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新片,單看片名我就哭著打五星

這新片,單看片名我就哭著打五星

開始今天的文章前,Sir想先做個調查——

你想養寵物嗎?

好奇,源於時下肉眼可見的趨勢。

生活中,「它們」的出鏡率暴增:

自拍少了,曬主子的多了,甚至曬娃的同時也要暗暗曬狗……

數據上,也不斷攀升:

中國養寵家庭比例,從2015年開始逐年激增:10%→15%→17%……如果只看90後,這個數字達到40%

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僅次美國的第二大飼養寵物國家,僅貓狗數量就超過9000萬隻,還不算其他寵物。

數字,還在飛速上漲中。

但。

人與寵物的感情升溫;

人與人的爭論更過火——

虐寵、禁寵、護寵……時常佔領新聞頭條。

這新片,單看片名我就哭著打五星

無論我們愛還是恨,Sir都想提醒一句:

你們有沒有聽過,「它」怎麼說?

今天,Sir要把話筒交給一條狗。

《一條狗的使命2》

A Dog"s Journey

這新片,單看片名我就哭著打五星

絕對稱得上一條「明星狗」。

而且,中國人氣特別高——

2017年,前作於春節檔後殺出重圍。

淘票票40萬人打分9.1,貓眼8.9,豆瓣23萬人打出7.7,最終票房取得6億。

「哭」,是一致的關鍵詞。

這新片,單看片名我就哭著打五星

時隔兩年,續集上馬。

對於煽情,Sir一直保持警惕的態度。

有兩種方法煽動情感,一種是奮力撕扯出好與壞、正與邪,在這種極端語境中,煽情是控訴現實的利器。但它的本質,是用疼痛綁架觀眾的同情,賺取熱淚。

另一種是拒絕任何過度的捏造、設計,它相信真情流露,自有萬鈞之力。

後者無疑是更高級的煽情。

《一條狗的使命》,顯然摸到了後者的金線。

《一條狗的使命2》,在Sir看來更加精進。

不油膩、不刻意。

反而有種水到渠成的暖心。

怎麼做到的?

這新片,單看片名我就哭著打五星

殺手鐧一:狗的視角。

電影是以狗狗貝利的視角展開的。

從無知,到相識,相知。

在這個視角下,所有人類習以為常的行為,都被加上一層新奇的濾鏡。

前作中,貝利陪著小男孩伊森成長。

成長,在我們心中是陳述句——

從起點,到達一個既定的終點。

但狗狗貝利,卻在這陳述句中,挑出了無數問號。

比如,奇怪的狂舔嘴唇活動;

比如,突如其來的情緒低落;

再比如,沒有來由的道別……

它的OS,一時無知得可愛,一時又讓人心碎——

伊森和漢娜會抱著舔對方

他們是在搶吃的嗎?

這新片,單看片名我就哭著打五星

這新片,單看片名我就哭著打五星

人類太複雜了

總是做狗理解不了的事

比如說離開

這新片,單看片名我就哭著打五星

單純、忠誠、懂事……

但這些詞背後,還藏著一層特性——

脆弱

人類的離開,對它來說只是一個平常的轉身;人類的施暴,對它來說也是應得的「教育」。

情感炸彈的引線,從這個設定開始埋下。

而為了讓這種單純延續,避免過度的殘酷,電影又添加了另一個設定。

殺手鐧二:生死輪迴。

貝利不會死,只會轉世。

它出生時第一個問題,帶著與年齡不匹配的成熟:「我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後來,經歷幾代輪迴,跨越幾十年的歲月終於得到答案。

前作最後一個鏡頭,它回到伊森身邊。

心裡默念:

所以當了幾輩子的狗,我終於明白了,首先要開心。只要有可能,就竭盡全力去幫助別人,舔你愛的人。對過去的事不要一副苦瓜臉,對未來也不要愁眉苦臉,只要,活在當下,活在當下,這就是狗的使命。

這是狗的使命嗎?

Sir不敢斷言。

但Sir敢說,這也是電影想對我們說的——

人的使命。

於是,來到第二部。

貝利有一個新的任務:陪伴伊森的孫女CJ長大。

這新片,單看片名我就哭著打五星

電影也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

人的戲份、人的羈絆,變得多樣,變得複雜。

這新片,單看片名我就哭著打五星

電影片名早已暗示了這種變化——

第一部里,是「purpose(使命)」,第二部,是「journey(旅程)」

從單人目的,變成集體活動。

歸根結底,電影還在講述人的世界。

唯一不同,是用動物的視角,用旁觀的視角。

更抽離,也更冷靜地過濾我們內心真正的情感。

一開始,貝利眼中只有伊森。

他本是前途光明,生活幸福。

但陰差陽錯後,人生急轉直下。

他推開身邊的人,也被世界推開,唯一剩下的,只有一條狗。

這新片,單看片名我就哭著打五星

這新片,單看片名我就哭著打五星

來到第二部,貝利眼中裝下了更多的人。

祖父伊森,孫女CJ和他們的家人。

同樣,也必須目睹更多不幸。

但這一次,貝利不再絞盡腦汁幫他們解決這些煩惱。

這不是一條狗的使命。

它要做的,就是陪伴。

陪伴著最重要的人,也漸漸改變著他們,讓他們學會互相陪伴。

Sir可以保證,每一個重逢的鏡頭,你通通忍不住要哭。

這新片,單看片名我就哭著打五星

這新片,單看片名我就哭著打五星

別誤會。

Sir不是說你沒出息。

就說一個細節——

CJ在單親家庭長大,但母親也時常缺席。

有一晚打雷,她害怕又找不到媽媽,這時貝利鑽進了她的被窩,一起打著手電筒,抱著對方,度過了驚慌卻又踏實的一晚。

這新片,單看片名我就哭著打五星

這新片,單看片名我就哭著打五星

這時,貝利是CJ的依靠。

後來,這一世的貝利死了,死的時間卻非常「巧合」。

CJ長大後和母親徹底翻臉,那一夜她帶著貝利開車離家出走,而貝利在此刻出車禍身亡。

CJ獨立了,貝利的使命完成了。

它用自己的缺席,成全CJ去尋找更好的陪伴(比如男朋友,丈夫)。

在離開與轉世中,這些細節縝密地勾連著。

因為越樸素的感情,越濃厚的情緒,往往就越需要最冷靜的鋪墊。

這次續集最後的鏡頭,還是貝利和伊森的重逢。

但又有不同。

之前那些不以為然的轉世,在這次重逢中集體再現。

奔跑的貝利,呈現出了不同的模樣。

每一隻都曾是貝利,每一隻都想念伊森。

這新片,單看片名我就哭著打五星

這讓Sir想起《尋夢環遊記》的那段經典台詞:

有人說:人的一生有三次死亡 ,第一次是你停止呼吸的時候,這一次是生物學意義上的死亡 。

第二次,是舉行葬禮的時候,這一刻你的身份將被這個社會上抹除 。

第三次,是這個世界上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死去,這一刻才是真正的死亡, 從此以後,不會有人知道你來過。

這也是《一條狗的使命2》的情感主線——

它讓你一次次在遺忘的邊緣試探,才讓你一次次積累對陪伴的珍視。

這新片,單看片名我就哭著打五星

即使煽情,《一條狗》也足夠清醒。

它沒有迴避很多現實中的問題,人與狗的關係。

比如一個細節。

電影中,貝利在紐約重新遇見了CJ。

CJ要把它送回去,但收養所的工作人員告訴她——

如果CJ不領養的話,它會馬上被實行安樂死。

這新片,單看片名我就哭著打五星

根據規定,一隻流浪犬如果由於無人領養,沒有被送入流浪動物收養所,會被立即安樂死。

是不是太殘酷?

現實更殘酷。

在發達國家,如日本,即便送進了收養所,寵物也只有3-7天的壽命,要是沒有人領養,就會被迅速殺死焚化。

而在我國,雖然數據含糊,但也從某種程度看到一些寵物的現狀:

據推測,中國流浪狗數量至少超過4000萬,僅西安市每年收容的流浪狗達到4000隻以上(數據來源::瞭望智庫,狗民網:《2018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

對它們來說,殘酷,就是生活本來的樣子。

這新片,單看片名我就哭著打五星

這樣的殘酷,只能暗暗藏著。

就像,一個一閃而過的鏡頭——

被底層家庭收養那一世的貝利,一輩子被拴在庭院里,無論颳風下雨,徹底成為一條看門狗。

這新片,單看片名我就哭著打五星

或者,一句帶過的台詞——

所以我得走回家嗎?

太不公平了吧。

這新片,單看片名我就哭著打五星

最後,Sir想回到開始那個問題——

你還想養寵物嗎?

你可能還在猶豫。

因為害怕失去,害怕承擔,害怕辜負……

如果這樣,Sir建議你走進影院。

當燈光熄滅。

當你走進那個貼近地面的視角,傾聽那個有點無知的聲音。

它會告訴你,陪伴其實很簡單——

一個眼神,一個撫摸,一句鼓勵……

就是我和你的終身承諾。

這新片,單看片名我就哭著打五星

這新片,單看片名我就哭著打五星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ir電影 的精彩文章:

我想給馬雲安利一部日劇
網飛版「都挺好」國內不可能上映

TAG:Sir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