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歷代名家畫竹

歷代名家畫竹

點擊下方藍字搶購書畫優盤

高清:3800幅古代繪畫圖庫,1200幅齊白石作品圖庫,27G歷代經典書法套裝,4100幅西方大師經典油畫,臨摹學習絕佳素材!

湖州竹派

在中國「文人畫」中,松、竹、梅被稱為「歲寒三友」,取松、竹、梅都可傲凌風雪,不畏霜寒之性,表現人格品質和氣節。蘇東坡有詩曰:「風泉兩部樂,松竹三益友。」「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又如文同畫梅、竹、石題:「梅寒而秀,竹瘦而壽,石丑而文,是三益友。」松樹早在唐代吳道子時就常被畫在壁障上,後世多在山水畫中運用,也有單獨畫松成幅的。竹是文同筆下的「常客」。梅的畫法在楊無咎時創出後,後世畫梅能手也層出不窮。到趙孟堅時才把松、竹、梅放在一起,創「歲寒三友」之格。宋以後,「歲寒三友」也常被作為瓷器的裝飾題材,或是用石塊、柏樹代替梅或松樹而組成歲寒三友圖的 。

湖州竹派中國畫流派之一。北宋文同、蘇軾、元代趙孟頫、清晚期海派吳昌碩四大家是「湖州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畫竹原以唐代蕭悅、五代丁謙最有名,但無畫跡傳世。北宋文同、蘇軾畫竹著於時。元豐元年(1078)文同奉命為湖州(今浙江吳興)太守,未到任,病故陳州(今河南淮陽);蘇軾接任湖州太守,未幾坐獄貶黃州。他們雖籍隸四川,但畫史上皆謂為「湖州竹派」始祖。

米芾論及:文、蘇畫竹特點:「以濃墨為面,淡墨為背。」元代畫竹成風,李衍、趙孟頫、高克恭、吳鎮、柯九思等,都是湖州竹派繼承者,對後世影響很大 。明代蓮儒撰《湖州竹派》一卷,凡二十五人,系輯錄《畫史》、《畫繼》、《圖繪寶鑒》等書而成。

五代兩宋

始祖文同

文同(1018~1079年),字與可,號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稱石室先生等。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縣(今屬四川綿陽市鹽亭縣)人。著名畫家、詩人。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進士,遷太常博士、集賢校理,歷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陝西洋縣)等知州或知縣。元豐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吳興)就任,世人稱文湖州,未到任而卒。元豐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陳州(今河南省淮陽縣)病逝,享年61歲。他與蘇軾是表兄弟,以學名世,擅詩文書畫,深為文彥博、司馬光等人讚許,尤受其從表弟蘇軾敬重。

北宋 文同 墨竹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被譽為「成竹於胸中」的文同,並不以精緻纖細的筆畫交代竹子的形質,而是以暢快的筆畫,簡要準確地掌握了竹干節葉的結構,將狀似倒懸、實則堅韌有力的精神傳達無遺,展現文人「寫意」的本質。 作者文同(1018-1079),梓州梓桐人。字與可、笑笑先生、石室先生。皇佑時進士,元豐初知湖州。工畫墨竹,稱湖州派。 特徵說明:竹干雖以簡壯的筆畫完成,但卻細膩呈現漸次轉細的S形動勢,正如蘇軾對文同畫竹「瘦節蛟蛇走」的形容。搭配兩旁冉冉伸展的枝葉,構成含蓄又不失變化的竹畫經典之作。文同巧妙利用「轉鋒」使線條產生粗細與方向上的變化,就像被風吹動時竹葉的翻轉。此外,他也透過濃淡不同墨色的交疊,製造深色葉面遮住淺色葉面的空間幻覺,正如蘇軾所言:「以墨深為面,墨淡為背,自與可始」。蘇軾曾以「若輕雲之蔽月」、「若遊絲之縈柳絮」、「若流水之舞荇帶」等語形容文同的飛白用筆。本圖竹干亦有多處牽絲般的飛白效果,但應為一道道在絹上加工而成,而非一揮而就,反映出當時對於飛白美感的好尚與營求。《墨竹圖》的運筆不急不徐,葉片多鋒利流暢,突出的小竹枝,則筆筆充滿速度感和力道。蘇軾以「兔起鶻落,稍縱則逝」形容振筆畫竹之法,便是在說明畫中的這種具有張力的速度感。《墨竹圖》葉片的結組方式沒有定型的格套,像是畫家仔細觀察竹葉生態後,自然領會出的各種變化,而非後世發展出的如「介」字形的撇葉方式。

蘇軾 枯木竹石圖卷 紙本水墨 26.5×50.5 公分

蘇軾 瀟湘竹石圖

南唐 李坡 風竹圖軸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李坡五代南唐畫家。坡,一作便,或作波,南昌(今屬江西)人。善畫竹,不以纖巧瑣細見長,多放情任性,隨意落筆,便有生意。畫跡有《折竹》、《風竹》、《冒雪疏篁》等圖,與劉彥濟、施璘、丁謙以墨竹而馳於五代。傳世作品僅有《風竹圖》。

北宋 趙昌 竹蟲圖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五代 徐熙 雪竹圖 上海博物館藏

傳承與發展


起源

竹畫是中國繪畫所特有的專科,歷史悠久。在中國畫中,竹畫有兩種方式:一為設色竹子,屬花鳥畫;一為墨竹畫,以墨竹為主,四君子畫中的竹畫為墨竹畫,是典型的文人畫。

對於中國墨竹畫的起源,一直沒有定論。唐代白居易在《畫竹歌》中說:「植物之中竹難寫,古今雖畫無似者。」由此可見,在白居易以前,早就有竹畫了。由於那時的竹畫沒有流傳下來,故不知是設色還是墨竹。

唐代畫竹已為獨立題材,開始出現專門畫竹的名家如簫悅。他工於畫竹,一色而有雅趣。這裡的「一色」可能是純用青色或綠色,而非墨竹畫的黑色,但已開始對竹進行藝術抽象化,是工筆設色竹畫走向墨竹畫的關鍵的一步。蕭悅很珍重自己的藝術,有人求他只畫一竿一枝,求了一年還未求到。有一次,他卻畫了十五竿竹,送給詩人白居易。白居易感謝他的厚意,也讚歎他的藝術,寫下了上述的《畫竹歌》。


形成

文同,字與可,自號笑笑先生,人稱石室先生等,梓州永泰(今四川鹽亭東)人。少時用功讀書,20歲左右便才學出眾,受人稱讚羨慕。他先後出任邛州、洋州等知州,但他「看畫亭中默坐,吟詩岸上微行。人謂偷閑太守,自呼竊祿先生」。他無心於功名,只是喜愛讀書作畫。元豐初,61歲的文同被任命為湖州知府,沒有到任就在陳州過世了,人稱文湖州。文同善詩書,工書畫。篆、隸、行、草、飛白無一不精。文同尤其喜愛畫墨竹。文同與蘇軾是表兄弟,又是詩文書畫方面最要好的朋友,有一次在一丈多長的絹上畫設色偃竹送給蘇軾。蘇軾專門寫了《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一文,闡發文同的墨竹畫理論,提出了「成竹於胸」的著名論斷。

文同墨竹畫,大大超過了前人,所謂「黃鐘一震,瓦釜失聲」。蘇軾形容文同畫竹,「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似乎文同畫竹屬寫意一派。然而,細察文同流傳下來的墨竹畫,他的畫風還是比較寫實的。文同所畫的竿、枝、葉、節,都很像真的竹子。文同尤其善於畫竹葉,「以深墨為面,淡墨為背」。文同的一些墨竹畫,所畫竹葉,正面用濃墨,反面用淡墨,正反濃淡錯落有致。不僅如此,文同還把葉梢風翻轉折都一絲不苟地畫出來,畫竹節是勾描渲染而成,由於文同畫竹,把中國書法的抽象美和布局美引入墨竹畫中,使墨竹畫脫離了工筆設色花鳥畫而自成一派,故其墨竹畫寫實而不繁瑣,形神兼備,大受歡迎。同時代的蘇軾等人都學習他的畫法,其後的追隨者就更多了,中國畫壇由此形成了「湖州竹派」,文同也就成了一代宗師。


代表人物

文同、蘇軾、趙孟頫、吳昌碩四大家是「湖州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中趙孟頫、吳昌碩是湖州本地人,文同、蘇軾均在湖州當過知府,為此,以地名來稱呼的畫壇流派只有「湖州竹派」,也是歷史最久遠、影響中國整個繪畫史的重要畫派,明代蓮儒撰《湖州竹派》一卷,現今吉林美術出版社出版了馮超著的「湖州竹派」。

蘇軾,也在湖州當過知府。他生平愛竹,「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所以他畫得一手好竹,是「湖州竹派」的重要人物。一次坐在公堂上,一時興起,隨手拿起毛筆蘸著朱墨,畫了一幅朱竹。有人說:世間只有綠竹,哪來的朱竹?他便反問:人家都用黑墨畫竹,世間哪有墨竹?據說由於他的首創,後來文人畫中便流行畫朱竹了。蘇軾向文同學畫竹,同時在繪畫理論上給予文同極大的幫助和影響。文同死後半年,蘇軾看了文同畫的《篔簹谷偃竹圖》,睹物思人,對畫痛哭,帶淚寫下了《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總結文同的畫竹理論,提出了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的主張。

蘇軾畫竹,「從地一直起至頂」,不像常人一節節地畫竹竿。米芾問他這是怎麼一回事,他回答道:「竹生時何嘗逐節生?」他針對當時只重形似輕神似的繪畫傾向,提出了「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的見解。


元代

四大家之一趙孟頫夫婦

元 吳鎮 墨竹譜 台北故宮藏

元 郭畀 雪竹卷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 李衎 四清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到了元代,畫壇上文人墨戲成風,墨竹大家輩出,形成了中國墨竹畫的頂盛期。趙孟頫、管道升、柯九思、吳鎮、顧安、李息齋父子都是畫墨竹的高手。特別是趙孟頫,作為一個全能的畫家,人物、山水、花卉、竹石,無所不能,畫馬尤其有名。趙孟頫畫墨竹,能以飛白作石,金錯刀作墨竹。所畫竹石,虛實結合,相映成趣。趙孟頫夫人管道升,能書善畫,始創晴竹新篁。同樣用飛白作巨石,管道升所繪巨石層次更為豐富,晴竹竹葉用濃墨繪就,亭亭如生。管夫人還畫過懸崖朱竹一枝,楊廉夫題云:「網得珊瑚枝,擲向篔簹谷。」,而管道升道創的「巢竹」 ,成為「湖州竹派」的代表作。 趙孟頫提出「書畫本同」,上接歷代「書畫同源」的傳統,倡導「以書入畫」,就是以書法性用筆來表現個人的性情;他又提出著名的「古意論」,其實質是重溫晉唐意趣、開創時代新風的「借古開今」。

元 趙孟頫 秀石疏林圖卷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趙孟頫繪竹石,強調「以書法入畫」,此幅繪古木新篁生於平坡秀石之間,以飛白法畫石,以篆書法繪樹,純用水墨表現,是其「書畫同源」之理論在繪畫實踐中的具體體現,也是元代文人畫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尾紙自題七言絕句:「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於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 這是趙孟頫關於繪畫與書法筆墨相通之理論的名句,對後世文人畫的影響至深。

元 王蒙 竹石圖

元 王蒙 竹石圖

元 趙孟頫 窠木竹石圖

李衎 雙鉤竹圖 故宮藏

明代

明代墨竹畫

明 文徵明 蘭竹圖卷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明 宋克 竹林茅屋圖卷 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藏

明 宋克 竹林茅屋圖卷 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藏

明 夏昶 畫竹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代的宋克、王紱、夏昶等人,基本上是繼承宋元人的畫法。

宋克,字仲溫,家長洲南宮裡,自號南宮生。擅長草書,所畫墨竹大都是細竹,擅長畫叢篁,寸崗尺塹,布置稠密,而又帶雨含煙,意境深遠。曾經在試院牘尾,用硃筆掃竹。張伯雨有「偶見一枝紅石竹」之句,便是指宋克的朱竹。

王紱,字孟端,號友石,又號九龍山人,無錫人。王紱墨竹畫深得文同、吳鎮遺法,聞名天下。王紱所畫墨竹,能於遒勁中見姿媚,縱橫外見洒脫。方寸間的畫幅,具有瀟湘淇澳,透出種種臻妙來。王紱畫墨竹,講究創作靈感,須興到落筆。喜歡他的畫的人,送來金帛強求,他便閉門不納。有一天,他曾在月下聽到悠揚的簫聲,一時興起,寫了一幅《竹石圖》,第二天帶了這幅畫去尋找昨晚的吹簫人,送上畫作。那個吹簫的是個商人,一向仰慕王紱的畫名,收到《竹石圖》,喜出望外,趕緊回贈一張紅色地氈,請他再畫一幅,好配成一對。王紱笑道:我為了簫聲才來尋訪你,本想用作簫的竹子回報,想不到你是這樣庸俗的人。說罷,王紱要回《竹石圖》,把它撕了。

夏昶,字仲昭,號自在居士,又號玉峰,崑山人。夏昶畫墨竹,師法王紱,能得其妙,當時推為第一。他所畫的墨竹,偃卧、挺立、濃淡、煙姿、雨色都頗具章法,是一位講求法則的畫家。他的作品還名揚國外,當時就有這樣的歌謠:「夏卿一個竹,西涼一錠金。」

魯得之,錢塘人,僑寓嘉興,字孔孫,號千岩。書法精妙,善於寫墨竹,自稱得到吳仲圭筆畫,而上承文湖州。晚年右臂得病,改用左手書寫字畫,風韻尤佳。據說他寫蘭竹,當初自己並不貴重,人人可乞,但當他寫成了最得意的作品,就自己珍藏,並對人說:「吾將留以自驗少壯生熟進長之不同也。」

徐渭(1521——-1593),字文長,號天池,又號青藤,浙江山陰(今紹興)人,是明代嘉靖、萬曆時期具有革新思想的文學家和書畫家。他一生坎坷不平,卻充滿浪漫主義的激情。他的詩、書、畫、音樂、戲曲甚至劍術,都是第一流的。他創水墨大寫意畫法,加上詩詞題跋,融為一體,創文人畫的新格。影響所及,促成石濤、八大、鄭板橋、李鱔、趙之謙、吳昌碩、齊白石等大家的崛起。鄭板橋甚至刻一印,自雲「青藤門下走狗」。

明 王紱 淇渭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

明 呂紀 竹禽圖 故宮博物院藏

明 錢轂 竹亭對棋圖 遼寧省博物館藏

明 杜堇 題竹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明 夏昶 墨竹圖 北京故宮藏

明 金浞 雙鉤竹圖 北京故宮藏

清代

清代墨竹畫

清 石濤 王原祁 蘭竹圖

清 鄭板橋(1693-1765)竹

清 金農 竹圖 上海博物館藏

明末清初的石濤(1640——-約1718),原名朱若極,生於亂世,原是桂林晴靖王的子孫,出家為僧,更名原濟、元濟、超濟、道濟,字石濤,號大滌子、清湘老人、清湘陳人。石濤畫竹,筆意縱恣,脫盡窠臼,開墨竹寫意畫風氣之先。石濤畫竹多用生宣紙,用筆奔放,水墨淋漓,濃淡乾濕,千枝萬葉,一氣呵成,縱筆直寫,略無滯塞,歷代沿襲之宮苑庭園氣象,都被他的如椽大筆掃蕩殆盡,而驟雨狂風之勢,滴露籠煙之態,則一一奔來筆底,人稱「野戰」。石濤天資極高,所畫墨竹,不拘泥於形似,以勢取勝,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揚州八怪,也都是墨竹畫的行家裡手,尤其是鄭板橋,畢生精力專攻蘭竹,功力之深,也非他人所能比及。由於他能時時由熟返生,具有藝術感悟的陌生化能力,故能在墨竹畫方面永葆旺盛的創作生命力,數十年的墨竹畫生生不息。自石濤開創墨竹畫的大寫意畫風後,鄭燮又開創了小寫意畫風,他的墨竹畫秀勁簡遠,透出一股清剛之氣。

清 石濤 墨竹圖

清 汪士慎 蘭竹圖 上海博物館藏

清 冷枚 竹林七賢

清 諸升(1618 - ?)竹

清 趙之琛 雙鉤竹石圖浙江省博物館藏

清 馬元馭(1669—1722)竹

清 羅聘 墨竹圖 弗利爾美術館藏

清 李鱓 梅蘭竹圖 上海博物館藏


近現代

近代傳承

吳昌碩 竹抱蘭圖

吳昌碩以粗枝大葉、筆勢縱橫為特色,喜歡用生宣紙和羊毫軟筆,筆中含水量大,容易取得「潑墨」的效果,而枯筆飛白處又容易厚重,生墨趣味特彆強烈。兩人的墨竹,乘興隨意,水墨淋漓,自然天成,成為別開生面的新畫風。吳昌碩又強調金石入畫,以篆書筆法寫竹,功力極為深厚。

任伯年(1840-1896) 竹林七賢

傅抱石 竹林七賢圖

吳昌碩(1844-1927)竹

李苦禪(1899-1983)竹

徐悲鴻(1895-1953)竹

張大千 修竹美人

沈敦和(1866-1920) 竹溪六逸圖 拍品

張大千(1899-1983)竹

錢行健(1935-2010)竹

趙國經王美芳 雁南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術世界 的精彩文章:

陳之佛的花鳥世界
中國畫二十四畫品

TAG:美術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