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歷史悠久的中藥麻醉(三)

歷史悠久的中藥麻醉(三)

北宋時,沈括在分析藥用植物的根與莖葉各個不同部位的功用時,談到了坐拏草的麻醉作用:「坐拏能懵人」(《夢溪筆談》)。

這是沈括留心麻醉藥物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總結人民群眾用藥經驗的例子之一。此外,他的《靈苑方》中還有用白礬沖開水熱熨作為整骨外用麻醉藥的記載(宋代郭坦《十便良方》)。

現在中西醫結合的中藥麻醉配方是以洋金花為主。宋代民間已熟悉洋金花這種藥物的麻醉作用。

宋代周去非《嶺外代答》中記載:「廣西曼陀羅花,遍生原野」「置人飲食,使之醉悶」。

在歷代民間應用的基礎上,古代醫學已經積累了不少用洋金花組成麻醉藥方的方劑。

宋代竇材《扁鵲心書》「睡聖散」方中記載:「人難忍艾火灸痛,服此即昏睡不知痛,亦不傷人,山茄花、火麻花(即大麻的花)......采後共為末,每服三錢,小兒只一錢,茶酒任下。一服後即昏睡,可灸五十壯醒後再服再灸。」

當時,人們已掌握麻醉藥的作用時間以及成人和小兒的不同劑量控制。

元朝封建統治者大量訓練騎兵,外傷和骨折病例增多,因此元代傷骨科發展較快。

危亦林《世醫得效方》里所用的「麻藥」「草烏散」,其主要的麻醉藥物是唐宋時期常用的麻醉止痛藥川烏草烏坐拏草等。

「草烏散」雖然沒有列出洋金花,但它是和坐拏草、草烏作為追加麻藥使用的。因為這幾種葯,尤其是草烏,雖然麻醉效果顯著,可是副作用也大,因此醫生應用時比較慎重。

危亦林指出,在追加麻藥用過以後,「若其人如酒醉,即不可加藥」。唐宋時期,內服麻醉所用的川烏、草烏多為生用,元以後則一般都經過炮製。「二烏頭生用有力,恐太猛,所以用溫火略炮」(《世醫得效方》)。這樣,既降低副作用,同時又能保證麻醉效果。

當時,南星在傷外科臨床上應用也逐漸增多,民間常用於治療腰腿關節疼痛。《世醫得效方》有「禁聲飲子」一方,僅用防風南星兩味,外加生薑捶碎同煎,治療「棒杖刀斧傷」及因此引起的疼痛。

現代科學實驗表明,南星有較明顯的祛痰抗驚厥鎮靜和類似延長巴比妥類藥物的催眠作用。

14世紀中葉,我國先民在認識麻醉藥物的性能配伍劑量副作用等方面都積累了許多成功的經驗,並提高到理性認識

危亦林在「用麻藥法」中提出,麻醉藥的使用和藥劑量,要根據年齡的大小、體質的強弱和有無出血以及出血量的多少等情況來決定,這是很合理的見解。

選自《杏林漫步曲》

作者:趙友琴

歷史悠久的中藥麻醉(三)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秋楓木 艾蒿 忘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中醫藥大學 的精彩文章:

新聞 | 我校師生赴美國奧古斯塔開展文化交流活動
海中珍品——海參

TAG:上海中醫藥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