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婚俗:西周的冠婚,人人都想做大老婆!

古代婚俗:西周的冠婚,人人都想做大老婆!

根據《禮記·曲禮》中的說法:「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貴族男子20歲參加冠禮,穿上禮服戴上禮帽,並由長輩取字。這一套流程完畢以後,預示著已經成年了。貴族女子15歲參加笄禮,穿上華麗的禮服,插上發簪,然後取字。儀式完成以後,也預示著成年。是不是男子參加完冠禮,女子參加完笄禮,雙方就可以結婚了,非也!

古代婚姻

根據《周禮·地官·媒氏》記載:「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這是周朝官方規定的年齡,也就是說,男子30歲才能結婚,女子20歲才能嫁人,是不是顛覆了我們的想像。30歲的年齡,在現在也是大齡青年了,別說是古代。我相信很少人能等到30歲,很多人在加冠以後,就開始娶妻了。不過,古代結婚,不是你想結婚就能結的,首先你需要請一個巧舌如簧的媒婆。有了媒婆怎麼辦呢?肯定是到女方家提親啊!說實在的,古代能走完這種流程的人家,都是貴族階級,所以男子一般不擔心娶不到老婆。

在《禮記·曲禮》還有這麼一句話:「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古代的刑法對士大夫階級的約束力不大,且周禮也不涉及到庶人(都城外的平民,負責耕種納稅),而嫁娶時期的婚禮也只有貴族階級才遵守。禮儀被看作是文明的象徵,脫離了這些禮儀,被視為野蠻人。所以「禮不下庶人」,貴族男子都高人一等,必須遵守周禮,不然和野蠻人沒什麼區別。

古代婚俗

在西周,男子若要結婚,那一套婚俗流程必須要走完,這個過程稱之為「六禮」。結婚之前,男方家的父母必須先找媒人,先帶著禮物(一隻「雁」,其實,就是現在的鵝)到女方家說媒提親,稱之為「納彩」。這時的女方家,就要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了。如果女方父親同意這門親事,媒人就詢問女方的姓名這叫「問名」。女方父親將女兒的生辰八字告訴媒人,媒人將八字拿到祖廟去占卜,如果占卜是吉。媒人帶著小禮物再次登門,到女方家報喜,說兩人八字很好,可以結婚了,這就是「納吉」。接下來就是男方家拿著十匹幣帛和獸皮(現在叫彩禮,不同朝代送的不一樣)到女方家送彩禮,名叫「納徵」。兩家人約定結婚時間,稱之為「請期」。到了結婚那天,男子結婚穿著禮服,乘坐黑車,到女方家迎接新娘,稱之為「親迎」。最後,在祖廟舉行拜祖先,這樁婚事差不多就成了。從西周開始,這種禮儀被歷代所沿用,現在很多地方結婚,也是這個流程。

婚俗女子

西周貴族男子可能結婚晚了點,但可以娶多個老婆,只是不能娶同姓女子為妻。男人娶妻也有嫡庶之分,天子的嫡妻稱之為「王后」,諸侯的嫡妻稱之為「夫人」,卿大夫嫡妻稱之為「孺人」,士族嫡妻稱之為「婦人」,庶人嫡妻稱之為「妻」。嫡妻的地位與男子相等,而庶妻的地位,不能超越嫡妻。西周時期的妾,大多數是買來的,地位卑賤,稱之為「嬖人」。西周貴族男子,在娶妻的時候,往往是姪(兄弟之女)姊(妹妹)隨嫁一夫,姐姐是大老婆,妹妹是小老婆,屬於庶妻,地位比妾要高。所以,在古代女人為了做大老婆,簡直不要命的想做男人一生當中的第一個女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謀士說史 的精彩文章:

「二世而亡」之唐王朝是如何避免「二世而亡」的?

TAG:謀士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