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美國從伊拉克撤人,中東局勢仍處於「可控的緊張」?

美國從伊拉克撤人,中東局勢仍處於「可控的緊張」?

在美國與伊朗的你來我往中,美國似乎總想先「出招」。當地時間15日,美國駐伊拉克大使館說,美國國務院命令所有「非必要、非緊急職能」的使領館人員撤離伊拉克。

美方官員解釋稱,伊朗支持的伊拉克什葉派民兵最近動作頻頻,對美國在伊拉克的人員和利益構成「迫在眉睫」的威脅。但他們並沒有拿出任何實際證據。伊朗指責美國又玩「心理戰」。分析普遍認為,兩國之間的緊張局勢將繼續升溫,但爆發戰爭的可能性不大,因為雙方都「不想打」。

「狼來了」?

美國駐伊拉克大使館15日在官方網站發表聲明,稱接到國務院通知,駐巴格達使館和駐埃爾比勒領館所有「非必需」的日常人員要儘快離開伊拉克。據外媒估計,這項命令影響當地約30%的員工,總計數百人。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15日透露,從伊拉克撤人的決定依據一份安全評估,但他拒絕披露這份文件的具體內容。知情人士說,15日上午美國總統特朗普參加了一場有關伊朗局勢的簡報會。按照五角大樓和情報官員的說法,伊朗的三項行動觸發警報:對美國在伊拉克的外交設施構成威脅;可能準備在波斯灣的小型船隻上安裝火箭或導彈發射器;哈梅內伊向伊斯蘭革命衛隊發出的指示,對美國軍事和外交人員構成潛在威脅。

事實上,這不是美方第一次在伊拉克喊「狼來了」。上周,美國國務卿蓬佩奧不惜放德國「鴿子」,突訪伊拉克,據稱就是因為收到軍方情報,顯示伊拉克什葉派民兵威脅到美軍基地安全。

略顯尷尬的是,習慣看美國「臉色」的伊拉克總理阿卜杜勒—邁赫迪14日說,沒有發現國內有對美方人員構成威脅的行動;伊拉克什葉派民兵組織同樣否認有意襲擊美軍。

「從大使館和領事館撤離人員顯然是一個嚴肅的舉動,」美國共和党參議員林賽·格雷厄姆15日表示,「我將敦促國務院和國防部到這裡來,向我們解釋發生了什麼,接到了何種情報。」

有評論指出,就算伊朗支持的伊拉克什葉派民兵真的在美軍基地附近集結兵力和部署武器,也只是象徵性舉動,而非「真要打」。美國對於這點「風吹草動」就表現得如此緊張,似乎帶有表演成分。

「這是宣傳戰的最新升級」,伊朗官員15日譴責道,並暗示華盛頓正試圖挑起一場衝突。伊朗駐聯合國代表團發言人表示,伊朗對伊拉克或其他地方的任何人都沒有威脅,伊朗也沒準備在任何地方發動襲擊。不過,伊朗人不會屈服於這場新的心理戰。

心理戰

輿論普遍質疑美方所說「威脅」的可信度,同時認為美國才是中東局勢緊張的始作俑者——美國近來採取的一系列「極限施壓」行為,帶有明顯的挑釁、甚至訛詐意味,從而導致美伊對抗態勢加劇。

政治上,特朗普政府上月將伊斯蘭革命衛隊列為恐怖組織;經濟上,本月初美國取消對8個伊朗石油進口方的制裁豁免,還加碼對伊朗濃縮鈾活動的制裁,執意要將伊朗石油出口「歸零」;軍事上,美國「林肯」號航母戰鬥群本月上旬進入波斯灣、多架B-52轟炸機同期抵達卡達美軍基地、五角大樓還宣布將追加部署「愛國者」導彈和兩棲登陸艦。美國《紐約時報》甚至爆料稱,特朗普政府考慮在中東部署12萬軍隊。

頗為巧合的是,在美國打出「極限施壓」組合拳的當口,海灣地區突然發生了一些「微妙事件」:沙特輸油管道據稱遭到葉門武裝力量的破壞;包括沙特油輪在內的四艘商船在阿聯酋海域遭襲。美國最初的評估認為,伊朗或是商船遭襲事件的幕後黑手,但這個說法沒能得到盟友認同。阿聯酋外交國務部長加爾加什15日說,目前還不清楚是誰襲擊了船隻,調查結果將在幾天內公布。

「這是相當動蕩的一周,即使以中東地區的標準來看也是如此。我們需要保持謹慎和良好的判斷力。」加爾加什說。美國《洛杉磯時報》指出,雖然美國和伊朗近年來一直小心翼翼地避免軍事衝突,但美國確實也擔心,走投無路的伊朗可能會直接用自己的軍隊或通過盟友的武裝組織,對西方設施或美國在波斯灣地區盟友的設施發起攻擊。

「美國為何要在眼下從伊拉克撤人,背後的動機不太好判斷,」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所長劉中民教授指出,從其邏輯看,華盛頓可能真的擔心伊朗利用其地區影響力,對美國駐中東機構人員構成威脅。因為就最近發生的商船、石油管道遭破壞事件而言,美國很容易將矛頭指向伊朗,將其解讀為伊朗在美國「極限施壓」下的回應和干擾之舉。但與此同時,也不排除其擺出姿態,向伊拉克和伊朗施壓、恐嚇的成分。

「我認為,美國更多的還是出於進一步施壓、打心理戰的考慮。」中國中東學會副會長、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研究員李偉建指出,不能否認,美方人員可能會在伊拉克或者其他地區遇到風險,但這個風險並不一定就是伊朗製造的(不排除「伊斯蘭國」等極端組織藉機興風作浪)。「伊朗到目前為止一直處於被動應對的狀態,它對美國的制裁始終反應有度,因為它仍想依靠歐盟在內的國際社會支持和同情的力量。如果它主動出擊,製造襲擊事件,反倒會把自己逼向死角。」

「不想打」

無論出於何種意圖,從一國撤出外交人員,都被視為地區局勢陷入危急的信號。也有悲觀派認為,撤人可能是發動軍事行動的前兆。不過有美媒指出,撤人並不罕見,近期美國已斷斷續續從委內瑞拉撤出所有外交官和家屬。但迄今為止,沒有跡象表明,美國要對委內瑞拉發動軍事行動了。

「伊朗與美國不會爆發戰爭。」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如是推測,「我們和他們都不希望打仗,他們(美方)明白,戰爭對他們沒有好處。」

美國《華盛頓郵報》指出,儘管處於高度戒備狀態,但特朗普並不認為現在是攻打伊朗的正確時候。幾名美國官員表示,特朗普對他的一些高級顧問感到失望,他認為這些顧問可能會促使美國與伊朗陷入軍事對抗,打破他「退出海外戰爭」的長期承諾。特朗普傾向於通過外交途徑解決緊張局勢,並希望與伊朗領導人直接對話。

一名了解特朗普與白宮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國務卿蓬佩奧談話內容的高級官員表示,特朗普上周對一份「戰爭計劃」感到憤怒,認為這超出了他的想法。「他們的做法太超前了,特朗普很生氣。博爾頓、蓬佩奧和其他人都急於翻到『那一頁』。」

有評論稱,博爾頓一直倡導伊朗的政權更迭,這與特朗普的目標「完全不同」——他對所有這些「政權更迭」的言論感到不舒服,他的耳朵里迴響著2003年美國入侵伊拉克前有關推翻伊拉克總統薩達姆的討論。

白宮多名高級官員指出,除非伊朗方面採取「重大行動」,否則特朗普不會做出強有力的回應。「需要威懾而不是衝突」,這個想法在五角大樓是統一的。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鄧福德反覆強調對伊朗開戰的代價,以代理國防部長沙納漢為首的文職官員也認同這一觀點。

「不要認為美國和伊朗開戰會像博爾頓曾經建議的那樣容易。」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主席理查德·哈斯警告說,它不會很快、很容易,也不會僅限於伊朗領土。伊朗可能會在中東大部分地區發動戰爭,甚至會通過網路、民兵組織等在全球範圍內發動戰爭。油價將會飆升。戰爭可能反而會支撐、而不是削弱伊朗政權。

「無論特朗普還是哈梅內伊,不想打仗的意願都是真實的,」劉中民指出,特朗普政府中東政策的邏輯是減少投入、調動盟友,發動戰爭明顯與之相悖。但必須看到,美國政府釋放的安全外交政策信號是相當混亂的:特朗普想壓伊朗談判,從而達成重簽伊核協議的訴求;但博爾頓和一些軍方人士可能仍將顛覆政權作為目標;與此同時,不能排除美國軍工企業在其背後推波助瀾。

「特朗普上台後的確任命了一批持右翼強硬主張的官員,他們對特朗普制定政策造成各種影響,」李偉建指出,但與此同時,特朗普上台以來官員替換十分頻繁,這說明他本人還是有政策底線的。有時候他需要借強硬的官員製造氣氛,但如果超出他的「範圍」,他也不會聽之任之。就目前而言,從美國的利益說,「不打」是對美國和他本人最為有利的選項。他可以利用伊朗問題作為籌碼,與歐盟、俄羅斯、中國、海灣國家周旋。如果與伊朗撕破臉,他反倒會陷入孤立的境地。

孤立感

「美國意在孤立伊朗,但它自己反倒越來越孤立。」《華盛頓郵報》網站15日如是評論。

特朗普政府多年來一直試圖說服盟友,國際社會必須孤立伊朗。但本周,隨著其一系列挑釁行為增加了爆發衝突的可能性,美國似乎已成為孤家寡人。

從歷史上看,英國一直是美國最親密的盟友,十多年前,英國最終派出4.5萬名士兵與美軍一道入侵伊拉克。但它如今公開表示,不願與伊朗開戰。英國軍事指揮官克里斯·吉卡14日公開駁斥美國所謂的威脅活動增加的說法。

與此同時,西班牙14日宣布,將從美軍領導、正在前往波斯灣的一個海軍行動隊撤回護衛艦。「美國政府的決定超出了其與西班牙海軍所達成的協議框架。」

歐盟外交政策負責人莫蓋里尼13日呼籲「一身火藥味」的蓬佩奧保持「極限克制」,而不是「極限施壓」。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美國傳統盟友一直保持沉默。即使是公開反對伊朗的海灣阿拉伯國家,如沙特、阿聯酋,本周也顯得謹慎。「放眼世界,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可能是唯一一位積極讚揚特朗普政府對伊朗強硬的世界領導人。」《華盛頓郵報》稱。

「歐洲國家認為,美國人坐在大洋彼岸,而我們就在中東的門口,」歐洲外交關係委員會研究員埃莉·格蘭馬耶說,「這一次,美國人真的很難說服英國人加入。」

一些分析人士認為,美國花了近兩年時間,試圖說服歐洲加入針對伊朗的「極限施壓」運動,但歐洲國家普遍與特朗普的對伊政策保持距離。即便在美國啟動多輪制裁的情況下,很大一部分歐洲人仍支持2015年與伊朗達成的協議。

《紐約時報》指出,在特朗普政府試圖團結盟友和國際輿論反對伊朗之時,這一罕見爭端凸顯出美國面臨的一個核心問題。過去一年,華盛頓一直指控伊朗威脅美國在中東的利益;但歐洲方面的觀點是,大多數侵略行動都來自華盛頓,而不是德黑蘭。

「這種觀點可以從兩方面理解,」劉中民指出,一方面,雖然伊朗的力量在中東崛起,其對地區國家(敘利亞、黎巴嫩、葉門等)的影響力可能威脅美國盟友(沙特等)的利益,但伊朗直接威脅美國的能力畢竟有限。另一方面,歐盟在2015年伊核協議達成中扮演重要角色,保住協議、促進與伊朗的經貿合作,可以說是歐洲方面的兩大主要訴求。然而,美國去年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不僅給歐盟帶來經濟損失,也讓他們的外交亮點變得蒼白。美伊關係的進一步緊張,還可能將伊朗推向更保守和強硬的方面。這些都是歐盟不願看到的局面,它與美國分道揚鑣也就不難理解了。

至於沙特、阿聯酋等海灣國家,「它們對自己原本支持的政策保持沉默也不奇怪,」李偉建指出,一來,一旦爆發軍事衝突,海灣國家勢必首當其衝;二來,美國全面「封殺」伊朗石油後,向沙特、阿聯酋等國提出增產要求,這與它們減產保價的真實意願背道而馳。

考慮到雙方的意願、盟友的態度和戰爭的代價,外界普遍認為,美伊發生戰爭的可能性不大。

「兩國的緊張關係仍處在一種可控狀態,」李偉建指出,雙方都不想捲入戰爭,但對抗和施壓仍會繼續,兩國還沒有找到、短期內也很難找到化解僵局的台階。在這個敏感時刻,不能排除會發生諸如商船遇襲等蹊蹺事件。

「美伊關係處於進一步趨於緊張的過程中,很難說什麼時候會達到一個清晰的臨界點。」劉中民指出,但伴隨著兩國對抗態勢加劇,擦槍走火的風險也在上升。在牽涉到第三國、或者第三方力量問題上(如葉門、伊拉克等),雙方存在迎面相遇、局部對抗的可能性。

英國《衛報》等媒體也表達了類似擔憂:華盛頓似乎把賭注押在伊朗會屈服上,因此把邊緣政策用到了極致。現在,美伊雙方中任何一方誤判的風險均高於過去16年。德黑蘭與華盛頓的緊張關係來到了極易爆發衝突的新水平。

(編輯郵箱:ylq@jfdaily.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印尼監獄,100多名囚犯逃了
北京有「朝陽大媽」,上海楊浦有「江浦大叔」,每天都在熱心奔波……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