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長文對比中日兩國電影市場,結果可能比想像中更驚人?

?長文對比中日兩國電影市場,結果可能比想像中更驚人?

?長文對比中日兩國電影市場,結果可能比想像中更驚人?

中國的總人口為近14億,而日本僅為1.2億,中國總人口基數將近是日本的12倍;2018年中國的觀影頻次為1.2次,而日本為1.4次。即人口基數是日本12倍的中國電影市場,觀影激活率為日本的十二分之一,也就是8.3%;

中國2018年影片總上映數量為550部,而日本2017年為1187部,也就是中國影片供給僅為日本的一半;相對應的是,中國銀幕總數超過了6萬塊,而日本則為3500塊出頭,這意味著中國銀幕總數是日本的17倍。也就是說,內容供給僅為日本一半的中國電影市場,銀幕總數是日本的17倍。

與此同時,平均票價是中國一倍多的日本成為了世界第三大電影市場。已經陷入增長瓶頸的中國電影市場,還沒發現自身的問題嗎?

文/龐宏波

市場瓶頸。

當《復聯4》在內地橫掃40億的時候,國產片選擇性避讓幾乎成為了上半年中國電影市場瓶頸的縮影。國產片表現整體低迷,對於檔期的依賴性增加。

而當《復聯4》在日本開畫,成為全球市場最大的一個「黑洞」時,這彷彿成為了整個好萊塢在日本電影市場陷入「掙扎泥沼」的洞眼。好萊塢,在日本成為了全球攻略里最大的一塊失去磁力的「黑洞」。

雖然是一部《復聯4》,但卻勾勒出世界第二大和第三大市場截然不同的發展狀態。事實上,對比兩個國家電影市場的發行,會發現更多有趣的特徵

例如,日本電影自身的動畫和劇場IP橫行,好萊塢大片難以攻克。但中國電影市場,今年更像是「好萊塢大年」,國產電影雖然整體質量回升,然而還是和日本電影市場有著鮮明的差別。但是類型單一的日本電影市場,果真值得稱讚嗎?

再例如,日本電影市場最大的問題是「老齡化「,儘管觀影人次和觀影頻次都表現可觀,在觀影人次年齡佔比上也比內地大眾化的多,但是自身市場的狹窄是一個硬性劣勢,且不具備翻盤的可能性。

中國電影市場最大的問題,可能就是「年輕化」。受眾年齡結構的失衡和類型培育的不完善,導致6萬塊銀幕就出現了嚴重的飽和。事實上,中國電影市場現有的觀影人次有著全世界都不具備的上漲空間。

除了在對比中發現中國電影市場的「不足」,更重要是在日本電影市場身上還有很多可供學習的「寶藏」。

1

從《復聯》看兩國的「進出口」

《復聯4》攻不下日本,並不意外。

?長文對比中日兩國電影市場,結果可能比想像中更驚人?

從裡到外的「心虛」,導致《復聯4》在日本市場從一開始就沒有抱有太大的希望。這並非《復聯4》不符合日本影迷的觀影口味,而幾乎是好萊塢超英大片的集體縮影。

其實,好萊塢在日本的「迷失」並不是一直以來的慣例。歷史的拐點出現在2006年,此後的日本無論是社會人文還是經濟發展亦或者動漫IP的崛起,都讓好萊塢失去了競爭力。

而日本電影如今在「出口」上,也主要是動漫IP為主。日本電影在中國電影市場,票房TOP10集體為日漫

相比之下,《復聯4》在內地橫掃千軍。從一開始就打出了排片佔比超80%,票房佔比超90%的「碾壓式引進」。目前,《復聯4》的票房成績已經超過了41億,排在華語影史的第三位。

雖然去年進口片票房佔比降至四成,但這是建立在進口影片引進數量受到限制,檔期受到管控的基礎之上的。而今年,當國產片表現低迷時,進口片毫無疑問成為了支柱。只是當非S級進口片進入內地市場,國產片不再完全退讓。這是國產片信心增強的部分體現,從某種程度上也體現出中國電影市場的成熟度

?長文對比中日兩國電影市場,結果可能比想像中更驚人?

但是類似於《復聯4》這樣的S級進口片,很大程度上成為了市場低迷期的「救市主」。

而在出口方面,國產影片從來就不是強項,甚至僅僅是一個起步階段。雖然目前已經有不少商業類型片開始尋求海外上映,但是依然沒能形成有效體系。

零敲碎打的上映和並不樂觀的票房回報,傳輸到內地後反而形成了一種迅速崛起的「泡沫」。事實上,2017年國產片海外收入僅占國產片總收入的7.6%,而印度是40%,日本、韓國為15%以上

?長文對比中日兩國電影市場,結果可能比想像中更驚人?

今年,截至目前的年度冠軍《流浪地球》,海外票房佔比也僅為1.1%。雖然開始是最重要的節點,但處於剛剛「學會走步「的國產片出海,顯然不能評價其究竟「跑的有多快」。

除了「進出口」的鮮明差別,中國電影能從日本電影身上學習的就是儘快培育本土IP。日本是因為本身的需求培育出了日漫,那中國呢?是本土喜劇還是什麼?這需要探索,也需要突破。

但因為中國電影市場本身極大,所以給本土IP的培育有了很強的包容性,不必然完全依賴某一種特定類型的支撐。

2

人口難題:日本「老」中國「降」,然後呢?

此前,悅幕(ID:yuemuchina)就曾分析今年中國電影市場成為了商業大門打開後,第一次全面面臨人口問題的一年。

?長文對比中日兩國電影市場,結果可能比想像中更驚人?

人口增長的停滯,成為了目前市場瓶頸的主要核心。那麼,從目前分析來看,中國電影市場的人口難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過度「年輕化」。中國電影市場的年齡結構完全失衡,19-34歲的觀影人次佔比為77.8%,這就導致中國電影上游內容會去適應這一階段的受眾,對於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來說,這樣的發展勢頭不利。

?長文對比中日兩國電影市場,結果可能比想像中更驚人?

觀影人次和觀影頻次「雙低」。這一點,已經是老生常態了。中國電影市場2018年的觀影總人次為17.2億人次,今年截至目前是同比下跌的。而觀影頻次是1.2次,而2018年前十大票房國家(地區)刨除中國市場,平均觀影頻次是2.6。

?長文對比中日兩國電影市場,結果可能比想像中更驚人?

倘若「雙低「指標繼續下降,而票價的上漲和銀幕數的擴張形成了完全不對等,可想而知對於中國電影市場現有壓力會有多大

相比之下,日本電影市場的發展,形成了和中國截然不同的趨勢。

日本電影最大的問題是「老齡化「,雖然老齡化並沒有拖累日本票房市場,但畢竟日本電影市場的票房增長也陷入停滯。其中,老齡化的日本電影市場催生出了一批日本電視劇劇場版的「劇轉影」。

?長文對比中日兩國電影市場,結果可能比想像中更驚人?

但是這種電影究竟有多大的發展潛力,是否會刺激日本電影內容製作的活力,都是一個大大的問號。從長遠角度來說,日本電視劇劇場版因為有電視劇的鋪墊,本身受眾層較廣,所以可以迅速走紅。但是並不具備太多的增長性,恰恰源於這一種電影形式本身的活力不足。

日本電影票價極高,2017年1310日元的平均票價按照現在的匯率,也達到了82.489元人民幣。

2018年日本電影市場票房收入、觀影人次均出現了同比下跌。但是日本人口總數只有1.26億,但觀影人次為1.69億次。這樣的數據,依然讓中國電影首次望塵莫及

但別忘記,日本如今的經濟形勢並不理想。當然,觀影需求的培育是整體國民素質和娛樂方式的多重結果,但日本電影對於觀影年齡層的拓寬,依然值得中國電影學習。

中國電影公司現在開始理性接受大數據分析,但是如何擴寬觀影人群,如何產出符合觀眾的電影,而不是符合19-35歲的部分人群電影,是中國電影公司的思考核心。

1979年,中國電影的觀影人次為293億。2018年末,中國大陸總人口為13億9583萬人,相比之下17.2億次的觀影人次讓人既興奮又焦慮。

3

市場大盤:中國「碾壓式上升」,但產量過低?

中國電影市場和日本電影市場,本質上不具備可比性。

?長文對比中日兩國電影市場,結果可能比想像中更驚人?

因為無論從市場規模,還是市場的上漲空間,中國電影市場都是對日本電影市場的「碾壓」。

但是除了在人口這一「bug」上,還有一點需要中國電影市場注意,那就是電影上映數量

根據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中國電影市場2018年總上映數量為550部,其中國產片為428部,進口片為122部。

?長文對比中日兩國電影市場,結果可能比想像中更驚人?

那日本是多少呢?日本2017年上映的影片總數為1187部,其中本土影片594部,引進影片593部。

和數量相對應的是銀幕總數,日本2017年的銀幕數量為3525塊。這意味著3525塊銀幕,承載著1187部電影和1.8次觀影頻次,這是極為可怕的使用效率。

這造成了日本電影的競爭環境非常激烈,但同時也是為何人口近1.2億的日本可以成為全球第三大票房產區。

相對應的是,中國超6萬塊銀幕,承載著500部左右的電影和1.2次觀影頻次,這種完全不對等所形成的正好是日本電影市場的「對立面」。

這說明,目前中國電影市場的利用效率極低。當我們去鋪排銀幕數量來尋找「觀影增量」的時候,在內容上的供應不足就是最大的問題

事實上,中國有超過一萬家電影公司,每年電影生產數量並不低,但是真正能夠走入電影市場,真正能夠取得有效排片的電影極其有限。

?長文對比中日兩國電影市場,結果可能比想像中更驚人?

相比中國,日本對於電影檔期限制的「條條框框」並不複雜,但強如《復聯4》都難全身而退。上映數量的可觀,讓日本電影縱然發生再多的變化,依然保持著些許活力。而中國呢,在限制和「救市」上徘徊,用頭部集中化彰顯資本實力,但這些真的有利於電影市場的發展嗎?

現如今,中國電影市場的潛力還遠遠沒有被挖掘。靠著「限流」進口片實現了600億,但如何讓中國電影市場突破1000億,可能更需要從日本身上取點經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