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102歲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最高級的靈魂,是一生把一件事做到極致

102歲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最高級的靈魂,是一生把一件事做到極致

作者 | 一夫

來源 | 書單 ID:BookSelection

今天早上,看到了一條讓人心痛的消息。

美國當地媒體報道,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於5月16日去世,享年102歲。

即使對這個名字並不熟悉的人,對下面這兩幢建築,大概也不會陌生。

香港中國銀行大廈

(曾在N多港片里閃現)

巴黎盧浮宮的金字塔入口

它們的設計者,正是貝聿銘先生。

除此之外,他堪稱神作的設計還能列出一長串,而且無一不具有看一眼便經久難忘的魔力。

融中國古典建築藝術,園林藝術,環境藝術為一體的北京香山飯店:

白牆黛瓦,造型與環境自然融合的蘇州博物館:

堪稱「地上天堂」的日本美秀美術館:

傳神表現了伊斯蘭建築精髓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有人說,貝聿銘從東方和西方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土壤中汲取了精華。

有人說,他始終秉持現代建築的傳統,是「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

我很難從專業角度評價這位建築大師。但我閱讀過一些相關的書籍資料,2017年貝老100歲壽辰時,還曾寫過一篇隨感,講述他在成為一代大師的路上,那些靈光閃現與飽受爭議的時刻。

今天,我想再次分享這篇文章,送別這位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築大師。

1917年4月26日,貝聿銘出生於廣州,父親是中國銀行創始人之一貝祖詒,祖輩乃蘇州望族。上世紀30年代,他赴美求學,先後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建築系。

作為建築設計師,貝聿銘拿到了行業內幾乎全部的重要獎項,比如,有「建築界諾貝爾獎」之稱的普利茲克獎、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金獎等,連同其他,共有40多項獎項和榮譽加身。

要具體了解他一生的建築成就,有本書是無法繞開的。

那就是由法國藝術期刊《藝術知識》總編朱迪狄歐與建築史專家亞當斯·斯特朗主編的《貝聿銘全集》。

它不僅收錄了貝聿銘的全部建築作品,還有與作品相關的設計故事。

比如,貝聿銘是如何從一名普通建築師躋身建築界名流的?我們從《貝聿銘全集》中關於美國肯尼迪圖書館的章節,便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1963年,時任美國總統肯尼迪被刺殺。自羅斯福開始,修建總統圖書館成為美國的一種政治傳統。

當時,每一個有夢想的建築師,無不想拿下肯尼迪圖書館的設計資格。

時年46歲,但還沒有太多耀眼作品的貝聿銘也不例外。他的競爭者,是另外5名世界頂級建築師,其中還包括密斯·凡·德·羅和路易斯·康這樣的頂級大咖。

為爭取哪怕多一分的機會,貝聿銘有著初出茅廬者獨有的細心。

當肯尼迪遺孀傑奎琳到他的工作室考察時,貝聿銘提前將並不豪華的工作室粉刷一新,還在不大的接待處特意擺放了一束鮮花,以接待前總統夫人。

那次會面效果不錯,貝聿銘向夫人展示了自己的一些獨立作品,但真正為他加分的,是他給肯尼迪夫人留下的良好印象。

她的顧問威廉沃爾頓回憶說:鑒於他已經完成的作品,貝聿銘是一個「穩賺的賭注」。

他並不是最時髦、最出名的建築師,也沒在大公司工作。但他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成長起來。我不能預測他的作品具體會是什麼樣,可我相信他會做得很精彩。

1964年,當傑奎琳對外宣布由那時還沒什麼名氣的貝聿銘設計肯尼迪圖書館時,他的名字一下子成為了美國字謎和競猜遊戲的熱詞。

貝聿銘設計的肯尼迪圖書館

就這樣,年輕的貝聿銘,以他的風度、優雅、高效率,尤其以一顆細膩的心打動了肯尼迪夫人這個非一般重要的客戶,擊敗了其他幾位強大的對手。

肯尼迪圖書館,只是讓貝聿銘在美國從一名普通建築師躋身名流。

而之後的設計作品,則讓他在爭議聲中從名流變成了大師。

上世紀60年代,美國國家美術館準備擴建。1968年,貝聿銘接過了這個項目。

他面臨的挑戰很多,最大問題來自建築地塊特殊的位置和形狀:它位於國會大廈腳下,賓夕法尼亞大道和國家廣場交匯形成的一塊梯形場地。

怎麼處理特殊地塊,貝聿銘想了很久而不得,直到有一次他坐飛機回家時,才找到了靈感。

當時,他在一張草圖上畫了一條斜線,連接了紙上的兩個點,畫出一個大的等腰三角形(美術館)和一個較小的直角三角形(視覺藝術高級研究中心)。

貝聿銘這一筆可謂快刀斬亂麻,將複雜的難題簡單化。而整個設計的主旋律正是圖紙上的這些三角形。

美國國家美術館的設計草圖

但爭議也隨之而來。

對幾何圖案的堅持,使這一設計無論在審美上還是具體建設上,都對既有做法形成了挑戰。甚至有人預言,東館將是「人類有史以來最醜陋的建築」。

質疑的人群中,甚至包括曾在肯尼迪圖書館項目上對他堅信不疑的人。

但貝聿銘對自己的設計非常自信且有耐心,他把東館擴建比作還戴著牙箍的少女,要看它美麗的面容必須等到腳手架拆掉之後。

工人們從未造過尖角型鋒利的樓體,建議他削掉銳角,保持牆體穩固,貝聿銘仍然堅持說:「我想試試。」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項目施工剛過半,花費就已遠遠超出預算,消息傳出後外界一片嘩然。

有人嘲諷貝聿銘的費用過高,說聘請貝(PEI)就是「付錢,付錢,付錢」(Pay)。

然而貝聿銘依然堅持自己的想法。沒有以往項目時間上的壓力,他得以對自己的設計不斷斟酌,精益求精。

1978年6月1日,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開幕。

大家這才發現,貝聿銘設計的精妙之處,在於讓東館與老館的羅馬式建築產生共鳴,卻沒有卑躬屈膝地模仿後者。來剪綵的總統卡特都說,貝聿銘是「不可多得的傑出建築師」。

憑藉這座「充滿激情的幾何結構」,貝聿銘還為自己贏得了1979年美國建築師協會金勛獎章。

可以說,在種種質疑聲中,國家美術館東館項目,穩穩地把貝聿銘推到了建築界的大師一級。

而他依靠的,除了高超的設計理念,還有篤定和耐心。

人是很容易被輿論左右的動物。在大眾的異議聲浪下,還能堅持自己的,往往不是愚蠢的莽夫,便是超凡的精英。

建築屬於造型藝術,大概是因為人人都可以從自己的觀感、好惡出發對建築設計發表評論,所以建築設計師很可能要在七嘴八舌的批評、質疑、嘲諷中進行自己的工作。

設計國家美術館東館,已經讓貝聿銘強烈感受到了這一點。然而,他被質疑得最激烈的一次,還是在3年後。

1981年9月,法國總統密特朗上任不久,便宣布了盧浮宮修復擴建計劃。這是法國的世紀工程,當時的盧浮宮破舊不堪,利用率極低,幾乎所有東西都被灰塵覆蓋。

修復盧浮宮,既是法國文化復興的需要,也能為總統下屆連任增加勝算,所以密特朗非常重視。

讓誰承擔這一重大的修復擴建計劃呢?

這次,貝聿銘又登場了。

為什麼又是他?法國前文化部長雅克·朗格寫作的《新盧浮宮之戰》一書,記錄了背後曲折的往事。

原來,早在20世紀70年代,密特朗作為法國社會黨黨首訪美期間,就喜歡上了貝聿銘設計的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

1983年6月22日,兩個人進行了一次歷史性見面。

貝聿銘向密特朗闡述大盧浮宮的設計思想

密特朗說,盧浮宮原來是法國的皇宮,現在用來當博物館還顯得比較凌亂。要修復就要解決這些問題, 他問貝聿銘有何好辦法?

貝聿銘講了很多,他特彆強調「光線」的作用,說地面上需要一個透明的玻璃覆蓋物,這樣可以最大化地利用光線,哪怕是地下室也可以顯得很明亮。

密特朗一聽可行,貝聿銘就開始了設計工作。

1984年1月23日,貝聿銘完成了初步設計方案,其中的重點,是設計一個玻璃金字塔,作為盧浮宮的「心臟」,把光線帶入地下的兩層空間,同時,遊客也可以通過它進入盧浮宮周圍的三個館。

他揣著一份報告,走進了法國歷史古迹最高委員會安排的會議室,公布他的建築方案。

貝聿銘為盧浮宮擴建設計的圖紙

這是必須要走的一道程序,但誰也沒想到,這次會議充滿了敵意。

貝聿銘的設計遭到了委員們的激烈批評和質疑:

「你為什麼要到巴黎來毀掉我們的建築遺產?」

「不可理喻!」

「什麼東西?一個巨大的破玩意!」

不懂法語的貝聿銘完全不明白對方在說什麼,而他身旁的女翻譯,含著淚水不好意思翻譯下去。

貝聿銘解釋,玻璃金字塔會像一個閃亮的鑽石一般光芒四射。然而委員們回答他:「不,貝先生,它看上去一定很醜,或者像很便宜的假鑽石。」

但這還只是反對的開始。

等新聞媒體把消息捅出去,貝聿銘招惹了全法國的反對。《法蘭西晚報》頭版甚至放上了金字塔的模型,大標題:《新盧浮宮已經激起公憤》。

編輯還在編者按里加了一句,「可憐的法國」。大意是,法國最輝煌的歷史建築,就要在一個外國人的魔爪下慘遭蹂躪了。

面對能把人淹死的唾沫星子,這次貝聿銘仍然選擇不妥協。

1985年2月,《世界報》出版了一份關於新盧浮宮的專刊,貝聿銘在文章中言辭犀利地捍衛自己的設計理念:

人們將此事變成了一個政治事件,說了許多並不確切的事情。這樣做不太光明正大,坦率地說,我願意與任何一個提出其他解決辦法的人去比較,但沒有人提出來……

(據《三聯生活周刊》報道《「大盧浮宮」30年,爭議與和解》,記者張星雲)

法國政府也想了辦法,做了一個1:1比例的模型,放在廣場上,讓大家看是不是真的那麼糟糕。

結果,當模型做出來之後,反對聲一下子小了。

多數批評者此前以為,那將是一座很高的金字塔,而事實上貝聿銘設計的金字塔,和周圍建築的比例相當和諧,而且非常簡約。

最終極的複雜,就是簡單。

多數人覺得這個方案還不錯,而且去現場看過模型的人更覺得好,於是密特朗抓住時機正式批准了貝聿銘的方案。

但接著又冒出一個新問題,按照貝聿銘的設計,金字塔是鋼筋 無色玻璃製成。但在當時,無色透明,而且安全係數高、不變色平面的玻璃,在法國是找不到的。

法國工程師跟貝聿銘說,您這個要求,太理想化了,沒有啊,要不換換?貝聿銘不同意,他對材料的掌握能力,遠遠超過那些工程師。

幾天之後,貝聿銘的團隊找來了一塊完全透明的玻璃,它不是法國人做的,而是德國人用在噴氣式飛機上的。

外包公司根據貝聿銘的線索,修改了一些傳統工藝,造出了既結實又沒有顏色的玻璃。

1989年,盧浮宮改造工程如期完成。

原先那些貝聿銘的反對者,一見實物,大多數都閉嘴了。

人們進入玻璃金字塔,順著旋梯緩緩走下,神采奕奕。來自全世界的媒體為貝聿銘的作品叫好。第二天,公眾蜂擁而至。

以前的爭議和羞辱,都被人遺忘了。

如今30年過去,當年無論經歷了爭議、堅持、淚水還是和解,玻璃金字塔和盧浮宮早已融為一體。它們和《蒙娜麗莎》、埃菲爾鐵塔一道,成為了法國的象徵。

/

貝聿銘的一生,在四大洲、十個國家都留下了代表作:美國、中國、日本、德國、 卡達……

貝聿銘設計的德國歷史博物館

追求幾何美,善於利用光線、玻璃和鋼材來鑄造傳奇,是貝氏設計最顯著的特點。

貝聿銘設計的喬特羅斯瑪麗科學中心

貝聿銘設計的肯尼迪圖書館(內部)

貝聿銘很少公開表達他的建築哲學和建築觀點,也幾乎從不批評同行,所以有人說他「世故圓滑」。

可是,跟隨他幾十年的助手說:

「貝聿銘交遊甚廣,但他把自己的私人生活包裹得嚴嚴實實,能透過層層圍牆、重重密室真正了解他的人寥寥無幾。即使是我,也不得不承認,我對貝聿銘一無所知,雖然我與他相識已有30多年。」

(據《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貝聿銘百歲:他把建築種在四大洲》,作者玄增星)

他的內心彷彿始終有一個篤定的核,質疑再多,在建築設計上他也堅持著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向。

建築是凝固時間的藝術,那些凝固下來的時間,最終都會成為建築師創新與探索的最好辯護。

在盧浮宮所做的一場講座中,他曾說:「建築師要堅持自己,如果成功了,很好,如果不成功,就再試一次。」

看見了吧,哪怕貝聿銘這樣的大師,一生中都不知要遭遇多少次質疑,不知要被罵多少次「破玩意」,才能被認可和接受。

所以,當你初出茅廬或不被理解,你最有力的回應方式,就是保持「細心和耐心」——確認自己走在正確的路上,並且繼續走下去。

因為這世界上最公平的裁判,是時間。

送別貝聿銘先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麥子熟了 的精彩文章:

跟拍香港窮孩子、富孩子的一天,人與人的起跑線相差究竟有多遠?
千萬別在深夜撕開人性:「我死後,姐姐還在給我留言」

TAG:麥子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