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海洋六號」船實施深海探測共享航次取得系列聯合創新成果

「海洋六號」船實施深海探測共享航次取得系列聯合創新成果

中國日報5月16日電(記者 李弘揚)2019年5月16日,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所屬的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船圓滿完成2019年深海探測共享航次任務返抵廣州。這是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一次大規模深海探測共享航次。航次歷時36天,航程3000多海里,完成了來自國內不同單位的多項科考任務,實現了需求統籌、平台共享、效率提升,並取得一系列聯合創新成果。

一是充分高效共享,實施了六個渠道20餘項重要任務。

共享航次承擔的任務來源於國家地質調查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國科學院前沿領域知識創新工程、大洋航次等,項目涉及海洋地質勘查與環境調查評價、研發設備規範化海試、深海探測儀器試驗性應用、冷泉系統科學研究及遠洋科考綜合試航等,開展了20多項海上科學考察任務,以多方項目合作的方式,實現聯合調查創新。

二是參航單位和人員眾多,涵蓋18家單位111名科學技術人員。

本航次參加單位包括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第三海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瀋陽自動化研究所、聲學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廣州能源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北京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上海海洋大學、香港浸會大學,以及中船重工集團707研究所等18家涉海機構,111位科學技術人員(含科考船員29人)參與執行深海探測共享科考航次。

三是創新成果豐碩,取得了四個方面主要進展。

第一,實現了大型國產調查設備試驗性應用。對4500米級深海熱液探測自治式潛水器系統(「探索4500」AUV)進行了試驗性應用,對深海富鈷結殼規模採礦車開展了海上試驗,驗證了新設備新技術的深海探測開發能力;第二,完成了多套自主研發深海設備的規範化海試。以「海馬」號深海遙控潛水器(ROV)為平台,開展了水合物開發環境原位監測與探測裝置、多參數剖面探測系統等自主研發設備的海上試驗,完善了深海探測技術配套和公共試驗平台建設;第三,多類型潛水器協同開展冷泉調查獲得新發現。開展運用「海馬」號ROV和 「探索4500」AUV兩套潛水器在南海北部陸坡西北部海域開展聯合調查,發現了新的海底大型活動性「冷泉」,基本查明其分布範圍、地形地貌、生物群落、自生碳酸鹽岩及流體活動等;第四,系統規模開展冷泉調查研究。整合相關項目的冷泉研究目標,發揮不同單位專業優勢,以南海北部活動冷泉區為目標區,運用多種手段對海底活動冷泉進行取樣和觀測,獲取了一大批冷泉系統相關生物、水、氣體、沉積物等樣品及數據,為冷泉系統演變過程及機制等科學研究提供基礎支撐。

四是探索機制創新,做出了海洋科考航次共享有益實踐。

第一,搭建了航次共享平台,局屬科考船及船載儀器設備全年多海域多航次開放共享;第二,創新了共享模式,共享航次接受各渠道來源項目申請,申請主體可以是科研單位或個人,項目性質包括了海上試驗、試驗性應用與科學研究等眾多領域;第三,優化了審批流程,航次申請評審受理快速靈活,建立了共享航次方案審查專家庫,對航次申請做到受理一批評審一批出航搭載一批;第四,實現了學科交叉,各參航單位發揮各自專業優勢,協同開展科學研究,達到了聯合增強的效果。

中國地質調查局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秉持開放共享理念,建立了有效的海洋科考航次共享機制,積極利用科考船舶及船載設備向社會開放,充分釋放服務潛能,為實現「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提供了有效支撐。自2018年以來,啟動了大規模「科考平台共享行動」,面向全社會開放局屬科學考察船及大型船載裝備,受到社會廣泛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日報中文網 的精彩文章:

打造全域全時賽事平台 2019中國大眾帆板巡迴賽·第6屆國際旅遊島帆板大獎賽起航
《「一帶一路」防災減災與可持續發展北京宣言》正式發布 推進構建「一帶一路」自然災害風險防範協同機制

TAG:中國日報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