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亞洲美食節:中國人沒吃過的「中國菜」

亞洲美食節:中國人沒吃過的「中國菜」

我國與日本一衣帶水,隔海相望。在漫長的歷史上,日本曾派遣大量使者、僧侶和留學生來華,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

從作為上層建築的官僚機構和政策法規,到老百姓日常生活里的衣食住行,中國文化對日本的影響無處不在,就連日語中的平假名和片假名也是根據漢字的偏旁演化而來。時至今日,漫步在東京、京都或者奈良的大街小巷,我們都可以感受到中國漢唐遺風的魅力。

雖然中日兩國的文化交流源遠流長、具有很多的共同點和相似點。但是我在日本生活的時候,還是有一個方面很不習慣,那就是飲食。眾所周知,日本料理以其清淡新鮮而聞名於世。和中國人相比,日本人更喜歡生食,據說這樣更好地可以保留食物的原汁原味和營養物質。

日本人不僅吃生的蔬菜,還吃生魚片,「生蝦」和「生章魚」,有的人甚至連牛肉都敢生吃。在日式快餐店裡,有一種特色美食叫做「蛋澆飯」,就是把一個生雞蛋拌飯吃。

由於飲食習慣的差異,我在日本幾乎天天都去中華料理店吃「中國菜」。中華料理在日本人氣很高,在年輕人群體當中尤其受歡迎。不過就好像日本在借鑒吸收漢字的過程中進行了本土化一樣,日本人也對中國菜進行了「再創造」。

在日本,最受歡迎、排名第一的中華料理是餃子。我在橫濱中華街點過一份餃子套餐。按照慣性思維,我以為「餃子套餐」就是很多種不同口味的餃子拼在一盤。但當服務員上菜的時候,我才傻了眼。

他給我端了一小碟煎餃,一大碗米飯。我問了半天,才弄明白,原來在日本,餃子是搭配米飯一起吃的。原本是主食的餃子,漂洋過海來到東瀛以後,居然變成了一種下飯的菜,真的是出乎意料、聞所未聞。

除了餃子,中華料理店裡另一個常見而實惠的菜就是著名的麻婆豆腐了。雖然這個名字是從川菜里一字不改地照搬過來的,但是日本的麻婆豆腐寡淡無味、頂多帶一點甜,實在是跟「麻辣」一點邊兒都沾不上。

這是由於日本人喜歡吃甜食和清淡的口味,吃辣能力幾乎為零,日本菜里幾乎沒有辣椒,所以當地的廚師為了市場的需要,減去了麻婆豆腐里的蔥、姜、蒜、豆瓣醬、辣椒和花椒等配料。

當然,我作為一個「非素食主義者」,下館子肯定得點兩個葷菜。日本人不怎麼喜歡吃肉,所以菜單上可選擇的菜品不多。在聽從了服務員的建議以後,我點了一個中華料理店的「招牌菜」,糖醋裡脊。這道名為糖醋裡脊的菜,一眼望去幾乎找不到裡脊肉。碟子里盛滿了西紅柿、黃瓜、胡蘿蔔、西藍花以及其他蔬菜。

剛開始,我還以為是服務員上錯菜了,我沒有點這一盤蔬菜大雜燴啊。一起用餐的日本朋友再三向我確認,他肯定地說這就是糖醋裡脊。然後他用勺子在碟子里翻了兩下,我在蔬菜的下面,終於找到了兩塊肉。

更有趣的是,我回國以後,在餐館裡拍了一張正宗的糖醋裡脊的照片,給那位日本朋友發過去。他十分不解地問我:「咦,糖醋裡脊里怎麼沒有蔬菜呢?」,我聽到以後,真的是哭笑不得。

飲食,作為文明的一部分,深刻地融入了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晏子春秋》里說:「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同樣的一道菜在不同的國度演變出了不同的樣態。中國人餐桌上的餃子、麻婆豆腐和糖醋裡脊東渡扶桑以後,便改頭換面,成為了別有風味的中華料理。

近日,盛大的亞洲美食節正在我國的北京、杭州、廣州和成都四大城市同時舉行。美食節上,遊客們不僅可以品嘗來自亞洲各國的風味小吃,還能欣賞異域色彩濃厚的表演文化。美食,作為溝通不同文明之間的橋樑,促進了我們對於亞洲各國的了解,也讓我們看到了文化的多元性與共通性。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辣有辣的好,甜也有甜的味。美食是多樣的,特色美食因多樣,才有了自己的魅力。「文明是多樣的,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鑒的價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愛情與婚姻:平等與付出 收穫穩穩的幸福
不偏見 不盲從 做學問如此 生活亦是如此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