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白邦瑞:美國人不懂《資治通鑒》太可怕

白邦瑞:美國人不懂《資治通鑒》太可怕

【環球網報道 記者 聶魯彬】對於關注中美關係的人們,白邦瑞(Michael Pillsbury)這個名字一定不會陌生。從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中美合作的大力倡導者,到如今「中國威脅論」的旗手,這位「變臉學者」的180度轉彎令外界匪夷所思。據美國《紐約郵報》報道,白邦瑞在其新書中再次擴大「中國威脅論」的尺度,稱中國正按照秘密的「馬拉松」計劃穩步推進,目標在2049年取代美國超級大國的地位。

白邦瑞在書中寫道,在中國秘密研製「殺手鐧」的軍事計劃背後是一項更加宏大的戰略,目標是通過100年的努力,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的超級大國。對於外界普遍猜測的自己對華態度大轉變問題,白邦瑞這次給出的解釋是「我被耍了」,聲稱美國幾十年來所持的中國是「急需援助的受欺壓者」的觀點,是「美國史上最系統性的、最危險的,也是最重大情報失誤」。

對於美國「上當」的原因,白邦瑞的解釋是對中國文化的無知。按照他的觀點,中國從毛澤東時代就開始實施「百年建設世界第一超級大國」的宏偉藍圖,然而外界長期以來外界對此知之甚少的原因在於,中國人將交戰看作戰爭的一小部分,而主要的武器則是來源於中國古典智慧的「韜光養晦」策略。

白邦瑞認為,「韜光養晦」策略主要來源於《資治通鑒》這本經典書籍,將其描述為「融合了大量非西方歷史案例的治國理政手冊」。他強調其中的一部分專門講述了戰國時期各方勢力合縱連橫的謀略,這些歷史案例中則囊括了「怎樣運用欺騙對手、避免孤立以及新興國家在時機到來之前卧薪嘗膽」的故事。

在這一問題上,白邦瑞重申了他之前推崇的「韜光養晦」是現代版「卧薪嘗膽」這一觀點,並進一步斷定,中國從二戰結束後就開始了按照《資治通鑒》的謀略部署長期戰略。按照他的描述,在中國,不僅領導人均熟讀《資治通鑒》,就連普通的學生也常常在作文中摘引該書的篇章。而美國最大的「錯誤」就是從來沒有真正重視這本書。

白邦瑞表示,毛主席一貫重視用《左氏春秋》《戰國策》、《資治通鑒》這些史書所載的經驗教訓指導中國革命和外交工作。已故的《紐約時報》記者索爾茲伯里曾提到,毛主席在長征的時候都帶著這些書。有報道提到,鄧小平先生也常常將《資治通鑒》、《古文觀止》放在案頭,隨時閱讀。

作為「中國威脅論」的核心人物,白邦瑞除了對中國戰略給出驚悚解讀、熱捧大國對抗的冷戰思維外,誇大中國軍力和軍事威脅自然也是少不了的「三板斧」之一。他在新書中引用蘭德公司的報告稱,從現在直至2030年,中國將總共投入超過1萬億美元的軍費,由此認為中國將在本世紀中葉之前快速形成軍事霸權。

儘管曾力推中美全方位合作,但如今白邦瑞已然是五角大樓里一隻好鬥的「鷹」。由他任主筆的2005年《中國軍力報告》極力鼓吹「中國威脅論」,就連自己人都評價其措辭「過於尖銳」,被白宮勒令刪除刺激性內容。雖然白邦瑞的公開身份是美國國防大學和大西洋理事會高級研究員,但國防部長辦公室政策研究室高級顧問的身份註定讓他不會只是一位簡單的學者,而是政治家背後的謀略者。

作為國防部長高級顧問,搜集和研究情報是白邦瑞的分內之事,然而,他的判斷卻被認為多有「捕風捉影」之嫌。幾年前,他收集了600多篇中國官員和學者的文章,他說很為一些中國人的民族主義情緒擔憂。於是,他專門摘取其中批評美國的文章,合編為《美國學者解讀中國安全》一書出版。就在這本片面反映中國人對美看法的書中,他得出了令人震驚的結論:「中國把美國看成戰爭對手」。

從主張「聯華抗蘇」的年輕學者到鼓吹「中國威脅論」的老牌鷹派,白邦瑞的急劇轉變一直是美國政策分析界的謎。儘管在新書中,他將自己描述成「上當受騙」的無辜形象,但或許70多歲的白邦瑞忘記了,在2001年,當有記者問他對華態度上轉變為何如此之大時,他大笑著回答:「那時候,蘇聯確實很強大,為了美國的利益,我主張『聯中抗蘇』。但是今天,情況發生了根本的轉變,我的立場有所轉變不也是很正常的嘛。」

出於對自己新書可能引爆中國輿論的預判,白邦瑞近日親自用中文寫了一封致中國讀者的公開信,主要介紹新書的意圖,及其個人的「中國立場」。用他本人的話說,「防止我的書被一些缺乏美中兩國關係發展史的知識、不明真相,又缺乏長遠戰略眼光的人士誤讀、誤解、誤判」。在這封公開信中,白邦瑞採用了親近的調門和柔和的言辭,甚至時常借用中國人耳熟能詳的語言為自己的新書打足了「預防針」。在強調中美應「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同時,他大加誇讚自己對中美關係的貢獻,同時不忘「黑」一番自己的老同僚——基辛格博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內參 的精彩文章:

王冬松:唐代敦煌藝術所用植物色研究
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館藏楊養正檔案文獻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