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頭暈、黑矇、眩暈,血壓太低同樣可怕,4招幫你遠離它

頭暈、黑矇、眩暈,血壓太低同樣可怕,4招幫你遠離它

頭暈、黑矇、眩暈,血壓太低同樣可怕,4招幫你遠離它


一位20多歲的面色蒼白姑娘被同事攙扶著匆匆走進診室,病人自訴四肢無力、頭暈眼花、胸悶不適,因連續加班暈倒了。醫生為其測量血壓,為85/50毫米汞柱,進行其他檢查,未發現異常。醫生告知說,她體質虛弱,患了低血壓,需要加強營養,適當鍛煉。什麼是低血壓,該如何應對?

頭暈、黑矇、眩暈,血壓太低同樣可怕,4招幫你遠離它


大家都在擔心高血壓,原來竟然還有低血壓!

高血壓很常見,低血壓是咋回事?它是指體循環動脈壓力低於正常值的狀態,一般認為,成年人動脈血壓低於90/60mmHg即為低血壓。低血壓其實也很常見,據統計,成人低血壓發病率為4%左右,以女性為主,不少有家族史;老年人群則可達10%。

低血壓剛出現時可能沒有癥狀,隨著血壓持續下降,身體就會有疲勞感,頭暈無力、視力模糊等癥狀;如果低血壓情況較重且未及時處理,會導致血液循環緩慢,遠端微血管缺血,影響到組織細胞氧氣和營養的供應,以及二氧化碳和代謝廢物的排出,如果情況嚴重,可能會帶來休克甚至危及生命。長期低血壓則會使機體功能大大下降,視力聽力下降,記憶減退,誘發或加重老年性痴呆,頭暈疲憊、心情憂鬱等,甚至導致腦梗塞和心肌梗塞。

測量低血壓患者的血壓,和正常人測血壓有很大的不同。首先要要分別測量卧位與立位的血壓,因為有些患者的低血壓與體位變化(尤其直立位)有關;其次,還要注意雙上肢以及上下肢間血壓的比較測量,以排除多發性大動脈炎所致的動脈狹窄。除血壓外,還要檢查病人的心臟狀況,有無雜音等,還要檢查神經系統,此外,對於患者近期所服藥物、精神狀態等等,都應做詳細了解。

頭暈、黑矇、眩暈,血壓太低同樣可怕,4招幫你遠離它


3種低血壓類型,你是屬於哪一種呢?

低血壓可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

生理性低血壓。生理性低血壓很有趣,其實並不能算是病態,因為只是血壓測量值低於標準血壓,但身體健康並無癥狀,各系統器官無缺血和缺氧等異常,經長期隨訪發現,生理性低血壓也不影響壽命。

病理性低血壓。更多的低血壓則為病理性低血壓,即由疾病和藥物導致的低血壓。能引起心臟泵血功能下降的疾病,如急慢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肌梗塞等,感染引起的敗血症、嚴重過敏反應等,以及糖尿病導致支配血管的神經受損等,都可引發低血壓。此外,機體失去大量的水分和鹽分造成脫水,如失血、腹瀉等,也會引起低血壓。

藥物性低血壓。不少藥物會導致低血壓,如治療高血壓的藥物,以及一些抗抑鬱葯,治療脊髓空洞症、主動脈瓣狹窄、二尖瓣狹窄、慢性縮窄性心包炎、血液透析病人和慢性營養不良症等的藥物,都可能會導致低血壓。

頭暈、黑矇、眩暈,血壓太低同樣可怕,4招幫你遠離它


預防低血壓,你需要從4個方面入手

有時候,我們要想將低血壓治癒,就必須要知道應該怎麼來預防。甚至從另一個方面來講,預防比治療更加重要。

1. 積極去除病源

因藥物引起的低血壓,可停用或調整用藥劑量;對疾病引起的低血壓,不論是心血管疾病或是糖尿病等,都要先治好病。

2. 加強鍛煉,增強身體素質

低血壓也愛欺負體質虛弱者,因此,要加強鍛煉。鍛煉對增強體質效果顯著,慢跑、游泳、太極拳等都是不錯的項目,運動可提高身體素質,改善神經、血管的調節功能,加速血液循環,減少直立性低血壓的發作機會,還可促使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兒茶酚胺類物質分泌增多,使血壓上升,精神愉悅。要制定適合自己的鍛煉計劃,並長期堅持,老年人鍛煉應根據環境條件和自己的身體情況選擇運動項目,可選太極拳、散步、健身操等。

頭暈、黑矇、眩暈,血壓太低同樣可怕,4招幫你遠離它

3. 動作不可過快、過猛

老年低血壓患者平時應注意動作不可過快過猛,防止暈倒,從卧位或坐位起立時,動作應緩慢一點。排尿性低血壓患者還應注意,在排尿時最好用手扶住一樣較牢固的東西,以防摔倒。

4. 注意營養,保持生活規律

低血壓患者可適量選擇高鈉、高膽固醇飲食,忌食生冷及寒涼破氣食物,如菠菜、蘿蔔、芹菜及冷飲等,少吃玉米等降血壓食物。每餐吃八分飽,因為太飽會使迴流心臟的血液相對減少;飲食可稍咸,這樣會多喝水,較多的水分進入血液可增加血容量,從而提高血壓;可適當喝茶或喝咖啡,因為其中的咖啡因能興奮呼吸中樞及心血管系統;中國傳統養生醫學認為生薑、桂圓、紅棗、核桃、人蔘、山藥等食物有助於健神補腦,可改善低血壓癥狀。另外,還要注意勞逸結合,避免熬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康Q博士 的精彩文章:

記住這6點,幫你遠離不必要的運動傷害
癢到你懷疑人生?搞定這4種皮膚病就這麼簡單

TAG:健康Q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