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部中國書法史,就是一部線質感的發掘史

一部中國書法史,就是一部線質感的發掘史

一部中國書法史,就是一部線質感的發掘史

論線質感

邱志文

(湖州師範學院 教師教育學院,浙江 湖州 313000)

【摘 要】線質感是書法形式要素研究的難點。線質感影響線條的藝術表現力。一部中國書法史,就是一部線質感的發掘史。書法線質感的共性追求,表現為剛柔兼濟、虛實相生、動靜結合。書法線質感的個性塑造,有強而用之、開而發之、大而化之等路徑。物質材料、書寫技巧、精神狀態,對線質感均有影響。對比法,如用筆、用墨、用紙、用意之對比,乃線質感訓練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書法;線質感;共性;個性;對比

線質感,這裡特指書法線條的質地、質性給人的感覺。在書法形式構成諸要素中,對線質感的把握無疑是一個難點。相對而言,線位置、線方向、線長度、線形狀等要素,其影響因子較為單純,並多限於空間關係的把握,因此要實現形式的準確模擬,並不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情。而對線質感的把握,涉及空間因素和時間因素、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其影響因子多且關係微妙,沒有清晰的理性思維,缺乏足夠的感性經驗,很難達到「感覺的準確」。正因為如此,在中國書法史上,對線質感的把握,既得心應手又特色鮮明者,可謂寥若晨星。為突破這一難點,以揭示線質感問題的奧妙,從而化被動為主動,實現對線質感的自如表現和準確把握,展開和推進對線質感問題的專題研究,就勢在必然。

一、線質感的藝術價值

對線質感的發掘,可以豐富和深化線條的藝術表現力。書法的藝術表現,宏觀層面可著眼於章法,中觀層面可著眼於結構,微觀層面則可著眼於線條。線條處於基礎性地位,其重要性無有與其匹者。線條出於用筆,因此古人對用筆最為重視。筆者曾做過一個統計,在季伏昆編著的《中國書論輯要》一書中,論述筆法的篇幅占居絕對優勢,達98頁,而論述結構和章法的篇幅,總共不過35頁。線條的藝術表現,可以著眼於線形,可以著眼於線律,還可以著眼於線質。線質即線質感,它是線條最核心的東西,是衡量線條質量好壞、線條品位高低的決定性因素。一個技術精湛的摹書者,通過先雙鉤後廓填的方法,可以把字摹仿得惟妙惟肖、逼真至極,但相比原作,一個微妙而本質的區別依然存在:形似而神不至。因為摹書可以解決線位置、線方向、線長度、線形狀等問題,但對線質感的表現無能為力,而質感關乎神采。就算最佳摹本,也是「下真跡一等」,其所失正在線質感上。遍覽書壇,高手過招,勝負難分,但若以線質感觀之,則高下立判。同寫行書,謝無量的線條,直入空收,稚拙簡率,然多尖巧生硬,少雍容氣度,于右任的線條,大氣磅礴,舉重若輕,松秀沖和但不失雄渾,兩相比較,謝為名家,於為大師;同寫章草,高二適的線條,鋒穎側利,意態夭矯,但行筆飄滑,時顯纖弱,王蘧常的線條,沉雄老重,渾穆高古,剛毅木訥卻氣象崢嶸,王之大家風範,高望塵莫及。于右任、王蘧常的線條,其質感之妙,若京劇之花臉,他「俺」的一聲出來,分量足足,功力盡顯,至於他翻了幾個筋斗,這並不是最重要的。(如圖1)

一部中國書法史,就是一部線質感的發掘史

一部中國書法史,就是一部線質感的發掘史,就是一部線條的藝術表現力不斷深化的歷史。在這個過程中,有兩大因素作用至甚。其一,物的因素是基礎。材料對線質感的影響是直接而顯著的。甲骨文,以刀代筆刻畫于堅硬的龜甲或獸骨之上,刻痕細而不深,故線質感瘦硬勁峭;金文,多澆鑄於鍾、鼎、盤、彝等各種金屬器物上,熔化之金屬將字模稜角消弭殆盡,故線質感渾穆厚重;帖,多將文字寫在紙上,紙墨交融,相得甚和,故線質感多溫潤如玉;碑,多將文字刻於石上,直截了當,稜角分明,故線質感剛佷如刀。其二,人的因素是關鍵。這裡的「人」,包括群體和個體。從群體看,因思想傾向、藝術主張、創作方法的相似或相近,使其書法面貌帶上鮮明的時代特色、流派特色及地域特色,從而在線質感的表現上也各具其味。如晉人尚韻,其線質感多清麗絕塵,超然自逸,如水中月,鏡中花;唐人尚法,其線質感多鏗鏘頓挫,豐實有力,如金剛嗔目,壯士揮拳;宋人尚意,其線質感多興會標舉,意趣盎然,如風檣奮揚,陣馬衝鋒。從個體看,因性情修養、審美趣尚、筆墨技巧甚至頑習固癖的不同,書法家的作品會帶上鮮明的個性色彩,乃至形成某種「書體」,即使在同一流派之內,仍然如此。這樣一來,線質感的個性差異,就會自然而然地呈現出來。譬如,同屬二王流派,在線質感上,王羲之雄勁清剛,似斷金切玉;王獻之綿和松放,卻化含金石;顏真卿渾厚凝重,如熔金流走;米芾沉著痛快,逞刷筆之狠;趙孟頫處尊養優,珠圓玉潤,一派貴胄氣息;王覺斯雄肆豪宕,以勢勝也,氣吞萬里如虎。線質感的個性差異,在微觀層面上對中國書法產生重要影響,使中國書法異彩紛呈、風格各具成為可能,為字如其人、書為心畫提供有力的外部支持。

二、線質感的共性追求

中國書法在線質感上的共性追求,表現出明顯的辯證意味。

其一,書法線條要有力度,但它是剛柔兼濟的。講究力度,是中國書法的傳統,落實到線條,即要求「多力豐筋」「骨法用筆」。線條有力,線質堅實,字才有主心骨,才有精氣神;線條無力,肥肉沒骨,臃腫乏神,則有「墨豬」之誚。從線質感看,書法線條的力度應當是剛柔兼濟的。唯其剛,方強佷硬直,力可摧岳,唯其柔,方軟而結實,筋韌勁道;剛而不柔,易脆而折,柔而不剛,易靡而費,剛柔兼濟最能彰顯書法線條的「堅韌」質感。中國書畫家喜歡用「骨」字來概括和表述線條的力度,頗為耐人尋味。骨,本是人或動物肢體中的主幹,它堅硬、剛強,古人造字卻將「月肉」置於其下,何故?因為「骨」內含著一種剛柔兼濟的本然之性。藉助顯微鏡觀察,我們會驚訝發現,骨組織中充滿著大量的脂肪細胞!當然,對線條力感之剛柔兼濟的要求,具體表現在書法家的作品中,是可以有所側重的。如王羲之書法的線條,以剛為主,以柔為輔,硬朗堅潔,似硬玉;趙孟頫書法的線條,以柔為主,以剛為輔,婉和秀潤,似軟玉。書法作為中國四大國粹之首,其剛柔兼濟的線條力感,折射出中國文化的精神向度。中國文化是「儒道釋互補」的文化,儒是主體,主張「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其性偏「剛」;道、釋是輔體,主張「看透放下,自在隨緣」「清靜無為,順其自然」,其性偏「柔」。文化以化人,培養鐵骨柔情、劍膽琴心、內方外圓的君子人格,是中國文化的理想和追求。(如圖2)

一部中國書法史,就是一部線質感的發掘史

其二,書法線條要有厚度,但它是虛實相生的。書法的線條以質厚為本,這裡的「厚」當然不是物理學視角的,而是視覺心理學視角的,它墨象豐沛,深沉充實,有塊壘感,有體量感,書法家津津樂道的「錐畫沙」「屋漏痕」「印印泥」等筆法,追求的正是這種「厚」的線質效果,這種效果的反面是「薄」。「厚」「薄」的概念,常常跟人的修養、涵量、境界聯繫在一起,從人們慣用的相關詞語或成語,可窺其一斑,如仁厚、寬厚、溫柔敦厚、厚德載物,淺薄、刻薄、輕薄無禮、妄自菲薄,等等。因此,有厚度的線條,其審美空間就得以奇妙拓展,它不僅具有藝術意義,還具有人格意義。在這方面,顏真卿書法堪稱典範,其線條的厚度跟人格的厚度實現了完美結合,那是一種深沉而博大的厚,一種動人心魄令人崇敬的厚。然而,對於線質之「厚」,應當辨證把握,它是虛實相生的,這源於老莊哲學的有無論,成於書法藝術的具體實踐。實中蘊虛,虛中見實,實以張勢,虛以流韻,實而不板,虛而不浮,這種線質之「厚」,方臻微入妙,耐人尋味。這類似土地的質感,濫用化肥、活性下降、板結硬化的土質,就不是好土質,它坤性全失,藏不住水,長不出好莊稼。上乘的土質有柔性,豐實而虛松,渾厚而涵容,透氣性好,保水性強。黃賓虹的線條,包括其書其畫,均臻此妙境。以其篆書為例,他擅使筆尖,不用筆肚和筆根,中鋒抵紙,筆鋒遊走如錐畫沙,力透紙背,入木三分,線質渾厚如杵,精純不雜,內美中含,得「深」字三昧。他懸臂捏管,以指轉筆,不徐不疾、不言不語地從容寫來,線條波瀾不驚、自然渾成,隱約流露出一種似不經意、自樂其樂的遊藝心態。其線條節奏的起伏不定,線條邊線的凹凸不齊,微妙而有趣,豐富而耐看,散發出一種帶有文人意味的冷逸荒寂的淡淡氣息,這顯然得力於虛,是以虛造境的成功典型。(如圖3)

一部中國書法史,就是一部線質感的發掘史

其三,書法線條要有生機,但它是動靜結合的。書法的本質是以線條表現生命的狀態,因此其線質尚「生」,即飽含生機與活力,元氣充盈,溢於筆墨,則線條洋洋有生意,所謂「氣韻生動」是也。這種充滿生機的線條,以動靜結合的形式彰顯。一是線條之間的動靜結合。時而用長線,用曲線,用連筆,用疾速,則線條呈動感,時而用短線,用直線,用斷筆,用緩速,則線條呈靜態。書論「龍躍天門,虎卧鳳闕」「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等語,即指動靜結合之妙。動顯神韻,靜含意境,動以賦形,靜以養心,動重時間,靜重空間。動與靜相反相成,不動不顯靜之泰,不靜不見動之奇,動靜結合則作品生機流蕩,活力滿滿。在這方面,王獻之、顏真卿的不少作品,堪稱典範。王安石的「一鳥不鳴山更幽」,被黃庭堅譏為「點金成鐵」,因為失卻辯證,無「動」相襯,「靜」則寂若死灰,毫無生氣。二是線條之內的動靜結合。在運筆的過程中,把連續性與間斷性統一起來,把動勢與定勢統一起來,行而止之,止而行之,即動而求靜,即靜而求動,這樣寫出來的線條,其線質就有動靜互涵之妙,古人強調用筆要 「擒」得住,用墨要能「吃」紙,線條似「熔金流走」,乃至字形猶「狡兔暴駭,將奔未馳」,求的正是動靜互涵之妙。這使我想到古希臘的雕塑,它將瞬間定格,把形之動與神之靜統一起來,在動態的造型中透出一種神性,一種靜默的哀傷。線條之內的動靜結合,隨字體不同而有別。行書、草書,動者為主,靜者為輔,在行筆的過程中,時間參數重於空間參數,線條「動如濤」,澎湃激蕩,氣吞虹霓,但動不舍靜,此時「靜」不能缺位,線條要暢而澀,要神旺而意靜,雖奮疾而不失節,若樹木得疾風而不拔。「顛張狂素」之草書,即具此妙。篆書、隸書、楷書,其線條以靜為基調,靜中含動,這種「動」,既表現在用筆動作微妙變化而帶來線條的悄然動容上,也表現在「靜如岳」的線條所潛蓄的那種聚精凝神、尋機待動之勢。戒躁而主靜的線條,多滲透書家的人格修養,更契合中國文化的內在精神,儒的溫靜,道的虛靜,佛的空靜,似乎多能讓人陶養其中,滋益多多。弘一書法每有此效。(如圖4)

一部中國書法史,就是一部線質感的發掘史

三、線質感的個性塑造

線質感的個性塑造,往往帶上明顯的藝術自覺,有著鮮明的藝術效果,具有獨特的藝術個性。它通常表現為以下幾種情形:

1、強而用之。對線質感的辨證把握,其「度」並非一個點,而是一個區間,這就為書法家提供了「強而用之」的餘地。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理,會導致線質感表現的平淡無奇和個性泯沒,陷入「全面的平庸」,而抓住一點,強而用之,則可煥發張力,直擊人心,有「片面的深刻」之效。這就如同先秦的諸子百家,他們各引一端,崇其所善,爭芳鬥豔,各種富於開創性偉大思想噴涌而出,一個盛況空前的偉大時代由此形成,為後人提供的啟示巨大而深遠。鄧石如對篆書「厚」之線質的表現就是這樣。他寫篆書,把篆書線質之「厚」發揮到極致,其線條以柔毫為之,雄郁深沉,氣足神完,似萬象統內,含蘊無窮,他對線條的鍛造,專註於強而用之式的提純與錘鍊,而不太在意虛實相生的辨證意味。這種質感的線條,堪稱是實力派、功力型的,鄧石如客居金陵梅鏐家時,曾以磨穿鐵硯之志,主攻篆隸八年,心無旁騖,用功專精,他每日研墨一罐,必寫盡方睡,日日如此,不分寒暑,其線條功深韻高,乃必然事。孫伯翔對魏碑「力」之線質的表現也是如此。他用心不二,專師北碑,尤鍾情《始平公造像》,他說自己的臨寫紙張一卡車也拉不完。孫伯翔的碑派楷書,其「力」的線質表現,可謂爐火純青,登峰造極。他方而求雄,大而求拙,勁而求渾,重而求活,不斷拓展和深化對「力」的理解及表現,最終造就了他那彷彿鋼打鐵鑄的、以「力」為魂的線條,但又威而不猙,雄而不猛,猶黃鐘大呂,具有寬厚的堅定性。(如圖5)

一部中國書法史,就是一部線質感的發掘史

2、開而發之。它是指對線質感的塑造,能立足已有資源,潛心研究,大膽探索,開掘出新,從而獨標一格,自成一家。如董其昌對「妙」的線質感追求就是如此。「妙」雖玄乎,如水月鏡花,但必藉形顯。董其昌求之有三。一曰「微妙」:董用筆極精微之致。他握管極輕,手心極虛,以避免重拙給細節表現帶來的被動;他純用正鋒,不使筆偃,以發揮筆尖這一毛筆的獨絕之處。在他筆下,筆尖猶如敏感的神經末梢,它能捕捉和表現各種微乎其微的變化,其線條質感彷彿蘇州崑曲藝術的水磨調,溫軟委婉、細膩別緻、精微入妙。二曰「靈妙」:董用筆得活潑之機。自發筆始,他即往即收,即收即往,提中有按,按中有提,他以勁利取勢,以虛和取韻,線條不飄不浮,不粘不滯,墨色蒼潤兼濟,耐人尋味。在提筆裹鋒的揮運中,那輕盈曼妙的流美線條,宛若長笛之音,高入雲端,其悠悠天韻,綿綿長長,幽幽遠遠,久久不絕。三曰「玄妙」:董書恬淡深含禪意。董其昌醉心禪學,援禪入書,他抓住「淡」這個核心,以淡泊喻放下,以淡定顯平靜,以淡遠接無限。「淡」統帥其筆墨形式:疏朗曠淡的章法,自然簡淡的結構,閑逸散淡的用筆,特別是他那堪稱絕門的玄淡用墨,巧妙地將畫之墨法、水法運用於書,線質淡而能枯、淡而不薄,虛空閑寂,若有若無,隱約透出几絲不食人間煙火的超然氣息,悠然散發一股雲淡風輕的清涼禪意,墨語禪心,妙不可言。縱觀書壇,在線質感上開而發之者,不乏其人。沈曾植的線質感求「生」,古拙老辣,奇峭博奧,有陌生化之趣;弘一的線質感求「潤」,溫慈而澤,潛蘊而默,如滋育萬物之甘露;徐生翁的線質感求「倔」,執拗奇詭,高古沉凝,一如他那不迎合不媚俗孤守自我的脾性。(如圖6)

一部中國書法史,就是一部線質感的發掘史

3、大而化之。意即線質感的塑造,經「化合」而「化生」,終臻「化境」。以于右任書法的線質感為例。其一,化合。因能容納,故成其大,集大成是于右任書法線質感塑造的基礎。取法帖學:涉及甚廣,不為朝代、字體、風格所限,舉其要者,如于右任11歲學王羲之《十七帖》,20歲左右學趙孟頫書法,為創立標準草書,他收集、梳理、研習歷代草書達上百種,章草有三國皇象《急就章》、西晉索靖《出師頌》等,今草有孫過庭《書譜》、唐人書《月儀帖》等,狂草有張旭《古詩四帖》、懷素《自敘帖》等。力攻北碑:于右任有尚武精神,尤愛雄強獷勇的北碑, 他28歲開始研習,平生所臨碑碣,難計其數,典型的有《張黑女墓誌》《廣武將軍碑》《石門銘》《鄭羲碑》《龍門造像》等。他還不辭辛勞,尋石訪碑,購置碑石達二百九十多方。「朝臨石門銘,暮寫二十品。辛苦為集聯,夜夜淚濕枕」,這是于右任痴迷北碑的生動寫照。其二,化生。于右任書法的線條,把碑和帖的優點兼收並蓄,從而化里孕生,造就線質感的「渾融」之美:它既有碑的氣勢,又有帖的氣韻,既有碑的凝重,又有帖的婉通,既有碑的爭張,又有帖的從容,既有碑的雄富,又有帖的沖淡,既有碑的酷相,又有帖的內美。它既是碑又不是碑,既是帖又不是帖,它是碑帖聯姻的產兒,它是它自己。其三,化境。于右任書法的線條,元氣充盈,沉雄博大,爐火純青,自然從容,透示大師的底色,彰顯大師的氣象,凝鑄大師的份量。這種線條融入了碑,融入了帖,更融入了人。從精神之魅到物化之美,于右任書法的線條,令人玩味多多:開闊之胸襟,豪邁之氣魄,宏達之抱負,偉大之人格,非凡之生命……字與人,相契若是,正化境耳。(如圖7)

一部中國書法史,就是一部線質感的發掘史

四、線質感的影響因素

1、物質材料

毛筆。毛筆對線質感的影響,核心因素在毛料選用。制筆所用毛料,大體分三類,其書寫時線質感明顯有別。一是硬毫,如豬鬃、馬毛、紫毫、鼠須、狼毫等,其彈性偏硬,書寫時線質感爽利勁健,精神抖擻,有陽剛之美。二是軟毫,如雞穎、羊毫、胎髮等,其彈性偏軟,書寫時線質感秀潤溫厚,含蓄蘊藉,有陰柔之美。三是兼毫,即兼用兩種以上之毫制筆,以一種毫為心柱,他種毫覆之,最常見者以狼毫與羊毫合制而成,其彈性適中,書寫時線質感骨肉相稱,剛柔兼濟,有中和之美。臨帖時,要注意揣摩作者所用毛筆的類型及特點,才能更好地表現原作的線質感。如臨習王羲之書法,若用羊毫,就很難寫出其斷金截玉、斫陣無前的線質感。據考證,王羲之喜用宣城陳氏筆,這是一種紫毫筆,以深色兔毫製作,這種兔毫還要求在秋冬時採集,此時的兔毫最為剽勁,彈性最好,製成的筆「尖如錐兮利如刀」,王羲之《題筆陣圖後》說「筆者,刀矟也」,指的正是此類筆。吳湖帆曾慨嘆「羊毫盛行而書學亡」,雖失偏頗,然就王字論,不無道理。創作時,要諳熟毛筆類型及特點,線質感的表現才能得心應手。尖、齊、圓、健,筆之「四德」,兼之者方謂好筆;硬毫勁而乏韻,軟毫腴而乏骨,長鋒活而腰弱,短鋒實而肥笨。諸如此類,不可不知。好筆難求,筆匠多不習字,為獲得某種書寫效果,書法家常參與毛筆改良,甚至自製毛筆。明朝書法家陳獻章即是典型,他棲居嶺南,就地取材,以山茅心束縛為筆,創茅龍筆。他以茅龍筆寫字,如渴驥奔泉,勁勢橫絕,線質粗獷率直,樸野無文,有茅龍書法之譽。(如圖8)

一部中國書法史,就是一部線質感的發掘史

一部中國書法史,就是一部線質感的發掘史

宣紙。中國書法的載體,種類豐富,有甲骨、青銅、玉片、竹簡、木牘、縑帛、石碑、宣紙等,宣紙無疑最重要,中國書法有宣紙味,才有筆墨味,宣紙之於中國書法,猶帆布之於西方油畫。宣紙對線質感的影響,主要歸因於用料。造宣紙用的是青檀樹皮和沙田稻草,青檀有韌皮長纖維,稻草有草類短纖維,纖維的長短互補、縱橫交織,造就宣紙獨特的潤墨性。特別是青檀韌皮,其纖維細胞壁上存在大量皺紋,這些皺紋對線質感影響很大:它「吃墨」,使墨色「留得住」,使線條力透紙背,入木三分,呈厚質,有深度;它化墨,使墨色層次分明,使線條剛柔相濟,虛實相生,呈活性,有韻味。取上好宣紙,對著光亮透視,可以看到雲朵樣的絲狀物,即檀皮纖維,還可以看到纖短的筋絲,即稻草纖維。造紙主料的不同配比,形成不同的紙種,對線質感的影響很大。特凈皮宣紙,含青檀皮80%,沙田稻草20%,書寫時墨色濃淡分明,層次豐富,滲墨廣,吸墨深,線條厚重,有體量感,表現力強,其潤墨性最好;凈皮宣紙,含青檀皮70%,沙田稻草30%,書寫時墨色略有層次,線條邊緣有毛刺,微有立體感,其潤墨性稍遜;棉料宣紙,含青檀皮60%,沙田稻草40%,書寫時墨色無層次變化,線條單薄乏味,呆板無神,其潤墨性最差。可見,宣紙潤墨性的好壞跟檀皮含量的多寡密切相關。此外,造紙輔料的添加,也會形成別樣的紙種,對線質感的影響也明顯。如熟宣,就是在宣紙上施一層膠礬水,阻塞宣紙表面纖維間的多餘毛細孔。這種宣紙的潤墨性低,吸水性弱,運筆走墨不洇染,滿足書畫家寫小楷、畫工筆等特殊需要。(如圖9)

一部中國書法史,就是一部線質感的發掘史

2、書寫技巧

用筆。石器製作的差異,可以影響歷史時代的劃分,舊石器時代以打製為標誌,新石器時代以磨製為標誌。與此類似,書法領域的諸多分類,如篆隸古法、魏晉新法、碑派書法、帖派書法等,就跟用筆相關。如篆隸古法,用筆單純,中鋒平動,線質古厚拙樸,跟用筆多變、線質清華的魏晉新法大異其趣。若深究用筆,篆隸古法還可細分:篆用「攝」法,裹鋒走筆,線質內斂,韌勁中含;隸用「振」法,鋪毫重行,線質豪宕,雄勢外發。再如碑派書法,筆筆殺紙,逆勢澀行,線條多「刀口」,線質有「辣」味,跟行筆流暢、線質偏「秀」的帖派書法迥然有別。寫碑時,調整用筆,線質的「辣」味隨之變化:剔肉露骨,線質酸辣;燥中帶潤,線質甜辣;飛白細碎,線質苦辣;芒鎩畢露,線質刮辣;墨焦氣濃,線質嗆辣;斬截如斧,線質狠辣;頓挫硬行,線質老辣;放筆浪宕,線質潑辣。

從書寫流程看,用筆對線質感的影響,表現在以下環節:⑴起筆。順起,線條有銳利感,逆入,線條有含藏感。⑵行筆。裹鋒,線條有渾融感,鋪毫,線條有豪邁感;徐行,線條有沉凝感,疾走,線條有明快感;中鋒行筆,線條有渾厚感,側鋒行筆,線條有爽妍感;提按兼用,線條有激越感,平動直行,線條有敦實感。⑶轉折。圓轉,線條有流美感,方折,線條有強硬感。⑷收筆。回鋒以包其氣,線條有蘊藉感,放鋒以耀其神,線條有酣暢感。

用墨。用墨的純粹或豐富,對線質感影響很大。書家書法,其用墨偏於純粹。這種純粹,表現在墨的黑度極高,墨的色澤極深,一點如漆,永不褪色,彷彿墨泥歷經千萬遍重磅捶打,黑色已深入骨髓,成為墨的本質和靈魂。這種墨所呈現的線質感,黑得沉潛,黑得靜穆,黑得強勁,黑得渾厚,黑得有份量,好像吃了秤砣鐵了心,篤定不移安如山。相反,墨色發灰,線質混濁,神氣索然,為書家所不取。當然,為趨活避死,書家用墨除求黑,還求亮,如烏金,冷雋而泛光,如明眸,炯朗而有神。用墨純粹的線質感,多隱含著書家的精神向度:注重哲學意蘊。黑色是母色,它極單純又極豐富:它包容,它可吸收赤橙黃綠青藍紫等色而成其渾博;它低調,它絢爛之極歸於平淡,它不動聲色卻可以跟任何顏色和睦相處;它神秘,它是道奧的象徵,宇宙的底色,一切的歸宿,它可引發形而上之無限玄想。

畫家書法,其用墨追求豐富。董其昌喜用淡墨法,他追求禪境,而禪境歸結到一個字,就是「淡」,他那如水木清華、似裊裊余煙的悠遊線條,有助於他循象造境,當然這種追求風險很大:線質易輕虛薄淺,乏力豐質厚之美。明末程邃喜用焦墨法,他以干筆蘸焦墨,黑色響亮,線質蒼辣,鐵骨雄風躍然紙上。黃賓虹喜用宿墨法,雖墨臭難聞,卻被他用成了「亮墨」:墨久置脫膠,凝而為渣,粗黑生冷,微有肌理,襯以清脫明湛的旁瀋水漬,宛若溪水中的塊石,散發出一種靜謐而自然的清趣。身兼畫家的王鐸喜用漲墨法,他敢冒「墨豬」之險,筆酣墨飽,痛快淋漓,主動營造而非被動生成水墨漫漶的效果,由此造就作品狂宕的節奏動律、新異的線面對比、強烈的視覺張力,以及那種清晰與渾茫兼具的天然別趣,這些,成為王鐸放浪激情的獨特語言。創「米氏雲山」的米芾,其用墨擅多重對比。如乾濕對比,時而浸洽華滋,線質妍美如花,以肉潤勝,時而筆枯墨渴,線質蒼澀如松,以勢疾勝;如濃淡對比,時而濃墨重筆,線質如老熊當道,以魄力勝,時而淡遠淺妙,線質如煙似霧,以氣清勝。用墨的多重對比,彰顯了米芾高超的筆墨駕馭能力,強化了其作品刺激而經看的藝術特色。用墨豐富的線質感,多折射出畫家的興趣所在:講究藝術效果。這種效果,力求變化而統一。黑屬無彩色系,被排除在有彩色系之外,但畫家「點石成金」,通過調整墨階,即焦、濃、重、淡、清的層次,使墨色畫意盎然,「無色而具圖畫之燦爛」,墨韻萬千而渾然天成。(如圖10)

一部中國書法史,就是一部線質感的發掘史

3、精神狀態

藝之至,未始不與精神通。精神狀態對線質感的影響,神秘卻真實。一般來說,書家揮毫時,喜則氣暢,線條歡快,線質煥朗,如音符躍動;怒則氣沖,線條奔突,線質燥渴,如乾柴烈火;哀則氣鬱,線條委靡,線質凄愴,如殘花敗柳;樂則氣舒,線條活展,線質柔明,如芳春桃李。張羽翔說過,他飢餓時寫字比飽餐後寫字,感覺要好,餓時字有力量,飽時字顯松垮。這聽起來很搞笑,實際上不無道理,因為人的精神狀態不同:人體的血量是相對固定的,飢餓時供應腸胃的血液少了,供應大腦的血液就相對增加,人會感覺精神,弘一在其斷食日記就曾寫道「七天不食人間煙火,精神、筆力、思考奇利」;飽餐後供應腸胃的血液多了,供應大腦的血液就相對減少,人會感覺疲乏,「食困」正是一種普遍而正常的生理現象。

在精神狀態上,「空」成為眾多書家孜孜以求的至高境界。「空」是一種不動心的超沉靜狀態,其關鍵是「放下」:放下令人躁動不安的執著,如法執、他執、我執,把心靈從執迷不悟中解脫出來,忘物忘我,無念無想,不住於相;其結果是「空明」:諸緣屏息,妄意無生,心體澄澈如碧天浩穹,萬里一空,如高堂明鏡,纖塵不染。心境空明,書法家的揮灑遂由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其感覺異常敏銳,雖致虛守靜,卻感而遂通,官知止而神欲行;其用筆無所執著,隨機生變,可謂「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其線條翩然自舞,不勉而中,不思而得,若風行水上,自然成紋;其線質給人從容淡定、持素守中之感,不急不躁,亦行亦留,柔韌綿健,力韻兼具,非情抱悅豫、神資安穩者不能至也。從為數不多的得道高人的書作,或可窺見此境之真實不虛。(如圖11)

一部中國書法史,就是一部線質感的發掘史

五、線質感的訓練方法

對比法是一種簡便而有效的方法,其運用形式豐富多樣。

用筆之對比。發筆之藏露,行筆之疾徐,力度之大小,鋒穎之正側,筆勢之順逆,換向之方圓,收束之銳斂等,對比性用筆帶來的線質感,會有較明顯的差異。以行筆速度為例,行筆快,點畫邊線整飭,色澤明爽,線質凌厲剛狠,意氣風發,彰顯一種外向型的筆調;行筆慢,點畫邊線殘泐,色澤黯寂,線質含藏深隱,凝神斂息,散發一種內向型的筆調。行筆速度的對比性訓練,因其涉及時間變數,從而使線質感既完成形而下的塑造,還潛生形而上的意味。客觀的物理時間是恆定的自在之流,主觀的心理時間卻活性十足,它會「綻出」豐富的意味,如慢節奏有傳統感,安然卻單調,快節奏有現代感,刺激但炫惑。書寫的過程即時間空間化的過程,慢節奏的用筆,其線質感的形上意味,傾向於理性、成熟、內斂,其時間似乎悄然彌散於境域之中,有一種靜寂無聲、潛息入定的神秘氣氛,其價值取向指向過去,屬向後式的;快節奏的用筆,其線質感的形上意味,傾向於感性、活潑、外張,它呈單向的線性跳躍,有一種與時俱進、生生不息的尚變精神,其價值取向指向未來,屬向前式的。(如圖12)

一部中國書法史,就是一部線質感的發掘史

用墨之對比。這種訓練,可不似國畫那般繁瑣,從實戰需要出發,可重點訓練嫩墨與老墨的對比。嫩墨水份多,其線質感靈秀鮮活、澤潤虛淡、神采煥發;老墨水份少,其線質感蒼茫峻厚、沉凝老重、氣象渾穆。嫩墨多用於帖派書法,在行書、行草書中隨處可見,它有利於表現那種風行雨散、潤色開花般的流美韻致;老墨多用於碑派書法,於篆隸楷尤為多見,它有利於表現那種如屋漏痕、印印泥、蟲蝕木般的金石味道。嫩墨與老墨的對比訓練,難在水份的掌控。書法,筆是骨,墨是肉,水是血。有諸內必形諸外,中醫認為,血盈人健康,面色紅潤,血虛人患疾,面色萎黃。書法亦然,水份掌控不好,線質感的理想效果就出不來。如嫩墨訓練,常因水份過多,線條一味濡濕,漫漶淹漬,缺乏嫩而不靡、秀而能沉的賞味;老墨訓練,常因水份太少,線條一味乾枯,墨色焦燥,缺乏老而不朽、蒼而能潤的妙趣。嫩墨與老墨的對比訓練,顯然有助於增強學習者對墨色辯證旨要的感受和理解。當然,對水份的掌控,並非科學層面的「量化的準確」,而是藝術層面的「感覺的準確」,這種準確不是通過一兩次訓練就能迅速掌握的,它需要不斷的實踐嘗試、經驗積累和總結反思。(如圖13)

一部中國書法史,就是一部線質感的發掘史

,用紙之對比。其項目很多,如生宣與熟宣、厚紙與薄紙、新紙與老紙等的對比訓練。可根據學習層次的差別,靈活開展相應項目的具體訓練。如對初學者,可做手工毛邊紙與機制毛邊紙的對比訓練。通過訓練,可以發現,手工毛邊紙質地柔韌,抗老化,紙面粗糙,吸水性強,行筆有阻力,寫出來的線條沉著樸厚,有「澀」味;機制毛邊紙質地脆硬,易老化,紙面平整,行筆會打滑,不吃墨,寫出來的線條浮泛淺薄,無沉潛感。再如對深造者,可做新紙與老紙的對比訓練。通過訓練,可以發現,新紙與老紙書寫質感的差別,集中表現在「火氣」二字上。新紙有火氣,因為新紙初成,其長短纖維的物理變化尚未完成,紙質生硬綳脆,行筆艱澀不暢,墨色有浮躁不安之感。老紙無火氣,因為老紙經氧化,其長短纖維的物理變化業已完成,紙質柔韌綿軟,行筆不滑不滯,墨色有沉著自然之感。新紙與老紙書寫質感的差別,令人浮想聯翩:新瓷賊亮,老瓷韜光;新酒辛辣,老酒醇厚;少年氣盛,老年平和……時間是平息「火氣」的妙藥。(如圖14)

一部中國書法史,就是一部線質感的發掘史

用意之對比。特意預設兩種截然相反的風格,然後探尋表現這兩種風格的的質感語言。譬如,剛佷與柔慈的風格,各用直硬與圓綿的線質感表現;激烈與安閑的風格,各用燥渴與余潤的線質感表現;詭譎與平實的風格,各用駁雜與純和的線質感表現。這種訓練帶有綜合性,因為要彰顯某種風格,質感層面的表現手法往往不止一種。如渾厚的風格,可用遲重澀進的用筆、黝黑濃腴的墨色、素樸粗糲的紙面等來綜合塑造;清麗的風格,可用輕盈曼妙的用筆、雅淡鮮瑩的墨色、華凈細柔的紙面等來綜合塑造。正因為這種訓練帶有綜合性,因此它對學書者諳熟和掌握質感表現這一技術難點,幫助很大。而線條質感對作品精神品格及內在力量的展現,至關重要。(如圖15)

一部中國書法史,就是一部線質感的發掘史

參考文獻:

[1]崔爾平.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2]華人德,等.中國書法史(七卷本)[M].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3]黃惇. 論董其昌的書法美學觀 [J].中國書法,1990,(2).

[4]陳振濂. 線條運動的形式——論書法藝術的時間特徵 [J].中國書法,1988,(5).

[5]邱振中.黃賓虹書法與繪畫作品筆法的比較研究[J].文藝研究,2004,(11).

[6]於明詮. 說「線條」及其「質量」[J].書法,2012,(1).

[7]曹榮祥.試論書畫藝術中線的基本屬性[J].藝術百家,2014,(11).

[8]王國能.以「一畫」之法 參「筆墨」真諦 [J].美術觀察,2017,(4).

[9]王志勇.線質:心畫的直接表徵[J].美術研究,2018,(4).

[10]白砥.碑帖融合——趙之謙、沈曾植、陸維釗書法之比較[J].新美術,2007,(2).

(本文曾在《書法》雜誌發表,作者授權發布,轉載請註明出處)

業務聯繫電話:15899791715

————中國書法網微信公眾平台————

關注熱點,傳播最及時的書畫資訊;

堅守傳統,打造專業書畫權威平台。

投稿及廣告推廣合作請聯繫:

廖偉夫 13510562597(可加微信)

QQ:19689887

郵箱:cmlwf@126.com

往期經典

(直接點擊標題可進入瀏覽)

書畫高清資料

起居何如——米芾手札高清全集

傾仰情深——趙孟頫手札高清大圖全集

起居佳勝——蘇軾手札大全

雖遠為慰——王羲之傳本手札墨跡十三帖

極感遠意——黃庭堅手札大全

名家訪談

【對話名家】補硯齋訪談錄

【名家面對面】系列專訪之一 —— 石開先生訪談 (上)

【名家面對面】系列專訪之一 —— 石開先生訪談 (下)

經典專題

《石渠寶笈》特展布重量級展品搶先看!

「還原大師——何紹基的書法世界」展覽作品欣賞

不愛江山愛丹青——宋徽宗 趙佶 書法專輯

全國第十一屆書法篆刻作品展·國展學術論壇實況報道

推薦展覽

事茗——東一書畫雅集

陳忠康精品書法展在國家博物館舉辦(最全記錄)

"守正——全國百家楷書邀請展」

"望岳——南嶽紀游書畫展

傅志偉篆刻展

山房寫字——廖偉夫書法作品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書法網 的精彩文章:

賞畫 | 梁楷《李白行吟圖》
歷代碑帖|唐-王知敬《李靖碑》

TAG:中國書法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