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青銅器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

青銅器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

青銅器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

夏商周三朝開啟青銅世代

青銅器時代,顧名思義,就是指人類從使用陶器與石器,步入以青銅器為主要工具的這段文化發展。

青銅器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

商晚期的祭祀用酒器四羊方尊

說到青銅器,大家或許第一個想到的是商周時期。其實,考古學家在公元前三千年前,位於甘肅的馬家窯文化遺址中,就已經發現了青銅製成的小刀。

而這些器具在鑄成時,其實並不是我們現在博物館裡面看到那樣,青青灰灰的顏色,而是銅元素本身,接近於金黃色的亮麗色澤。

那麼為什麼我們現在看到的這麼暗淡,而且被稱作「青銅」呢?是因為在製作的時候,紅銅與錫,或是紅銅與鉛等元素合成的金屬,在時間的考驗下會被氧化,呈現出青灰色的蝕銹。

下回欣賞青銅器的時候,不妨稍微「腦補」這些器物原本的模樣,那絕對是一派金光燦燦的盛世風光。

青銅器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

二里頭綠松石鑲嵌青銅獸面牌飾

相信大家都有聽過大禹治水的傳說,這位傳說中的人物,開啟中國第一個世襲制的「夏」朝,世襲制度也因此綿延中國歷史四千年之久。《史記》里記錄了夏朝從第一位君主禹,到最後一位君主桀之間,約四百年的歷史;在河南出土的二里頭文化遺址,普遍被認為代表夏朝文明,但由於沒有明確的文字證據證,所以考古學界仍對夏朝的存在抱有疑慮。

從出土文物看來,被認為是夏朝的青銅器,類別稀少,且主要以小件的工具與禮器、兵器為主,造型簡單,總體來說還是比較原始。若要真正談到青銅器的蓬勃發展,還是要看殷商時代。誕生於大約公元前1600年左右的商朝,完全可以說是輝煌的「青銅世代」。

關於商朝的起源,《詩經》裡面有一段奇幻的故事。相傳在遠古時期,一位叫「簡狄」的女孩在水中洗澡,不小心吃了玄鳥的蛋,意外懷孕。之後這個孩子被取名為契,他長大後,因為協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分封於商地,成為商人的祖先。

這雖然只是一個傳說,但還是可以從中提取幾個關鍵信息:

第一,是夏商時期,實行分封功臣的封建制度;

第二,是商朝一開始是夏朝的旁支;

第三,是商人認為自己是玄鳥的後裔,因此信奉玄鳥的圖騰崇拜。

商朝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文字記載的時代,也有更多更豐沛的出土發現。商朝在早期的時候,青銅器主要還是模仿陶器,比方器體的足部比較尖,像錐子一樣。在紋飾方面,早期的青銅器線條還沒有辦法表現得太精細,常見的是用寬線和細線勾勒的「饕餮紋」與「龍虎人型紋」。

青銅器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

良渚文化玉琮上的神人獸面紋

談到這裡,您可能想問了,什麼是饕餮紋呢?

饕餮紋從史前時代就有,目前發現最早的饕餮紋,在良渚文化的玉器上,並於商代和西周初期大量使用。視覺上看來,饕餮紋是一種抽象化圖像,突出動物面部,形態猙獰,帶有濃厚的神秘色彩。

其實宋朝以前,並沒有饕餮紋這種說法,過去稱之為「獸面紋」。獸面的形象各異,說法不一,不一定是哪種特定的動物。既然沒有實體,只是想像,那為什麼古人這麼喜歡呢?學界有各種討論,然而在更多的文物和證據出現以前,一切都還未有定論。

商朝早期因為連續的王位之爭,不斷遷都,一直到公元前1300年左右,有一位叫「盤庚」的君主,將都城遷移到「殷」這個地方,也就是現今河南省安陽市,才終於安定下來,奠定日後的繁榮發展,因此商朝文化也被稱為「殷商文化」。

由於國家穩定了,鑄造技術也有了變化與進步。青銅器的器壁,開始變厚,更為堅固,紋飾也開始變得精緻複雜,並且出現多層花紋,甚至大量運用回紋襯底,例如雷紋、雲紋等。

青銅器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

商代青銅獸面紋鐃

除了在造型設計、花紋鏤刻的工藝上有飛躍性的進步,商朝出土的青銅器種類,也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青銅器身上也開始有銘文的出現。此外,商人特別注重祭祀,不管做什麼事都要求神問卜一番,所以在祭祀場合必不可少的酒器,數量眾多。

接續而起的周朝,原先是商朝封國,也是最後一個完全實施封建制度的王朝。商朝的青銅器技術已經非常卓越,周朝在食器、酒器、水器和樂器上,也有更多新器型發展出來。

西周時期的青銅器特徵,最為人所知的就是長篇銘文的出現。先前我們提到青銅器上的銘文從商朝開始萌芽,但當時字數很少,甚至只有族徽之類的記號;然而西周以後,器身上出現的銘文有些甚至多達上百字,內容從祭祀祖先、訓誡後人,到諸侯國之間的盟約等等,應有盡有,除了欣賞的價值,也讓後世可以解讀古人的各種重要信息。

青銅器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

現藏於台北故宮的毛公鼎

現藏於台北故宮的毛公鼎,即是西周宣王年間所鑄造,是當今出土銘文最多的青銅器,鼎裡面刻有多達32行、共500個字。

內容記錄了這樣一件事:周宣王即位初期想振興朝政,就讓自己的叔父「毛公」來處理政務,並給予毛公很多賞賜。毛公為了感謝周宣王,就鑄造這個鼎來作為紀念,並成為傳家之寶。

青銅器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

粗獷與細膩的結合 青銅器的千百樣貌

春秋時期,楚莊王大舉發動戰爭,一直打到洛水畔,離周天子所在的洛邑已經不遠了。周天子很緊張,就派王孫姬滿去試探楚王。楚王聽說周天子有九個鼎,代表了正統的權力,於是故意問王孫,一個鼎到底有多重?王孫聽出楚王隱藏在問題裡面的野心,回答說:「一國的興旺,關鍵在於仁德之心,而不在於鼎的重量。」楚王不滿意這個答案,恐嚇說:「你們的九個鼎有什麼了不起,我們楚國把廢棄的戟拿去鍛造,也可以做出九個鼎。」但是王孫不怕楚王的威脅,勇敢回答:「周王室雖然衰微,但是天命仍在,代表王權的鼎,不是你可以過問的。」

王孫的氣度果然令楚王無言以對,於是打消攻打周天子的念頭。這個故事,記載在《左傳》之中,是著名的成語,「問鼎中原」的由來。

鼎,是商周時期最重要的青銅禮器,是統治階級用來「明尊卑,別上下」的權力標誌。不過鼎在最一開始,只是烹煮食物的器具,從陶鼎轉變到青銅鼎,最常見的是圓形鼎和方形鼎。

鼎一般由腹部、足部、耳部三部分組成。在鋒利的鐵器還沒發明之前,古人在吃肉時,只能靠有限的工具,把牲畜肢解成很多大塊,或直接整隻烹煮,所以鼎的腹部體積一般都較大。鼎的足部形成生火的空間,耳部穿進棍子,用來搬運。

鼎從單純的烹煮器具,到日後結合鬼神信仰,成為祭祀典禮上必不可少的祭器。而祭祀典禮通常只有統治階級可以主持,因此鼎就漸漸有了象徵「權力」的含義。加上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烹調技術的進步,鼎逐漸脫離食器的原始功能,成為彰顯社會階級的禮器。

青銅器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

後母戊鼎

傳說,九鼎是由夏朝的開國國君,禹,所主持鑄造的。在我們這一集的開頭,說到楚王問鼎的故事。而說到鼎的重量,我們不得不談商朝時期的「後母戊鼎」。

「後母戊鼎」又稱「司母戊鼎」,現藏於國家博物館,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需要耗費大概1500公斤的青銅原料製成。鼎身雷紋為地,四周浮雕刻出盤龍及饕餮紋樣。

青銅器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

後母戊鼎的銘文

最一開始,郭若沫先生認為鼎腹內壁上,寫的是「司母戊」的三個銘文。「司」是「祭司」的「司」。不過當時古老的中國文字,很多字是可以反著寫的,我們從字形上來看,「司」與「後」是水平鏡射的兩個字,所以在商朝,他們是同一個字。經過當代學者的反覆研究考證,決定將「司母戊」改為「後母戊」。「後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其中一位妻子婦妌,武丁在位時,商朝進入一個空前昌盛的時代,後世稱為「武丁盛世」。這個巨大隆重的「後母戊鼎」,完全可以體現我國歷史上記載的第一個盛世年華。

青銅器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

大克鼎

說到鼎,最近還有一件上了《國家寶藏》節目的「大克鼎」。大克鼎是上海博物館的其中一件鎮館之寶,是青銅器轉變期的典型代表。我們可以在這座鼎上,看見周初以來的傳統饕餮紋,已經開始變形,進入紋樣的新時期,出色融合了當時圖案及雕塑藝術的成就。

大克鼎的內壁還鑄有28行,共290字的銘文,內容分為兩段,第一段為一個叫「克」的貴族,讚揚自己的祖父協助周王室的功績,第二段記錄「克」自己受到周王的賞賜,感恩載德。

收藏大克鼎的上海博物館,是收藏青銅器數量龐多的博物館,總共有7000多件,常設展只展出了300多件,而且大多品質精美,體系完整,每個時代和區域的器形基本都有,豐富展示了青銅器的發展史,具有普及性。

青銅器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

子仲姜盤

還有一件春秋時期的子仲姜盤,也特別有意思。此盤是春秋時某官員為夫人「子仲姜」製作的愛情信物,淺淺的盤子里裝飾了浮雕和立雕的各種水生生物,魚、龜、蛙、水鳥一應俱全,儼然一副水生動物的聚會現場。更令人嘆為觀止的是,每個動物都可以360度旋轉,當水注入之時,動物們游弋其間,是前所未有的絕妙創造,體現了這一時期極高的製作工藝水平。

青銅器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

子仲姜盤(局部)

青銅器也並非只能在博物館看到,少量流傳有序的器物也會在市場流通。佳士得在2017年3月在紐約排場,曾推出「宗器寶繪——藤田美術館藏中國古代藝術珍品」,專場中四件青銅重器——青銅饕餮紋方尊、青銅饕餮紋方罍、青銅饕餮紋瓿、青銅羊觥,總共拍出1.25億美元,使青銅器成為市場關注的一大焦點。

青銅器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

兮甲盤

2017年7月,西泠印社的春拍中,有件曾被人拿來烙餅的青銅器「兮甲盤」,以2.1億人民幣成交,位列全球藝術市場青銅記錄第三位,在國內則是第一高價。

這件兮甲盤是私人藏品,在南宋時期出土,是南宋的宮廷舊藏,到了南宋末,因為年戰亂流落民間。後來元朝的宰相鮮於樞,在同僚家裡發現這隻銅盤,竟然已被折斷盤足作為烙餅工具。

鮮於樞細心考察,斷定是古代器物,於是將兮甲盤帶回家收藏。歷經數代收藏傳遞,知道清末民初才輾轉流入大收藏家、鑒賞家、著名學者陳介棋的收倉庫中,之後再逢戰亂,西甲盤流落到了海外。陳介棋曾將西甲盤上的銘文拓下來,因此這件拓本就成了鑒定真偽的關鍵。

這件兮甲盤上面有133個銘文,記錄了西周倒數第二王周宣王的歷史。當年不知道價值,把兮甲盤拿來烙餅的人家,吃的可是帶有歷史烙印的大餅啊!

那麼這些看似粗獷,但又非常細膩的器物,究竟是怎麼做出來的呢?

青銅器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

青銅器是怎麼煉成的?

前面提到夏商周三朝青銅器極盛的時代,嚴格來講,只有談到西周。我們知道,接續的「東周」還有一個知名的稱呼,就是紛亂的「春秋戰國」。

這時期的周天子勢力衰微,分封在外的諸侯擁兵自重,稱霸一方,逐漸不把周天子當一回事了。春秋時期的時候,還可以勉強維持表面上的和平,到了戰國時期,周天子已經幾乎是沒有實權了。這個紛亂的時期,諸侯國彼此爭戰不休,因此比起祭祀為重的禮器,大量的兵器出現了,尤其在周天子名存實亡的戰國時期,兵器更是大為流行。

青銅器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

越王勾踐劍

關於春秋時代的兵器,相信大家都有聽過大名鼎鼎的「幹將」與「莫邪」兩把絕世名劍。在有關這兩柄寶劍的故事,廣為流傳的說法,是吳王闔閭命令鑄劍師幹將與莫邪夫婦鑄造寶劍,最後夫妻兩以身殉劍的悲劇故事。

這個故事流傳版本眾多,關於兩柄寶劍的下落也眾說紛紜,但可以知道的是,現今確實出土了多柄吳越時期的銅劍。例如前一陣子上了《國家寶藏》節目的越王勾踐劍,劍身上刻有八個銘文,寫的是「越王勾踐,自作用劍」,也替這把劍證明了身分。

除了越王句踐劍,判定為吳王夫差的青銅劍,至今也出土了許多把,劍身同樣也有證明的銘文。在2017年6月,收藏了越王勾踐劍的湖北省博物館,與收藏了吳王夫差劍的蘇州博物館,彼此合作,在「大邦之夢──吳、越、楚青銅器特展」中,完成首次「雙劍合璧」的展出。

除了銅製兵器的出土外,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加工方式也更為繁複,如利用焊接技術,讓造型更為豐富多樣,刻劃紋路的方式,讓線條更為流暢,還會鑲嵌寶石與貝殼,讓視覺上更為華麗。鑄造技法上,金銀錯與鎏金法讓青銅器顏色更為豐富,失蠟法則使青銅器能以鏤空花樣的方式呈現,打造更為複雜的圖案。

這裡提到的三種工藝技法:金銀錯、鎏金法與失蠟法,是什麼意思呢?

青銅器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

金銀錯狩獵紋鏡細部

金銀錯,是春秋戰國時期青銅裝飾的創新之舉。這項工藝,是在銅器的表面,用腐蝕或鑿刻的方法做出線條,在線條上以金銀絲或金銀片,鑲嵌成各種圖案花紋,最後用「錯石」這種打磨工具,把表面磨平滑,有句諺語「它山之石,可以為錯」,說的就是這種工藝技術。

鎏金法的「鎏」這個字,指成色很好的美麗金器。這種工藝是將金與水銀混合,塗在銅器的表面,再運用烘烤技術,使水銀蒸發,讓金元素留在器身上面,達到美化的作用,這種方法做出來的器物,就叫做鎏金器。使用鎏金技術來進行裝飾,可以讓銅器表面堅固、耐久又美麗,這種技術在日後,常被使用在佛像的造像工藝上面。

青銅器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

以失蠟法製作的曾侯乙青銅尊盤細部

至於失蠟法,是先用容易雕塑的蠟,製成想要的器形和裝飾,然後在這個模型的外部與內芯,用耐火的泥填充加固,形成一個包覆蠟膜的外殼。加熱之後,蠟會融化流出去,外殼裡面剩下空虛的內腔。此時將銅溶液倒進內腔填充。冷卻之後撬開外殼,就剩下鑄成的器物了。以失蠟法製作的器物,精度高,表面光滑,不需再進行打磨,而且花紋精細清晰,還可製作出複雜的空間立體和鏤空裝飾效果。

1970年代,河北省挖掘出一個戰國時期的遺址,出土了為數龐大的車馬坑與陪葬墓,以往只記錄在史書裡面的中山國,便巍峨展現在世人眼前。據傳中山國是僅次於戰國七雄的一個小國,但由於古籍上少有記載,因此十分神秘,但隨著遺址的發現,我們打開了一扇「直達天聽」的大門。

青銅器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

中山國王墓出土的十五連盞銅燈

在上個世紀的70年代,這個振奮人心的挖掘,是僅次於長沙馬王堆漢墓、戰國曾侯乙墓後的重大考古發現,許多出土文物也成為當今的國之重寶,在藝術與歷史上,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和研究價值。

青銅器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

中山國王墓出土的十五連盞銅燈(局部)

挖掘這些文物的過程,有一個小故事。當時考古隊聞訊趕至河北平山縣三汲鄉進行開挖工程,在發現中山國王墓的一號墓與隨葬墓,都已經被盜墓者破壞了,眾人失望之餘,一位民工不小心踩進主墓墓室側面的平台,意外發現了放有滿滿隨葬品耳室,這才讓數量龐大的墓葬品,在世人眼前曝光。

墓葬品與主墓分開來的設計概念,極為不尋常,似乎是中山國王陵墓的獨家特色,而正好是這種「分離式」的設計,讓文物躲避了破壞,靜靜在地底沉睡兩千多年,可說是非常幸運了。

中山國王墓出土了一件「錯金銀虎噬鹿屏風插座」,藝術與工藝的水平非常之高。

青銅器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

錯金銀虎噬鹿屏風插座

這件屏風插座的製作方式,是前面提及的金銀錯結合失蠟法。在翻鑄完初模後,用蠟將作品表面封起來,把要裝飾的地方刮掉蠟,之後丟入強酸中,被蠟封住的地方不會受到強酸的影響,只有被刮掉的部分會被腐蝕,之後融掉蠟的外殼,將被腐蝕的地方進行錯金銀的裝飾。

這件用兩種方法製作的工藝品,造型是一個低伏狩獵的猛虎,正咬住了一隻小鹿,雖然是凝固靜止的造型,卻充滿了生死一瞬間的驚險與動感,我們可以看到,小巧的屏風插座,卻清楚塑造出猛虎的態勢,牠用右爪按住鹿腿,撕咬鹿的後背,因為用力而體態彎曲,整件極具力與美。學者認為,猛獸食鹿的題材應是受到游牧民族的影響。

圖·文 | 典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