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面對犯錯誤的人,要學習孔子這種教育方式,僅12個字,成為典範

面對犯錯誤的人,要學習孔子這種教育方式,僅12個字,成為典範

我們現實中會經常遇到一些犯錯誤的人,我們要去面對,卻處理和教育的方式都不一樣,有些人惹一身煩惱,有些人還得罪了人,有些人因此還丟了工作,有些人因此還被人責罵。

而作為家長、老師,那更是經常面對犯錯誤的孩子,家長和老師們的處理和教育方法也都不一樣,有好的有壞的,有令孩子煩惱討厭的,也有令孩子喜歡的。這就是教育的區別,是值得深思,值得去學習的一件事。

倘若你也沒有什麼好的方法去教育或是面對犯錯誤的人時候,不妨讀一下孔子《論語》中的名言,他的這種處理方式不會讓犯錯誤的人感到難堪的不安,甚至不會讓犯錯誤人感到生氣,我們不妨學習下,文字如下: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孔子《論語》

這句名言是出自《論語·八佾》篇,原文是: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原文的意思是魯哀公向孔子的著名弟子宰我詢問了一個問題,宰我是誰?宰我可是「孔門十哲」「言語」科之首,宰我還排名在子貢前,可想宰我的學識多麼淵博。

魯哀公向宰我詢問什麼問題呢?他向宰我詢問了關於土地神牌位所用木料的問題,而宰我回答卻說:「夏朝的人,用的都是松木;殷朝的人,用的都是柏木;而周朝的人,用的卻是栗木;」意思是說:「讓百姓害怕的發抖。」

宰我在這段話,是話中有話的,話中意思是有責怪周朝的意思。這件事很快就傳到孔子的耳朵里去了,有弟子詢問孔子怎麼看待,孔子聽後說:「這個做成的事情,我們就就不要再議論嘛,已經終了的事情,我們就不要再諫阻嘛,而已經過去的事情,我們也就沒必要再去追究它的得失與責任了。」

孔子勸弟子們,對於已經過去的事情,就不要再追究了,這也是既往不咎的意思。而縱觀我們自己,遇到了別人犯錯誤的事情,我們能不能做到像孔子一樣潤物細無聲般循循善誘呢?


其實別人犯錯誤,我們做到讓別人知道他犯錯了就好

相信只要是一個端正態度的人,想好好生活的人,不想誤入歧途的人,他們都是不願意犯錯誤的。而且很多人犯錯誤,都是沒有意識的。我們只要做到讓他知道犯錯誤了,就可以了。沒必要去批評,責怪。

倘若這個人想改,他自然會想盡一切辦法怎麼去彌補這個過錯,而不是在別人的責怪中去知道的,那樣即便當時知道,過後也會不放在心上。

他放在心上的是你責怪了他,讓他難堪了,讓他不高興了,至於你的責怪與教育,他一概就沒有聽進去,或是聽進去了,現在也忘了,更不想記起來。

倘若他自己想去改,那就不一樣了。就像我們犯錯誤了,有人提出來,卻沒有批評我們。我們自己都會覺得不好意思,一定會記住這個錯誤,避免下次再遇到這樣尷尬的事情。

不管為人師長,還是處於朋友,還是處於同事間,凡事給別人留點餘地,總是好事。不要讓別人感到難堪。要在不經意讓別人知道犯錯了,且又能得到別人的尊重,這是兩全其美之法。

我們最見不得就是指出了別人的錯誤,還得罪了別人,這樣是不理智。我們就要學習孔子這樣,雖然沒有責怪,卻也足夠讓學生宰我知道悔改了。

所以說面對犯錯誤的人,要學習孔子這種教育方式,僅12個字,成為典範!

文/啟路/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啟路文學 的精彩文章:

TAG:啟路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