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新時代,教育正在形成哪些新生態?

新時代,教育正在形成哪些新生態?

教育是一個國家最大的基礎工程,需要國家的巨大投入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教育所培養的人的綜合素質反映了國家與社會的面貌。近日,21世紀教育研究院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了《教育藍皮書: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9)》。藍皮書指出,在滿足了國民教育的基本需求之後,教育正在形成新的生態,出現了多樣化的教育需求和新的問題。

原文 :《教育正在形成新的生態》

作者 |21世紀教育研究院教育藍皮書課題組

圖片 |網路

在滿足了國民教育的基本需求之後,中國教育正在形成由公辦教育、民辦教育、課外培訓教育、國際教育等構成的新生態,出現多樣化的教育需求和新的問題。國家密集出台政策,集中破解課外培訓熱、民辦教育、農村教育等突出問題,治理義務教育秩序,重建良好的教育生態,謀劃面向未來的教育。

中國教育新生態值得關注

在國家舉辦和管理的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特殊教育、高等教育、成人和掃盲教育之外,還存在一個巨大的教育空間和市場,包括民辦教育、課外培訓、國際學校、留學教育、教育科技企業等類型和主體,主要是通過家長付費購買的教育服務,它們在「教育事業」之外構成新的教育業態,與體制內教育的互動越來越多,影響越來越複雜,成為教育發展和教育治理中不可忽視的現實。

民辦教育民辦教育在早期發揮的主要是彌補政府教育經費不足的「拾遺補闕」的作用,近些年來,民辦教育更多的是滿足不同群體(如高收入群體、農民工群體)的差異化教育需求。由於學前教育的供給短缺,民辦幼兒園得以大發展。2017年,民辦幼兒園佔全國幼兒園總數的62.9%,在園兒童佔55.91%。在義務教育階段,雖然全國民辦小學在校生僅佔全國小學在校生的8.1%、民辦初中在校生佔全國初中在校生的13%;但在一些地區,包括大城市的中心城區,民辦教育的比重高達20%甚至30%~40%。民辦中小學成為擇校競爭的主要目標,原先優質的公辦學校淪為「二流學校」。國家通過修訂《民辦教育促進法》,對民辦學校實行按營利和非營利「分類管理」的思路,規範民辦教育發展。

教育培訓機構近些年來,火爆的課外補習熱對青少年身心健康、教育公平等的傷害,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2018年是教育部和各有關部門重拳治理教育培訓市場的一年。

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開展的2017年中國教育財政家庭調查數據顯示,全國中小學階段學生的校外培訓總體參與率為48.3%(包括參加學科補習或興趣擴展類培訓)。由商業公司提供補習的佔30%左右。在個人提供者中,在職教師佔一定的比例。課外補習的生均支出,以東北地區最高,達4357元/年;其次為東部地區,為3592元/年;而中部地區(1970元/年)、西部地區(1806元/年)的生均支出只有東北地區的一半不到。城鄉之間的差異更為驚人:農村學生的平均校外培訓支出為419元/年,城市學生平均校外培訓支出達3710元/年,為農村學生的近9倍。根據各層級在校生的規模估計,全國校外培訓行業總體規模達到4900多億元。

國際學校近年來,我國國際學校快速發展,反映了隨著新興富裕階層人數增加,中國家庭在全球範圍內配置教育資源的能力和意識大為增長。

2018年中國大陸地區國際學校總數為821所,其中,外籍人員子女學校121所、民辦國際學校426所、公立學校國際部(班)274所。2018年新增國際學校87所,增幅高達12%,創近年新高。廣東、上海、江蘇、北京地區的國際學校數量位居前四,均超過80所。其中,廣東的國際學校超130所,居於首位;上海近110所;江蘇省已達90所,位居全國第三。

留學教育中國留學人數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2017年中國留學生人數首次突破60萬人,相比上年增長11.7%,近10年複合增長率超過15%。增長迅猛的國際教育需求,為語言培訓、遊學、出國服務等創造了巨大的市場需求。

中國學生出國留學的趨勢,有人歸納為三個特徵:低齡化、平民化和常態化。根據《2017中國留學白皮書》的調研結果,2017年出國留學群體中就讀本科及以下學段的學生佔總人數的36%,已成為出國留學的主力軍之一。

在正規的學校教育、學歷教育之外,多樣化的教育需求、教育選擇,巨大的教育市場,商業的、資本的、公益的多種社會價值和利益的博弈,構成了新的教育生態。教育治理很大程度上意味著改善這一教育生態,使之符合教育規律,保障教育的公平性、公益性,促進人盡其才的個性發展,促進社會的健康發展。

城市化進程中農村教育幾類問題需加強關注

藍皮書指出,城市化進程中農村教育幾類問題應加強關註:

農村教育的兩極分化2018年9月,國家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首次公布《中國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報告》,主要結論是學生人生價值取向積極,具有良好的行為規範。學生學業表現良好,但綜合應用能力相對薄弱。學生家庭作業時間過長,參加校外學業類輔導班比例較高,學習壓力較大。肥胖和睡眠不足問題較為突出,學生視力不良問題突出。學校教學資源配備較為充足,資源使用率有待提高。

特別值得關注的三類學校城區的大班額和大規模學校、鄉鎮的寄宿制學校和鄉鎮以下的小規模學校,是農村地區特別值得關注的三類學校。它反映的是在城市化進程中「城擠、鄉空、村弱」的基本現實。

由於大量農村學生進入城區買房或租房上學,城區的大班額成為難題。教育部要求到2018年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額,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額。

截至2017年底,全國有農村小規模學校10.7萬所,其中小學2.7萬所、教學點8萬個,占農村小學和教學點總數的44.4%;在校生有384.7萬人,占農村小學生總數的5.8%。農村小學寄宿生有934.6萬人,占農村小學生總數的14.1%。近年來,國家採取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不斷加強農村義務教育,農村寄宿制學校和小規模學校的辦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但受歷史、地理等多方面因素制約,這兩類學校仍是農村教育中的短板,存在規劃布局不合理、辦學條件相對較差、師資保障不到位、校園文化建設相對滯後等問題,迫切需要進一步全面改善、提升育人質量。藍皮書指出,在城市化加速的過程中,農村教育的處境和地位仍然令人擔憂。

中西部地區職業教育融入區域產業情況總體向好

當前,職業教育融入區域發展的趨勢如何。基於田野調查和大量的實證分析,藍皮書認為,中西部與東部有著不同的發展趨勢。

在中西部地區,職業教育融入區域產業的情況總體向好。近年來,東部企業大量內遷,帶去了職業教育發展所需的產業集群。產業集群所提供的稅收,增強了地方政府提供面向本地產業的職業教育的意願,產教融合日益成為中西部地區經濟迅速發展縣市政府的佔優策略。而新興產業集群所提供的技術崗位,逐漸提升居民選擇職業教育的意願。

在東部地區,職業教育融入區域產業的程度有下滑的趨勢。有觀點認為,東部職業教育發展面臨的挑戰在於:隨著東部居民收入的增長,老百姓不想讀職業教育;隨著產業發展,東部沿海企業需要更多本科畢業生或者至少是高職畢業生。

藍皮書指出,職業教育並不是天然的「劣質品」。高質量且質量信號能夠有效傳遞的職業教育,即使在發達地區,也依然廣受居民歡迎。產業升級並不意味著對學歷的要求提升。即使是首倡工業4.0的德國,對於技術工人認知能力要求雖有提高,但對學歷的要求並未提升。

事實上,企業端的變化,有利於東部職業教育的產教融合。在東部騰籠換鳥的進程中,一部分中低端產業遷出,其技能人才需求結構有所優化。在外資企業的帶動和影響下,本土企業也開始認同參與校企合作對於企業人力資源建設的戰略意義。而招工的日益困難、社會招聘員工忠誠度的不足,讓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介入學校人才培養過程的重要性——在訂單班中,通過班級活動、團隊建設不斷增強學生和企業之間的紐帶,已經成為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重要考量。而在居民方面,雖然伴隨收入水平的持續上升,本地居民選擇職業教育的意願略有下降,但是外來人口的補充,抵消這一下降並非難事。

推進教育改革,形成低競爭、低評價、低管控的教育生態

對素質教育的倡導已經多年,但其實效不彰的原因主要在於,與應試教育已經形成一套強大堅硬的制度模式、教學模式、價值觀念相比,素質教育的價值觀、學校制度、教育政策、評價制度等,還需要具體建構。需要通過理性、建設性的思路,實施分階段、有限目標、循序漸進的改革。這其中有一些值得認識的重要概念,如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整體改革與局部改革相結合等。

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我們需要按照「整體裁軍」的思路,整體降低「學歷軍備競賽」的水平,降低應試競爭的強度和烈度。如不再繼續擴大學校差距,取消或減少跨校的統考統測,改變給學校和學生排名和以升學率、「北清率」進行評價等,都是現實可行的,也已經成為國家的要求和規範。這種宏觀層面的政策改善只能由區縣政府和教育局實施。與此同時,來自基層學校的評價改革、作業減量等,提供了自下而上的力量,有魄力、敢擔當的校長、老師會成為改革的主角。

有限目標。無論是減負還是推行素質教育,首先是解放小學生,保護小學生和低幼兒童。由於「小升初」的瓶頸在大多數地方已經突破,更大限度地放開小學教育,能夠保障兒童休息和睡眠的教育這個兒童權益保護的最低綱領,是完全有可能實現的。

局部改變。在外部環境尚未整體改變的情況下,在一個地區、一所學校、一個班級營造有利於學生成長的小環境和局部生態,仍然是可以有為的,即在不影響學業成績的情況下,給學生營造更為自主寬鬆、更有營養的生活環境。實踐證明,讓學生參加更多的體育活動,使學生的文化生活更為豐富多彩,從而使學生更加熱愛學校、熱愛生活,不會降低而只會提高學生的學業成就。

許多地方已經做出了這種努力。例如杭州市上城區教育局、深圳市南科大教育集團向家長公開承諾:小學生21點後、中學生22點後,可以不寫作業。在深圳市南山區,小學階段沒有統考。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57期第2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立言為公,報章報國
明嘉靖,北部防線,一個邊將家族的事兒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