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文心雕龍》:不執著一種認知觀念,才能得到大智慧

《文心雕龍》:不執著一種認知觀念,才能得到大智慧

讀《文心雕龍》,一開始以為是評文學的,讀進去才發現,字裡行間不經意流露出作者劉勰的大智慧。

劉勰是南北朝時期的人,至今一千多年,我們把一千多年前的思想智慧,運用到今天的生活中,依然不過時,可見,經典的東西,不會因為時間而消退,經典值得我們品讀。

1、對待事情的態度,決定了事情的難易。

《文心雕龍》說:「若妙識所難,其易也將至;忽以為易,其難也方來。」

我們經常會說,這個事情好難,自己做不到。是事情難,阻礙了前進的道路?還是自己的認知,限制了自己的腳步?

舉個例子,對大多數人而言,寫詩,是很難的事情。

即便是這樣難的事情,劉勰認為,只要態度上做好難的心理準備,不想太多,用心去做,做了之後就會發現,難的事情也會變得簡單;而一開始忽視困難,心態上不重視,認為這個很簡單,真正著手去做了,才發現很難。

孫中山有句名言,剛好印證這個觀點:

「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填海之難,終有成功之日;

心信不可行,則反掌折枝之易,亦無收穫之期。」

我們做事情,最好能養成一種積極、正念的心態:對自己要做的事情,不要把它想得太難,也不要把它想得太容易,貴在用心去做。你對待事情的態度,決定了事情的難易。

2、不執著一種認知觀念,才能得到大智慧。

《文心雕龍》說:「滯有者,全繫於形用;貴無者,專守於寂寥;徒銳偏解,莫詣正理。」

古人有兩種學說,一種是道家的「無為」,一種是與之對應的「有為」。劉勰的觀點比較獨立,他認為拘泥於「有為」的人,完全只知道「有形」的作用;而強調「無為」的人,又死守著「虛無」的境地;都是逞其偏鋒鑽進了牛角尖,沒有認識到正確的道理。

我解讀《莊子》就深有體會,如果單單強調「無為」,在現實生活中,比較難行得通;如果執著於「有為」,那又是過度強化個體的意志,而忽略天地之間的自然規律。

所以,我們讀書也好,做事也好,為人處世也好,最好不執著某種觀念。不執著一種認知觀念,才能得到大智慧。

3、一個人能做到圓通無縫,對手會無從下手。

《文心雕龍》說:「其義貴圓通,辭忌枝碎,必使心與理合,彌縫莫見其隙;辭共心密,敵人不知所乘。」

劉勰說,當一個論點能圓通,心和理相吻合,沒有縫隙,對手便無從下手了。這讓我想起王陽明的「心即是理」,兩種說法居然有異曲同工之妙。

心即是理,心理相合,二者合一,與道遨遊。到達這種境界的人,圓通無縫,對手又怎麼能找到其漏洞呢?

《文心雕龍》不單單評文學,還有更深的智慧在其中,經典的書籍,永遠值得我們好好品讀。

每天解讀一篇經典,喜歡的朋友,可以點關注,和我一起堅持讀書、提升自己。本文由易瑾還原創,歡迎轉發,分享給更多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易說蓮花 的精彩文章:

有話說話,沒話清凈,修養就是這麼簡單
莊子:「怕什麼,就來什麼」,其實不是巧合,而是有根據的

TAG:易說蓮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