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亞洲客廳」里擦出文明互鑒的「火花」,非遺精品大展凸顯亞洲「匠心」

「亞洲客廳」里擦出文明互鑒的「火花」,非遺精品大展凸顯亞洲「匠心」

記者:凌雲

攝影:王駿

編輯:崔相光

斯里蘭卡木偶。(圖片來自中新社 杜洋攝)

來自14個亞洲國家和地區的30位手工非遺大師,用器物作品訴說生活智慧,介紹本國獨特的歷史文化。5月16日,亞洲文明周系列活動之一的「文明匠心——亞洲非遺大展」在中國國家圖書館開幕。

2019年5月16日,一名觀眾為百衲衣拍照。此件百衲衣作品是由來自中國、日本、韓國、新加坡、泰國、柬埔寨、印度、巴基斯坦、美國(包括印第安)等各個國家及地區的布料製成。布料中涵蓋了多種當地極具代表性的製作工藝,某些工藝歷史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宋朝。(圖片來自華輿 王駿攝)

一進展廳,參觀者便能看見一件由中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多個國家及地區的布料製作而成的「百衲衣」。布料中涵蓋了多種當地極具代表性的製作工藝。

正如展廳前言中的介紹,「百」為聚合眾數之意,「納」是萬物能容的手段。地貌和氣候的多樣性,賦予亞洲文明的多樣性,使其順理成章的成為文明的策源地;不同的工藝器物,承載了豐富的傳統和悠久的文明積澱。

2019年5月16日,展覽展出菲律賓服裝設計師萊諾拉的設計作品。萊諾拉的服裝融合了源自菲律賓不同土著族群的古老編織技術。(圖片來自華輿 王駿攝)

「從空間環境到衣食住行,正因為有了亞洲的工匠,才使得亞洲文明具有豐富性和多樣性。」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介紹,本次展覽的一個重要特色在於將亞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人們的生活方式結合起來,通過傳承與創新讓非遺離人們的生活更近。

2019年5月16日,一名觀眾在展覽現場觀看約旦的馬賽克花瓶。(圖片來自華輿 王駿攝)

在展廳的中央,獨具特色的「亞洲客廳」設計非常引人注意,它將傳統中國文人書房形式與亞洲各國非遺之作融為一體。「各國非遺作品在這個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客廳』中,相互交流。」范迪安說。

2019年5月16日,印度尼西亞皮影藝術家迪迪克·尼尼·索沃克製作的皮影。(圖片來自華輿 王駿攝)

印度尼西亞藝術家代表迪迪克·尼尼·索沃克認為,交流和互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中國與其它亞洲國家之間有著跨越文化的認同感,而這種認同使得這些國家又形成一種全新的文化認同。「不同文化之間的互相滲透將我們的心靈彼此相連,在各類文藝作品中,均能找到對方的影子。」

伊朗文化遺產與旅遊組織中國代表何飛告訴記者,伊朗和中國都是文明古國,兩國始終保持著友好的關係。「我們希望自己有足夠的胸懷接納各國文化,也有足夠的耐心推廣伊朗自己的文化,互學互鑒。」

2019年5月16日,伊朗設計師阿巴斯·塔瓦納伊(左)向媒體及參觀者介紹其設計製作的地毯。(圖片來自華輿 王駿攝)

本次展覽中,伊朗帶來了波斯地毯和銀器。伊朗地毯設計師阿巴斯·塔瓦納伊在一個「地毯世家」長大,母親是一名地毯職工,父親是一名地毯經銷商,這是他對波斯手工地毯充滿熱情的主要原因。在他看來,地毯是伊朗家庭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是伊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9年5月16日,馬來西亞藝術家努爾·沙依巴赫·賽義德現場展示蠟染工藝。(圖片來自華輿 王駿攝)

來自馬來西亞的蠟染設計師努爾·沙伊巴赫·賽義德為現場觀眾演示蠟染的製作過程。她從事這項工作已經有了十年的時間,她將生活中實景和想像繪製成「畫」,製作成服飾、家居用品等。

2019年5月16日,展覽展出的由漆、竹和雞蛋殼製作的越南花瓶。(圖片來自華輿 王駿攝)

2019年5月16日,一名觀眾在展覽現場觀看泰國藝術家尼韋·瓦夫薩馬納製作的孔劇面具。(圖片來自華輿 王駿攝)

此外,日本的陶瓷,韓國的斗笠、紙藝,尼泊爾的銅器,泰國的木偶、陶瓷,哈薩克的冬不拉、掛毯等齊齊亮相本次「亞洲客廳」,盡顯各國生活之美。

2019年5月16日,一名觀眾為斯里蘭卡木偶拍照。(圖片來自華輿 王駿攝)

2019年5月16日,觀眾在現場觀看中式紅木傢具。(圖片來自華輿 王駿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輿 的精彩文章:

香港「政治騷年」郭家麒惡言詆毀愛國情懷,英雄老太將其怒懟!
19歲身價8000萬被撕強掰直男,今年網紅大戰第一瓜能吃到撐

TAG:華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