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沒有敗績的一代名將,最後卻因為同小孩一般鬧脾氣而被賜死

沒有敗績的一代名將,最後卻因為同小孩一般鬧脾氣而被賜死

歷朝歷代都有其著名的將領,強大的國家更是需要值得信賴的優秀將領來發揮軍事實力。戰國時期的秦國與近古的趙宋,就可從正、反兩面印證這一件事。在商鞅變法後,秦國國力變強,也給不少武將提供了機會,而白起是當中最突出的一個。白起三十餘年的戎馬生涯,幾無敗績,被封"戰神"。從區區一介武夫,做到了秦國最高的大將軍,能看出他的軍事謀略相當之高。然而,就是這樣一名的戰將,卻在數次爭論之後,被君主直接賜死。

身為秦國第一名將,沒有鑄成大錯的他怎麼可能那麼簡單就被賜死呢?按照記載,白起是因為反抗秦昭王的命令和坑殺趙國四十多萬才被賜死的,但是實際上並沒有那麼簡單。白起軍功卓著,他必定是各種原因相加才有可能被賜死,所以我們今天就來說白起被賜死的原因。

影視劇中的白起

這壓死白起的第一根稻草,是他與國內的高層意見不合。范雎(jū)來到秦國後,就向秦昭王提出了要擴張,就要依靠"遠交近攻"的戰略。如此一來,才能切實的實現國家土地的增加。自公元前259年起,秦國多次發動了對趙國的戰爭。持續數年的戰爭讓秦、趙兩國都陷入國庫空虛的處境。國力疲敝,在長平之戰之後更為明顯。雖然此戰贏得了勝利,但是秦國兵馬也損失過半,糧食、人力儲備都被耗空。"國內空"三字,便很明了地看出秦國國力已不足以讓秦國繼續作戰了。

而且,此時與趙國唇齒相依的韓、魏兩國更是請了說客去往秦國。他們希望以此來拖慢秦國滅亡趙國的步伐。

在遊說和財寶面前,范雎決定勸說秦王撤兵回國。范雎稱,留趙國不滅可以暫時穩住其他諸侯,並且現在可以逼迫韓、趙兩國割地求得雙方和平。秦昭王採納了這一說法,同意與趙國議和。一心滅趙的白起,勢必與此事衝突。雖然看得出來國內空虛,但是白起堅決主戰,不主張議和。

這第二根稻草便是"功高震主"。人都有私心、都會嫉妒,君王亦是如此。自古以來君王為維護自己的地位,作出殺害功臣的事情不在少數。白起的才能和戰功,為他獲得了崇高的聲威。這種源於人格與實力的權利與威望,在沒有合理的制約與名頭下不斷膨脹。

這無聲地讓秦昭王心中形成了"君王不如功臣"的想法。秦昭王在白起立下赫赫戰功後感到不安,長平之戰的結果就給了一個殺白起的借口。可惜的是白起並不是王翦,後者自知功高便選擇退隱,最終善終。

影視劇中的秦昭王

這最後一根稻草,就是獎勵機制的失效。秦國在經過商鞅改革後所實行軍事人事制度改革直接以戰功大小來決定軍官的任命和升遷。白起從軍隊的最基層做起,憑藉戰功一路做到大將軍。這就代表秦國的激勵機制十分有效。

但是白起的戰功顯赫,金銀財寶、房產、美女已經滿足不了他,這點在白起多次抗命就能看出來。他當時需要的,是其他價值的體現。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白起唯一沒有得到的,就是自我價值的實現。

白起在長平戰役後期,就制定了滅趙的作戰計劃。雖然其他因素影響了進程,但是改變不了他要滅趙的決心。或許,他希望能夠從滅趙一事上實現自我價值。只可惜,他過於執著而沒能審時度勢。因為秦昭王需要的白起,是一個能聽從命令的白起。從之後的數次抗命中,可以看出,白起多半是心有不甘的。但是之前錯失機會之後,讓白起不願意再次接觸此事了。可以說是有點慪氣,只不過,這一次直接讓自己丟掉了性命。

可見除了坑殺趙國降兵和反抗命令之外,還有更多的因素交織在一起導致白起被賜死。白起雖是戰神,但在政治與人際上卻完全是個門外漢。只能說,白起之死,是一出古典時代的荒誕悲劇。

參考資料:

陳曉川·《試議白起之死》

《史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協虎戰爭史 的精彩文章:

原子彈投下日本投降,舉國歡慶時他卻說自己的雙手沾滿了鮮血

TAG:協虎戰爭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