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國醫大師段富津用藥特點

國醫大師段富津用藥特點

國醫大師段富津用藥特點

□ 呂波 劉娜 黑龍江省中醫藥科學院

國醫大師段富津用藥特點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段富津(1930—2019)是第二屆國醫大師、首屆國家級教學名師、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從事臨床、教學與科研工作60餘年,在治療各種疑難雜症及慢性病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多年致力於方劑學科研及教學,並將個人對方劑學基本理論的獨特理解運用到臨床及教學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時也培養了大批優秀的中醫人才。本文結合段富津書稿,以及在給博士生講授《古今名醫方論》時所提到的用藥思路以及部分醫案,回顧段富津的臨床用藥特點。

以「力大者為君」的配伍理論

臨床上,能決定處方中藥藥力大小的是開方者,而不是原方作者。因為只要改變藥量就可以改變方劑的君臣佐使。段富津力倡「力大者為君」,認為藥量是藥力的標誌,君臣佐使的核心是藥力的大小。他認為藥力是由藥性、藥量、配伍、用法等因素構成的,並提出藥力判斷公式:藥力=藥性+用量+配伍+用法,這一理論在臨床使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充實和完善了《內經》「主病之謂君」理論。

以葛花解酲湯為例,通過病例來理解段富津「力大為君」的方劑配伍理論。葛花解酲湯出自《內外傷辨惑論》,原方由葛花、茯苓、豬苓、澤瀉、砂仁、豆蔻、青皮、橘紅、木香、乾薑、人蔘、白朮、神曲組成,功效:分消酒濕,理氣健脾,專治酒積,或嘔吐,或泄瀉痞塞,頭痛,小便不利。雖然在或然證中有泄瀉,然而此方通常都是作為解酒方使用。以下是段富津診治的一則傷酒泄病案。

魯某,男,40歲。平素嗜酒,近一月飲啤酒後即泄瀉,連續三四日方減。2天前復飲酒後泄瀉又作,腹微痛,夜寐欠佳,舌淡紅,苔白,微膩,脈緩。中醫診斷:泄瀉(傷酒泄),證屬脾虛濕盛。

處方:葛花15克,茯苓30克,澤瀉20克,砂仁15克,神曲15克,陳皮15克,木香10克,炙甘草15克,白豆蔻10克,7劑,水煎服,日1劑,水煎服。

二診:泄瀉止,疲乏無力,舌脈同前,上方加人蔘10克,繼服7劑,調養善後。

按:汪昂《醫方集解》曰:「葛花獨入陽明,令濕熱從肌肉而解;豆蔻、砂仁皆辛散解酒,故以為君。神曲解酒而化食。木香、乾薑調氣而溫中。青皮、陳皮除痰而疏滯。二苓、澤瀉能驅濕熱從小便出。乃內外分消之劑」。段富津認為酒後泄瀉不同於一般的酒後頭昏、睏倦,而是以濕盛為主,因此在方中加大了茯苓、澤瀉的用量,利濕健脾,這也突出了他在方劑學中所講的「力大者為君」的理論。二診濕邪已去,泄瀉已止,又因脾虛為本,故原方加人蔘10克。

守方加減,重視配伍

段富津臨床十分重視方劑的配伍,隨機抽取段富津2012年4~7月門診處方240張(初診120張,複診120張),所診治病種以胃脘痛、盜汗、呃逆、腰痛、中風、心悸、腹痛、痹證、咳嗽等內科疾病為主。我們發現,240張方中,每首方中藥味在7~17味之間。其中,初診120張處方單方藥味在11~13味所佔比例最高,佔總例數63.8℅;複診120張處方單方藥味在12~15味所佔比例較高,佔總例數的72.5℅。綜合兩組數據來看,段富津臨床遣方常選擇的藥味是在12~14味葯左右,再根據病情有所增減。在120張複診處方中,我們觀察到,其中絕大部分是以初診處方進行個別加減,完全改變初診處方則很少。當然,準確的辨證是守方的前提。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段富津臨床遣方的準確度較高。當歸四逆湯為臨床治療血虛寒厥的常用方劑,加入吳茱萸、生薑後散寒之力更佳。筆者博士在讀期間跟隨段富津出診,曾見其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加減治療一例血虛寒厥患者。

田某,女,55歲,2012年4月15日初診。主訴手足不溫10年余,刻下症見畏寒,腰冷痛,神疲乏力,健忘,閉經2年,脈沉無力。

處方:當歸20克,桂枝15克,酒白芍15克,細辛5克,吳茱萸10克,黃芪30克,鹿角膠15克,雞血藤25克,炙甘草15克,大棗8枚,生薑15克。7劑。日1劑,水煎服。

二診,上方加仙茅15克,7劑。三診:患者訴胃涼重,生薑改為5克,炮姜10克,7劑。四診,患者訴胃涼減輕,仍覺腰以下涼,上方去桂枝加肉桂10克,7劑。五診,患者訴腿痛,加木瓜15克,狗脊15克,7劑。六診,上方加熟地20克,調養善後。

按:本案為段富津門診醫案,病人面色黃,手足不溫10年余,伴畏寒,腰冷痛。處方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加黃芪、鹿角膠。黃芪配當歸補氣養血;配以血肉有情之鹿角膠,補腎助陽,益精養血。段富津在臨證遣方時非常注重藥物的加減,三診患者訴胃涼明顯,則改生薑為炮姜。四診腰以下涼明顯,改桂枝為肉桂。善後方則以原方加熟地養血以治血虛。

精簡藥味,選葯精鍊

段富津臨證選葯精鍊體現在,他仔細研究原方選葯的特點,如果是必須用的葯則不改動,該有的一定要用。李東垣《脾胃論》的補中益氣湯:黃芪(勞役病熱甚者一錢),炙甘草(以上各五分),人蔘(去蘆),升麻,柴胡,橘皮,當歸身(酒洗),白朮(以上各三分)。按照原書的劑量,方中「須用黃芪最多」,量為「五分」,「勞役病熱甚者一錢」,他葯各用「三分」。段富津在講授本方時提出在有以下三種情況時,以黃芪為君葯:①表虛自汗明顯時,以黃芪為君,重在「實其表」,「不令自汗,損其元氣」;②黃芪補氣昇陽舉陷,作用優於人蔘,當有氣虛下陷之症時,則重用黃芪;③伴有水濕症時,應以黃芪為君。段富津常講,學習古聖先賢之方,不僅要有紮實的古文功底,還要熟悉歷史,循經溯源,輔以高尚的醫德,才能在醫途上走得更遠。(呂波 劉娜)

【6月13日】全國中醫針灸名家臨床經驗傳承(第二期)

【6月23日】第三期全國實用針灸全科班

【7月1日】四維面部針灸美雕培訓班

【6月21日】2019年第二期動推療法治療頸肩腰腿痛臨床研修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中醫 的精彩文章:

臨床常用經方三
【6月13日】全國中醫針灸名家臨床經驗傳承(第二期)

TAG:傳承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