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雍正瓷——獨步全清

雍正瓷——獨步全清

雍正皇帝作為統治者,他剛毅果決,勇於革新、勤於理政、肅貪養廉、澄清吏治、掃除頹風、政局穩定、國庫充盈,人民負擔減輕,上承康熙,下啟乾隆,是奠定「康乾盛世」的關鍵人物,一位出色的皇帝。

雍正時期(1723-1735年)為時雖然短暫,但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制瓷工藝突飛猛進,在繼承康熙朝制瓷工藝的基礎上,又有了許多創新、變化和提高,不僅品種多、題材廣泛、造型多樣,而且原料的選擇和加工也比以前更講究。

青花瓷在雍正時期儘管不是官窯的主流產品,但其質量之精美,花色品種之豐富,藝術水準之高超,都是清代其他各朝所無法比擬的。

雍正時期的青花瓷,無論造型和裝飾,都可以用一個「秀」字來概括,與康熙青花挺拔、遒勁的風格迥然不同,而是代之以柔媚、俊秀的風格。據清宮造辦處檔案記載,雍正皇帝本人曾多次規定瓷器的造型、花紋圖案,不僅要求燒成的瓷器各部分尺寸適度,而且重視氣勢和神韻,講究輪廓線的韻律美,對於要燒造的御用瓷器必須經雍正皇帝審定,方可燒造。

為此,景德鎮御窯廠的督陶官年希堯、唐英根據旨意,集中了全國最優秀的制瓷工匠,不惜工本,竭盡全力地燒制,以博取皇帝的歡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業績。應該說,雍正皇帝的審美情趣,對這時期瓷器的造型、繪畫藝術風格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雍正時期在仿古方面達到了空前的水平,體現了高超的制瓷技巧。景德鎮御窯廠受雍正皇帝的影響,仿燒前朝作品達到高潮,尤以仿燒宋代五大名窯的色釉及明代永樂、宣德、成化這三朝的青花最具水準。

從仿燒的青花來看,有的不僅造型神似,尺寸大小一致,而且紋飾色彩描繪逼真,達到了「仿古暗合,與真無二」的程度。雍正仿明代早、中期青花作品,追求形神俱似;仿明代後期青花則比原作更精雅;沿襲康熙青花作品幾乎完全一致,如不註明年款,無法區別。

雍正仿明代永樂、宣德青花尤其精美,某些方面已經明顯超過了永宣的水平,帶有雍正朝特徵。

雍正仿永樂、宣德青花與真品相比較,真品圈足未經打磨,雍正仿品圈足多經過打磨而呈滾圓的泥鰍背狀;真品因淘洗不精底部見火石紅,雍正仿品淘洗精細底部無火石紅;真品胎較厚重,雍正仿品胎較輕薄;真品青花中有分布自然、深入釉底的鐵鏽斑,雍正仿品青花中無鐵鏽斑而有重筆點染、分布規則的藏青點;真品青花中可見小筆繪畫的痕迹,雍正仿品青花中無此筆痕。

雍正仿古瓷不是刻意模仿,而是在自身條件的基礎上模仿,對於古瓷的缺陷,則是利用新的技術去克服。例如,宣德時期的玉壺春瓶是拉坯製作的,雍正時期的玉壺春瓶則是利用模具倒出來的;宣德時期的青料採取的是水洗法提煉青料,鐵鏽斑無法完全清除,雍正時期對青料採用的是火鍛法提煉,可以完全清除青料中的鐵鏽斑。

然而,為了達到宣德青花的效果,工匠沒有刻意使用含鐵鏽的青料,而是在繪畫時,在畫中使用青料點染,同樣可以達到宣德青花的效果,又在青花中不見鐵鏽斑。

雍正民窯青花瓷有高中低三檔。民窯的高檔瓷與官窯瓷比較接近,民窯中檔瓷有相當一部分是出口的外銷瓷,低檔瓷主要是日用瓷。

高檔瓷中又包括三種類型的瓷器:仿古瓷,主要仿永樂、宣德、成化、嘉靖的風格;具有康熙朝風格的瓷器,由於康熙朝瓷器生產時間長,影響大,不是在短時間內可以改變的,所以雍正早期青花沿襲康熙朝風格的較多;本朝風格瓷,雍正朝,上自皇帝下至督陶官對瓷器製作都有著精益求精、銳意進取的意識,這種意識對民窯的影響也是非常巨大的。

雍正時期,瓷器對外貿易非常興盛,大量的西方商人來到廣州,希望直接與中國貿易。據有關檔案記載,1728年法國東印度公司在廣州設立了商行(夷館),1729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廣州設立了商行(夷館),1731年丹麥東印度公司在廣州設立了商行(夷館),1732年瑞典東印度公司在廣州設立了商行(夷館),雍正十二年(1734年),一年銷到荷蘭40萬件中國瓷器,運到法國的有6.8萬件,影響尤為深遠。

古玩行當里有句話:明看成化,清看雍正!雍正朝雖然只有短暫的13年,但流傳下大量精美的藝術品,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藝術成就!這些藝術品格調高雅,工藝精湛,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收藏價值很好。

一直以來,藝術品市場在不斷發展,雍正瓷器的價值也在逐步攀升,「身價」極高,引發了媒體的大力報導和群眾的熱議,使得雍正瓷器成為業界聚光點,是很多藏家爭相收藏的頂級珍品。

以上文圖來自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方尋寶文化收藏 的精彩文章:

鼻煙壺,極具民族特色的器物

TAG:東方尋寶文化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