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專訪大鉦資本黎輝:我為什麼投資瑞幸

專訪大鉦資本黎輝:我為什麼投資瑞幸

【獵雲網(微信:ilieyun)北京】5月17日報道(文/張鵬會)

「技術是瑞幸咖啡商業模式的核心,基於此的運營效率提升是瑞幸業務快速增長的根本原因,這也是我們看好瑞幸的價值所在。」大鉦資本創始人、董事長黎輝直言。

大鉦資本是瑞幸A輪、B輪的領投方,也是瑞幸最早和最大的外部機構投資者,總投資額近1.8億美元。

5月17日,瑞幸咖啡在納斯達克成功上市,首日開盤價報25美元/ADS,較發行價17美元/ADS上漲超過48%,市值一度逼近60億美元。根據招股書,瑞幸將提供3300萬股美國存托股票(ADS),加上綠鞋計劃將一共募集6.95億美元資金。

瑞幸咖啡上市當日,獵雲網專訪了大鉦資本創始人黎輝。我們重新認識了輿論風口中的瑞幸,梳理了瑞幸如何從一個「想法」成長為一個咖啡「新物種」的歷程,以及急速增長背後的商業模式。

和大部分獨角獸公司一樣,瑞幸「高舉高打」的商業模式始終飽受爭議。截至2019年3月31日,瑞幸在全國開出了2370家門店,而且沒有要停下腳步的意思;累計虧損2.17億美元,且在短時間內看不到扭虧為盈的徵兆。瑞幸CEO錢治亞直言,「公司未設盈利時間表,已做好長期虧損的準備。」

瑞幸到底是一家什麼公司,其虧損還能持續多久?成立僅18個月便衝刺上市,這到底是一場商業模式的顛覆,還是一場資本遊戲?


18個月上市,一場資本遊戲?

翻看瑞幸短短18個月的成長周期,故事劇本堪稱精彩:創始人脫胎於神州優車,投資方出手闊綽,估值4個月翻倍,門店數量一年暴增2000家,一路在爭議聲中衝刺上市。

2018年7月,瑞幸完成A輪融資2億美元;2018年12月,瑞幸完成2億美元B輪融資;2019年4月,瑞幸獲得1.5億美元B 輪融資,其中1.25億美元來自星巴克最大主動投資人貝萊德(BlackRock),投後估值達29億美元。

星巴克股東投資瑞幸?市場一度認為貝萊德「瘋了」。然而5天後,瑞幸向美國SEC提交了招股書——更「瘋狂」的瑞幸要去美國上市了。

市場一片嘩然,貝萊德為何突擊入股瑞幸,IPO計劃是早就定下的「陰謀」嗎?瑞幸是不是真的缺錢了,著急上市「圈錢」?還是說其投資人急於套現離場?

根據招股書不難發現,截至2019年3月31日,瑞幸咖啡持有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總額為11.58億人民幣,按照2019年Q1虧損5.5億人民幣的燒錢速度,這個現金流只夠撐半年。

黎輝對此不以為然,稱瑞幸賬面上並不缺錢,團隊也從未想過制定所謂的「一年上市」規劃。「上市是很自然的商業決定,瑞幸的前期發展需要資金,IP0是一個很好的融資平台,提前打開一個新的融資窗口,無疑對瑞幸繼續執行戰略構想大有裨益。」

此外,對於瑞幸這樣的消費品牌來說,上市還能省下不少品牌推廣費用,況且美國的資本市場不差,瑞幸已經具備了登陸資本市場的條件,資本市場也認可,何樂而不為?

至於貝萊德為何「補血」B 輪,黎輝稱,貝萊德對咖啡行業有深入的研究,在二級市場口碑極好,管理著萬億美元資產,團隊自然希望引入這樣的投資方。

資本推高的估值泡沫?

同時存在爭議的,還有瑞幸令人咂舌的估值增長。

2018年7月完成A輪融資時,成立僅8個月的瑞幸估值就已經達到10億美元,而僅僅5個月後,開啟B輪融資的「獨角獸」瑞幸,其投前估值就又翻了一番。這讓外界驚呼瑞幸是咖啡產業的新「泡沫」,但瑞幸A輪、B輪領投方大鉦資本顯然不這麼認為。黎輝向獵雲網詳細解釋了高估值背後的計算依據:

「對於一個項目來說,企業是資本的需求,投資人就是資金的供給方,估值就是買賣雙方達成的一個平衡點。任何估值都沒有辦法百分之百精確計算出來,就連上市公司的市值也會隨著股價每天波動。」

對於一個未上市的項目,同類型的標杆企業往往是最好的參考依據。放在瑞幸的案例中,星巴克無疑就是這個最合適的卡尺。

2017年12月底,星巴克從統一手中收回華東區星巴克50%股權的時候,估值約為2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75億),那時華東區有大約1400家門店(獵雲網註:根據統一2017年12月給投資者的公告,該公司旗下經營1392家星巴克門店)。」

彼時一家星巴克門店價值大約是186萬美元。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8年5月,瑞幸擁有525家門店,10月的時候門店數就超過1100家,計算得出,7月估值10億美元,12月估值22億美元也就是情理之中的數字。


一場效率革命

瑞幸咖啡一年開2000家店,還能做到運營不崩盤是怎麼回事?

要知道,按照傳統零售打法,2000家門店就意味著要提前儲備和培訓2000個店長。咖啡是快消品,店長每天要決策進什麼貨、補什麼貨、糖奶豆要多大的量,量下多了會積壓庫存,量下少了會損失很多訂單。

然而翻開瑞幸招股書,截至2019年Q1,瑞幸不止做到了開出2370家門店,還把用戶數做到了1687萬,獲客成本從103.5元降低到了16.9元,每月的交易客戶數也在不斷增長。

黎輝指出,這是因為瑞幸搭建了一個能承載巨大流量的技術平台,這個平台能把瑞幸與客戶的互動、店面的標準化管理流程、以及存貨供應鏈管理都集結在一起,對於瑞幸以後的業務發展至關重要。

黎輝回憶,當瑞幸開出第一個500家門店時,他查看了瑞幸的後台管理系統。「無論是門店網路、會員累計,活躍度,還是運營效率,瑞幸都把技術做到了極致。」

黎輝告訴獵雲網,瑞幸從創業第一天就未把自己定義為一家傳統零售連鎖品牌,而是一個新的模式——通過技術驅動,提高運營效率。

2017年11月,當瑞幸創業項目啟動時,團隊不是忙著開店、採購原材料,而是招募了幾百名軟體工程師敲代碼,他們寫下了一個又一個系統,包括門店管理系統、CRM系統、中後台庫存管理系統、供應鏈管理系統、自動補貨系統和支付系統。

以中後台系統為例,黎輝闡釋了其運作邏輯是如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顛覆傳統商業模式的。

一是自動補貨系統。傳統零售在擴張規模的時候,受制於運營管理能力,店長和中間層管理層是快速擴張的瓶頸,而瑞幸咖啡通過自動補貨系統,減少了店長決策的干預。

舉例來說,對一家咖啡店來說,工作日和周末、上午和下午、晴天和陰天,不同時段的訂單量是不一樣的,那麼應該補進多少的糖奶豆,什麼時候補,只靠人工難以計算。而瑞幸可以基於後台累積的數據,自動算出每個高峰的銷量、安全庫存是多少,並不斷優化調整。

二是會員運營系統。這就不得不提到星巴克的APP,星巴克的營銷只是簡單的買幾增一,或者贈送生日券,與會員的互動是基於公司角度的營銷,而瑞幸是真正在和會員「互動」。

「舉個例子,如果我一直在買瑞幸的美式咖啡,突然有一周去國外出差沒有下單,可能周末就會收到一張瑞幸推送的4.8折優惠券。」如果這些都是人工去算,幾乎難以實現,瑞幸在後台基於數據分析,可以向用戶自動推送。」

三是自動派單系統。在一個人口高密度的商圈,可能有3-5家瑞幸門店,那麼由哪家門店配送效率最高?

瑞幸沒有按照「就近原則」,而是基於演算法,選擇效率最優的方案。假如A店距離客戶近但需要長時間排隊,根據演算法分析,後台就會指定相對遠幾十米,但不需要等待的B店配送。

另一個強大的系統,瑞幸的門店網路,即在線上完成獲客,在線下履約的一個網路。在瑞幸的所有門店中,90%為自取門店,而要開出2000家的自取門店,不是「拍腦門」決定的,是基於數據驅動。

瑞幸的後台系統有一個選址熱力圖,上面呈現了哪個位置客戶密度最大,最適合開店。而這個熱力圖,最早誕生於瑞幸的廚房店。

黎輝解釋,最開始進入一個城市時,瑞幸並不知道自己的客戶在哪,但是通過外賣可以做到:哪裡的訂單最多,哪裡的客戶就做多。因此早期擴張時,瑞幸每到一個城市,就先開一家廚房店提供外賣服務,獲取客戶密度數據,然後同步再開快取店。

「這也是為什麼有媒體報道稱瑞幸關掉了部分門店,關掉的大部分其是早期廚房店,他們已經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咖啡「新物種」

2018年7月,當大鉦資本A輪領投瑞幸咖啡時,市場便不斷猜測,這個「神秘」的投投資人到底是誰,他投資瑞幸的真正動機是什麼?

黎輝坦言,自己和錢治亞並非因咖啡結緣,二人已是相識十餘年的老友。黎輝曾是華平資本亞太區「掌舵人」,隨後單飛創立大鉦資本,並於2016年離職加盟神州優車,擔任副董事長。

這次投資瑞幸咖啡,是偶然也是必然。

錢治亞是咖啡發燒友,出於職業習慣,她花了一點時間做調研。她發現,中國人並沒有形成咖啡的消費習慣,中國的咖啡市場競爭也不充分。

在中國,現磨咖啡星巴克一家獨大,佔了過半的市場份額,而且毛利非常高,尤其在中國,比美國的定價高30%、40%,一杯大杯星巴克在中國平均價格是30多元(5美元),而在美國只有1.8-2.5美元。

黎輝團隊和錢治亞感到興奮:這是一個高毛利、高頻、高黏性的品類,如果此時切入,成立一家咖啡連鎖店,會激發怎樣的市場反應?

黎輝和瑞幸團隊深知,要想從零開始做一個新品牌,傳統的咖啡連鎖店模式是走不通的,市場已經有過太多不成功的案例,從COSTA、漫咖啡,再到太平洋咖啡,每個品牌的品類定價一樣、杯量一樣、選址方式也一樣,這樣怎能撼動行業老大星巴克?

要對抗星巴克,只有一條路,那就是用新的互聯網思維和速度來做咖啡,從底層改造整個咖啡的工藝製作、供應鏈管理、品牌營銷,門店裝修以及APP設計,提高運營效率。

瑞幸的發展如期走在黎輝、錢治亞一行人的構想軌道中。

2017年底,瑞幸在神州優車總部大堂開出了第一家門店,說是門店,不如說是用來測試系統的樣板店。

隨後,瑞幸在銀河SOHO開出了第二家門店,沒有做任何宣傳,卻花了大量時間去做調整和測試,包括門店大小、布局、門店形象,以及前中後台系統是否跑得通。最後當一切都跑得通時,瑞幸才陸續開始少量開店。

2018年5月8日,瑞幸正式「浮出水面」,此時已在全國開出了500家門店,半年後,這一數字暴增至2073家。

瘋狂的擴張速度引來行業側目,業內有聲音質疑,瑞幸咖啡的商業模式是「燒錢砸流量」。

黎輝認為,瑞幸是將錢投入商業模式的構建,打造品牌認知度、辨識度,是獲取用戶客群必須進行的前期投入。

根據招股書,瑞幸前期品牌投入的錢已初見成效,其用戶數截至2019年Q1已達1687萬,獲客成本也從103.5元降到了16.9元。

即便如此,瑞幸的高速成長依然充滿風險,畢竟上市不是終點,一旦門店飽和、補貼減少,是否會裸泳?瑞幸的發展,還有待觀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獵雲網 的精彩文章:

愛奇藝「蘋果園」:從產品矩陣到內容變現,在線視頻平台的長線突圍
聚焦工業3D機器視覺,深慧視再獲聯想創投數千萬Pre-A輪產業投資

TAG:獵雲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