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陳一丹攜手跨界公益領袖共議「理性公益、科技向善」

陳一丹攜手跨界公益領袖共議「理性公益、科技向善」

5月16日,第三屆中國互聯網公益峰會在廣州白雲國際會議中心舉辦。峰會由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聯合各慈善組織共同召開,彙集知名企業、慈善組織、高校學府、主流媒體等近3000位熱心公益人士共聚一堂。中國民政部副部長詹成付、廣東省副省長張虎做了重要致辭。

中國民政部副部長詹成付表示,實現政治、法治、自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五力歸一,既是互聯網公益慈善發展到今天的成功經驗總結,也是確保今後互聯網公益慈善能夠固本強基的重要原則,也是互聯網公益慈善砥礪拓新、行穩致遠的重要理念。同時,他對騰訊公益等互聯網平台的貢獻予以肯定,他指出:人人公益、隨手公益、指尖公益正在成為潮流;日捐、月捐、零錢捐、一對一捐、企業配捐等形式新穎的捐款種類方興未艾;行走捐、閱讀捐、積分捐、消費捐、虛擬遊戲捐等創新方式層出不窮。

他表示,互聯網公益慈善給人民群眾帶來了更多實惠,互聯網上開展的公益慈善項目80%以上服務於扶貧濟困,80%以上服務於基層群眾,給老百姓帶來切實幫助。中國互聯網 公益慈善正日益深度融合,形成了鮮活的「中國樣本」,並不斷走向世界。

廣東省副省長張虎表示,騰訊秉持科技向善的價值理念,利用企業創新優勢和理念,打造全新的互聯網公益模式。目前廣東慈善事業欣欣向榮,互聯網公益蓬勃發展,在維護社會穩定,助力脫貧攻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騰訊主要創始人、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發起人兼榮譽理事長陳一丹在開場致辭中表示,從公益2.0到理性公益,騰訊公益不斷推動理念和實踐的創新。過去二十年,騰訊自身也不斷成長,通過技術應用、信任構建和文化沉澱,為中國的脫貧攻堅與公益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助力。這是一家科技公司主動承擔與解決社會問題的開創性探索的過程,也形成了一份互聯網公益的中國樣本。

站在經濟飛速發展的機遇路口,跨界公益領袖如何通過科技手段,連接更多用戶加入公益事業,創造更多元化的全民公益形態?中國公益行業該如何攜手共進,擁抱變化勇於進化,進一步擁抱科技大潮?公益機構要怎樣順應理性公益,與用戶建立起更穩定的信任橋樑?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伙人沈南鵬、人文財經觀察家秦朔、姚基金創始人姚明、WFP全球助理執行幹事Ute Klamert,以及樂高、快手、四維圖新等近40位各領域公益榜樣及47名益talk公益機構代表共同對上述問題展開探討,合力描繪了「科技向善」理念下互聯網公益新路徑。

新十年開啟,「理性公益」構築公益新生態

過去十年,互聯網技術和社交的力量帶動了「指尖公益」的普及:大眾參與公益的方式愈發多元、主動性也與日俱增。但另一邊,公益生態的成熟度與專業度仍有待提升,個別公益因項目信息失真或過度誇大而導致的信任「黑匣子」事件,更破壞了用戶的信任。

民政部今年4月發布的報告顯示,各互聯網公募平台進一步加強規範化建設,強化信息公開、在線投訴舉報功能,嘗試了區塊鏈、「冷靜器」、財務披露組件等一系列技術和管理創新。民政部也將持續貫徹落實《慈善法》及相關規章制度、行業標準,加強平台規範建設,以實現行業更健康、更持久的發展。

2018年,騰訊公益首度提出「理性公益」的倡導。在陳一丹看來,基於個體情緒的衝動型行善,往往流於一時或一事的付出,很難持久。一時的激情感召後,捐贈者能否理性審視並認同自己從公益行為中獲得的共鳴,決定了是否會將一次性的行為轉化為持久的習慣。

相比之下,理性思考後的捐款決策,則是最大化去掉「情緒」因素,倡導用戶捐款是基於對項目的了解和信賴,而不是一時感性衝動。這也是騰訊公益提出「反向操作」,倡導用戶捐款前「多想一秒」的本質原因。

為了讓用戶養成理性公益的習慣,騰訊於2018年3月正式推出「冷靜器」產品,用戶在騰訊公益平台上捐款時,會強制跳出提示頁面,引導用戶詳細了解項目情況後再做捐款決策。

騰訊公益深知,理性公益不僅在於用戶觀念轉變,更在於公益機構對募捐心態的成熟,需要更多鼓勵機構加強募捐後的項目管理和信息披露能力。

理性公益實施一年以來,已經獲得公益機構和用戶的雙重認可。根據最新騰訊公益平台數據顯示,2018年3月「冷靜器」正式上線後一年內(剔除99公益日期間不可比數據後),人均募捐額、平均單筆捐贈額均有明顯上漲,2019年第一季度復捐率為24.56%,同比去年增加9.78%。這說明,理性公益不僅沒有阻攔用戶的捐款熱情,還收穫了更多持久性的捐款意向。

另一邊,理性公益對公益機構透明披露的推動力也十分明顯:在這一年裡,騰訊公益平台上披露財報的項目與總次數漲幅均達2倍以上,發布財報披露的公募機構數量較之前上漲31.2%。

正如陳一丹所言,「理性首先來自於思考。理性還需要慈善組織以及互聯網公益平台做好自身的制度建設。」捐款人、慈善組織及公益平台都是組成公益生態的重要因素,相互影響、彼此作用,最終形成透明、理性的可持續性公益新生態,為搭建社會信任橋樑出力。

跨界思潮碰撞,「科技向善」加速公益行業進程

在人文財經觀察家秦朔看來:「新時代需要大公益觀,新公益觀,創新公益模式,推動公益創新,「科技向善」的互聯網則是公益社會化的重要手段。」而理性公益背後,實質上是騰訊踐行「科技向善」價值觀的典型案例。

作為中國領先的互聯網公司之一,騰訊成立之初便開始探索「科技向善「之道,2007年成立互聯網行業第一家公益基金會,截止2019年4月底,在騰訊公益上已有超過2.2億人次捐出善款近53億元,為超過1萬家社會組織的5萬多個公益項目貢獻力量。

陳一丹指出,「我們正處在一個歷史轉型階段,如今物質條件、技術條件俱備,也在不斷更新升級,我們更應該思考如何讓科技向善,如何讓公益成為一種價值觀、思考方式和一種生活方式,在人性層面成為源泉的力量。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在自己堅信的領域身體力行。」

這種觀念也影響著騰訊公益的發展歷程。近幾年來,騰訊公益積極聯合公司內部上百條產品線,探索如何用「科技向善」方式,讓每個普通用戶都輕鬆融入到公益場景中來。

不僅是撬動了全公司的力量,騰訊還廣發英雄帖,召集了海內外各領域公益「多面手」,並攜手公益機構們共同取經。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FP)助理執行幹事Ute Klamert在演講中表示:科技越來越成為我們實現全球零飢餓的核心,數字化轉型正在幫助我們更高效的提供人道主義援助。我們相信,充分利用新技術已經給我們的工作帶來了積極的變化,並將繼續提高我們的運營效率,幫助我們建立更好的未來。

在公益峰會現場,四維圖新市場總監齊芸分享了運用數字地圖和大數據精準扶貧、智能防走失等公益行動的心得。快手科技企業社會責任負責人張帆也分享了快手AI演算法和短視頻社交平台對公益行業的助力。

同時,騰訊公益也宣布向公益夥伴開放三大方向的能力,助力行業更好實現「科技向善」的願景,包括:

1、在資源投入上,新增1億作為支持機構的成長基金,並提供百億級的曝光資源、千場互聯網公益培訓、百家媒體資源貢獻,打造多元化激勵場景。

2、在內部能力開放上,開放企業微信、雲、廣告、大數據、區塊鏈等to b能力定向輸血給公益機構,幫助其大大提升運作效率。

3、在外部能力撬動上,引入專業的第三方審計機構,幫助機構夥伴實現「專業披露、透明呈現」。會上,德勤中國方面也分享了公益生態透明管理理論與相關實踐成果,從建立准入門檻、完善信息披露機制、建立監督審查機制、建立評估機制,協助打造理性、透明的公益新生態。

在互聯網浪潮下,「科技向善」是每個人與組織都應該思索與實踐的命題。騰訊公益在身體力行實踐「科技向善」理念的同時,也在不斷呼籲更多跨界能力加入同行行列。

聚焦脫貧攻堅,騰訊助力打造互聯網公益中國樣本

根據民政部數據,去年一年,民政部指定的20家互聯網募捐信息平台,總共募集善款超過31.7億元,其中通過騰訊公益募集的善款有17.25億元,位居第一。

龐大的善款金額背後,騰訊公益長期聚焦脫貧攻堅,積極拓展公益落地場景。在這次峰會上,騰訊公益更用詳實的案例、鮮活的數據、多元化體驗場景,全面詮釋一個典型的「互聯網 公益」中國樣本。

2018年,在騰訊公益平台上,超90%的項目與扶貧相關,募捐達到15.5億元,涵蓋了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生態扶貧、救災扶貧等多個領域。

事實上,扶貧與基層慈善始終是騰訊公益的戰略重點。結合騰訊平台數據來看,截至2019年5月1日,騰訊公益平台累計為疾病救助類項目籌集資金18.1億元,教育與助學類項目籌集資金14.4億元,扶貧與救災類項目募集資金超6億元,環保與動物保護類項目募集資金近2億元。其中,僅騰訊貧困孤兒助養單項目募集金額已超過2億元,募捐人次超1300萬。

除了募捐形式,騰訊公益在扶貧與基層慈善上,還深入進行了模式的創新探索。例如騰訊「為村」項目,依靠騰訊的技術和資源優勢,實現了全國「為村」的互聯互通,一方面協助黨委和村委會實現了鄉村治理水平的顯著提升,另一方面,推動鄉村產業發展,破解精準扶貧所面臨的信息鴻溝難題。

不僅是深度傾斜基層扶貧領域,騰訊公益更藉助騰訊社交和產品優勢,積極拓展多元化公益落地場景。

一方面,騰訊將公益場景拓展到人們的朋友圈和熟人社交關係網路,形成獨特的社交公益模式,由此誕生了「一起捐」的社交公益潮流。另一方面,騰訊發動內部上百款產品,將公益融入日常的行走、閱讀、消費、遊戲等高頻場景,構建覆蓋人們日常生活的「行為公益」圈層。用戶通過微信運動和手Q運動,可以每天將自己積累的步數捐出,由企業和慈善組織為公益項目進行捐款。截至2019年4月17日,騰訊公益的運動捐步活動參與總人次接近8.66億,募集善款超過9.44億元。

依託移動化支付、社交化場景與強大連接力的「99公益日」,則極大的激發了公眾參與公益的熱情,成為推動中國公益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活動。

在公益和科技、文化、社交的跨界擁抱下,互聯網公益的「中國樣本」已初見端倪。 「我們相信理性公益與科技向善最終將匯聚起人心的溫暖,書寫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文明印記。」陳一丹表示。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驅動網 的精彩文章:

印度市場救不了蘋果手機,也救不了庫克
新汽車時代,廣汽三菱祺智「新」機出道

TAG:驅動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