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美國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離世,享年102歲,他的傳奇給中國建築帶來多少改變

美國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離世,享年102歲,他的傳奇給中國建築帶來多少改變

撰稿:向前

貝聿銘。

對建築一竅不通的人,大概也知道盧浮宮玻璃金字塔、華盛頓國家美術館、香港中銀大廈、北京香山飯店,它們都出自這位華人之手,5月16日,這位華人與世長辭。

貝聿銘1917年4月26日出生於中國廣州,祖籍蘇州,是蘇州望族之後。1935年,從上海聖約翰大學附屬中學畢業後,18歲的貝聿銘遠赴美國攻讀建築專業,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1948年,貝聿銘從純學術的象牙之塔進入實際的建築領域——他的整個建築生涯充滿傳奇色彩,很多代表作品成為了人類共同的寶藏,也因此贏得了來自全世界的尊重。他是大半個世紀以來世界建築史的見證者和書寫者,在世界建築殿堂中刻下了華人的名字。

貝聿銘似乎天生就有駕馭中西方的文化衝突的能力,他總能在商業與政治間在信步遊走。作為中國最偉大的建築師之一,貝聿銘的雙面人生背負了很多標籤——美籍華人、建築大師、名門之後,這些身份對於貝聿銘是挑戰,也是財富。

A面:藝術之都不歡迎一位美籍華人來修復他們的國家珍寶

提及貝聿銘的代表作,估計人們想到的就是盧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1983年,時任法國總統密特朗決定改造盧浮宮,在聽取了15位在國際頗具影響力的博物館館長的舉薦後,密特朗毅然決定將盧浮宮改造——這一世界矚目的項目交給了剛剛完成華盛頓藝術館東館,在美國聲名大噪的貝聿銘。這是法國歷史上唯一一項不通過競爭、直接授予建築師的大工程,因此立即引來了在藝術上自視甚高的法國人的強烈反對,法國人表示,「藝術之都不歡迎一位美籍華人來修復他們的國家珍寶」。

而當貝聿銘的金字塔方案公布後,法國國內掀起了更大的反對浪潮,法國民眾紛紛表示:「交出盧浮宮,不要金字塔」。調查顯示,有90%以上的法國人反對金字塔方案,但最終,得益於密特朗的力排眾議和貝聿銘從容不迫的自信,讓我們得以有幸一窺這一建築藝術的尊容。盧浮宮金子塔的設計完完全全地遵從了貝聿銘的設計理念——讓光線來作設計。它的四個側面由673塊菱形玻璃拼組而成。總平面面積約有2000平方米。金字塔實際上是為整個盧浮宮提供了一個入口。讓幾個獨立的宮殿統一起來成為一個完整的建築群。這樣,盧浮宮在擴建工程完工後,不僅有了新的視覺主體。而且,也幫助年代久遠的盧浮宮分擔了大量的人流。另外,金字塔的玻璃材質也不是單圖好看,透明的金字塔實際上是給入口開了一扇天窗,為原本昏暗的地下區域,帶來了更好的採光。而且由於是整個建築的入口,也避免了天窗在炎熱天氣下可能給室內帶來的高溫。

挑剔的法國人最終也豎起了他們倔強的大拇指,玻璃金字塔被當地媒體形容為「盧浮宮院內飛來了一顆巨大的寶石」。人們讚揚這位東方民族的設計師,稱他的獨到設計「征服了巴黎」。

盧浮宮廣場前的玻璃金字塔,這座最開始被所有法國人嫌棄的建築在後來成為了所有法國人的驕傲。

中國人的身份是貝聿銘的一筆寶貴財富。在他剛剛走出哈佛大學校園後,紐約地產大亨齊肯多夫向他伸出了橄欖枝,貝聿銘精明過人、不卑不亢的東方年輕人形象給狂放不羈的齊肯多夫留下了深刻印象。實際上,在貝聿銘之後的人生中,他良好的東方氣質一直讓他受益頗多。貝聿銘的一位傳記作者寫道:「貝聿銘所體現的是美國所想像的東方美德:高雅、受過完美的教育,舉止矜持高貴。」

齊肯多夫與貝聿銘。

B面:「為什麼中國人建樓都要聽美國人的?」

貝聿銘自己說過:「雖然我在美國住了60多年,我還是中國人,我的看法還是中國的看法。」

1978年,貝聿銘受邀回國,對北京城市發展和規劃提出建議,代表著貝聿銘探索「中國現代建築語言」的實驗室——香山飯店,便於此時建成。

貝聿銘說: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北京香山飯店整體借鑒了蘇州園林的風格,灰瓦白牆掩映在香山的樹影之間,在空間設計上極力迎合中國園林經典的軸線和收放自如的空間序列,創造了一種四合院般的中庭設計。貝聿銘對於建築美學的執著滲透到了每個細節中,飯店裡里外外每條水流的流向、水流大小、彎曲程度都有精確的規劃,對每塊石頭的重量、體積的選擇以及什麼樣的石頭疊放在何處最合適等等都有周詳的安排。香山飯店對於貝聿銘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領域,是對中國傳統建築美學的一次回歸與突破。

北京香山飯店是貝聿銘對中國傳統建築的一次新的探索。

但是,這座飯店的建造過程並不順利。與美國已經非常成熟的施工體系不同,彼時的中國「文革」剛剛結束,沒有完善的施工隊伍。由於工人看不懂施工圖,貝聿銘不得已只能事先把精確的模型運到工地,再讓工人按照模型建;此外,礙於交通的不便,把幾千公里外的石材運上山同樣是個難題。但相比於工人們的詰問,這些困難都顯得有些微不足道。「為什麼中國人建樓都要聽美國人的?」恐怕是當時貝聿銘聽到過的最多的問題。貝聿銘事後回憶說,香山飯店是他經歷過的最難的項目之一。

經歷過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磨合的陣痛後貝聿銘終於得到回報,貝聿銘的建築風格得到了中外的一致認可。美國全國建築學院繼1979年向貝聿銘頒發了金質獎章之後,1983年貝聿銘更被加冕建築界的最高獎項——普利茲克獎。總部設在紐約的「亞洲協會」向他頒獎,表彰他為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設計的形式多樣、宏偉壯麗的建築物,有助於增進美國與亞洲國家之間的了解。中國上海同濟大學授予他「名譽教授」的稱號。

2006年10月,89歲高齡的貝聿銘完成了他的收山之作——蘇州博物館新館。貝聿銘的童年有很大一部分在他祖父的私家花園——蘇州獅子林中度過,而新建的蘇州博物館與獅子林僅一牆之隔。這是他對於童年記憶的一次致敬。他也將對故鄉、對中國文化和對幾何形體的熱愛都融入了這座建築中。獅子林、園林風、民族魂,這些中國的印記在貝聿銘的生命中得到了一次奇妙的輪迴。

蘇州博物館新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輿 的精彩文章:

梅西vsC羅:不想成為酒店老闆的足球運動員不是好的植髮店老闆
年輕背房租,中年被房奴:都柏林房屋月租金飆升創2000歐新高

TAG:華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