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20個認知偏差……有時候你的大腦也會騙你……

20個認知偏差……有時候你的大腦也會騙你……

話說,在銷售營銷中有一句話:客戶感覺很便宜,比真的很便宜更重要。

有時候人們對自己的感覺深信不疑,殊不知,大腦也會欺騙我們。

當我們做決定時,總是會無可避免的受到「認知偏差」的影響。

比如...

錨定偏差

人們過度依賴於接收的第一個信息,不管它可不可靠。

舉個例子,朋友和你一起吃飯,你想去快餐店,但你朋友想去高檔餐廳,最後你妥協了。

進餐廳後,你翻開菜單,「啥?!一塊牛排350?!腦子瓦特的人才會點吧?」

然後你繼續看了看,發現芝士漢堡只要100。於是你覺得,這還蠻便宜的,就點它了。

如果你去快餐店,看到一個芝士漢堡賣100,你可能也會感覺很貴,但因為你剛才已經錨定了350元的牛排價格,所以這100元的芝士漢堡在這家店就成了便宜,成了你可以接受的合理價格。

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工資協商中。

找工作的時候,如果面試官問你目前工資多少。

假設你目前工資是年薪15萬。

但是,通過你自身的努力,你的職業技能所值的市場價已經達到20萬。

這時候,你不應該直接回答「我現在年薪15萬」

而是這樣回答:「根據目前的市場行情,我的崗位工資應該是20萬,我目前的工資是15萬。我認為這是肯定有提高空間的。」

你同樣回答了問題,但你給了對方不同的數字去錨定。

當然,前提是,你提的數字不要太誇張。

可得性偏差

人們很容易被自己看到或聽到的東西影響。

有的人可能會認為吸煙對健康無害,因為他認識一個人每天抽一包煙,結果還活到了100歲。

他的信息很有限,卻把會它當真理來對待。

同樣的事也發生在恐怖襲擊上。

很多人可能認為對美國來說,恐怖襲擊是最大的威脅,因為電視上每天在報各種恐怖襲擊。

然而,根據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的數據,美國人被電視砸死的概率都比被恐襲分子打死的概率高。

而且被警察打死的概率比被恐怖分子打死的概率高130倍。

那為什麼人們會認為恐襲是最大的威脅?

因為人們不是依據事實或者統計數據來做決定的,而是根據新聞,或者從其他人口中聽來的故事來做決定。

從眾效應

傾向做很多人做的事或相信很多人相信的事。

比如:選舉的時候,不知道選哪個,看那個人票數最多就投他吧。

開會的時候也是一樣,如果10個人裡面有9個意見一致,那唯一一個意見不同的,很可能會選擇從眾。

支持選擇偏誤

人們如果一旦作出了某個選擇,就算這個選擇有些瑕疵,你也會傾向於維護這個選擇。

如果一個人在Mac和Windows電腦中選了Mac,他就會傾向於發現Mac的優點,忽略它的缺點。

對它的評價,可能比實際更高。

確認偏差

我們傾向於只接收那些會進一步印證我們觀點的信息。

鴕鳥效應

像鴕鳥一樣把頭埋在沙子里,不想接受負面或危險的信息。

研究顯示,市場不好的時候,投資者一般比較少去查看自己所持股票的股價。

結果偏差

人們傾向於根據一件事的結果來判斷這個決定對不對,儘管其中可能有運氣的成分。

比如就算你第一次去賭博贏了一大筆錢,也不能說你去賭博這個決定就是對的。

過度自信偏差

如果你選了五隻股票,幾年後它們都漲了。這會大大增加你的自信,你可能會感覺只要是你選的股票就肯定會漲。

這種偏差有時候很危險,它會讓你漸漸的忽略事實,完全信任自己的感覺。

專家比普通人更容易有這種認知偏差,因為他們更傾向於感覺自己是對的。

安慰劑效應

它是指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但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讓病患癥狀得到舒緩的現象。

在現實中,你會發現心態積極的人,他們的人生好像也會比較積極。

如果你真正相信一件事,你最終很大可能會成功,或者找到成功的方式。因為安慰劑效應本身會給你激勵。

倖存者偏差

其邏輯謬誤表現為過分關注於目前人或物「倖存了某些經歷」然而往往忽略了不在視界內或無法倖存這些事件的人或物。

比如,我們可能以為做生意很容易,因為我們只看到那些倖存下來成功的商人,而看不到那些消失在背景中失敗了的人。

選擇性感知

選擇性知覺是指收訊者在訊息接受過程中,依據自己的需要、動機、價值、目標、經驗、背景和其他個人特質等來作選擇性的看和聽。同時在解碼時,也會加進個人的興趣和期望來詮釋訊息。例如,某一面試的主考官如果認為女性都以家庭為重,則不論女性應徵者是否重視家庭,其在面試中的講話,很可能都會染上這層色彩。

0風險偏差

人們偏好把小風險降為零(例如 1% 0%),勝過把大風險降低更多(例如 5% 2%)

有時在政府決策中,也會受到0風險偏差的影響。

比如對美國政府而言,對恐怖主義開戰 vs 減少國內槍擊案或交通事故,他們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前者,因為前者他們認為是可以徹底消除的風險,而後者,不管怎麼治理,總還是會有風險存在,儘管對整個社會來說,後者可以降低的風險更多。

啦啦隊效應

處在優秀的團體會比單獨看起來更優秀。

面額效應

即使金錢總額相同,帶小面額(如多量硬幣)比帶著大面額(如少量紙鈔)更容易消費掉。

知識的詛咒

懂得多的人非常難以懂得少的人的角度思考問題

誘餌效應

評估對A與B事物的偏好時,如有個C與A相近卻略遜一籌,就會覺得A事物更好。(即以C為誘餌)

例如如果只有A和B,有人會選A,因為它容量更大,有人會選B,因為它價格更低。

但如果出現一個誘餌C。

因為C和A相近,相比之下,A價格更低,容量更大。

而B和C相比時,只有其中一項優勢。

所以更多人會選A。

框架效應

同一資訊以不同方式呈現方式會帶來不同想法,例如「有十分之九的存活率」和「有十分之一的死亡率」。

宜家效應

對於需要自行組裝的東西給予不成比例的高評價,而不管其實際品質。此稱呼出自於經常販售組裝傢具的宜家。

可辨識受害者效應

對於少數而容易辨識的受害者或潛在受害者反應過大,而對多數而不易辨識的受害者或潛在受害者反應過小。

公正世界理論

相信世界是公平的,發生在身上的都是應得的,把難以解釋的不公平歸責於受害者的報應。

這20個還只是我們認知偏差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大腦,有時並不是我們以為的那麼可靠...

ref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EwGBIr_RIw

https://www.reddit.com/r/coolguides/comments/abij71/cognitive_biases_that_screw_up_your_decisions/

https://zh.wikipedia.org/wiki/認知偏誤列表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4746/

--------------------------------------

SongSinging_:那個面額效益是真的一張一百可能一個月都花不掉但是要是破開一天就沒了

xxxltakoxx-:看到宜家效應真的是笑死我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杏仁沒有杏:大概意思應該是是你買個要自己組裝的小柜子弄好後你會有一些成就感來使你對它的評價比它的實用性高一點但要是直接買到一個組裝好的同樣的東西就會評價低一些吧

非久病:舉個例子,自己家釀的酒總是香一些。

南宮鏡1984:知識的詛咒就是滅霸霸對鐵爸爸說的那句話吧…

遲遲遲遲遲行也:完全對了,所以想要做一個沒有偏頗的人簡直是難上加難

辛波斯卡毛絨絨: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專家確實都認為自己是對的

言愛咕咕:自我認識偏差時脫節不自知太可怕了

ZYCMZoey:鴕鳥效應:知道自己長胖了所以不想稱體重

hcitxigcurautdjts:還真是這樣我買sk2之前先看的海藍之謎莫名覺得sk2便宜...

…………………………

事兒君有品,

專為大家準備英國的各種值得推薦的好產品~

英國直郵,包郵包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英國那些事兒 的精彩文章:

美國發起罷啪運動,這一切背後,一個不斷撕扯美國神經的敏感話題
昔日兇悍威猛的猴王如今不舉被小弟排擠胖揍…背後這難言之隱……

TAG:英國那些事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