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魯迅為何說「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古書是怎麼亡的?

魯迅為何說「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古書是怎麼亡的?

中國古代王朝雖然皆是農耕土壤孕育下開放的盛世之花,但每一個孜求能夠長久發展的帝王,都絕不會忽略對文化領域的開拓。以明清兩朝為例,明朝編纂的古書典籍集大成者《永樂大典》,是世界史上最大、最豐富的一部百科全書,堪稱曠世巨典,只可惜目前所剩殘卷不多,大多已散軼。郭沫若當年強烈建議打開萬曆皇帝陵墓,尋找此書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清人也編纂過一部著名經典《四庫全書》,它的內容比《永樂大典》還要多,共8億的字數也遠超前者的3.7億字,然而在後世的評價里,《四庫全書》收穫卻極其慘淡。

《四庫全書》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紀曉嵐等360多位文官編撰、3800多人抄寫,歷經13年才完成的系列叢書,共分為:經、史、子、集四部,故稱「四庫全書」。這是一項浩大繁秩的工程,看似也是一件偉大的事業,這或許是大多數人的印象。

然而其實不然,魯迅曾鋒利地指出:「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矣。」編一部書而已,為何會對古書產生影響?難道說《四庫全書》太過完美,涵蓋一切知識,導致其餘書籍都失去了意義嗎?當然不是這樣。另一位民國大師章太炎曾直言道:「乾隆焚書,其陰騭不後於秦也!」

秦始皇焚書坑儒,損毀了大量珍貴的先秦典籍,此前兩千餘年的文化餘韻消失殆盡,這是中國文史一次極為重大的損失。章太炎卻認為,清朝乾隆帝焚書比秦皇的行為更加惡劣,再結合魯迅的話可知,此事與《四庫全書》的編纂有很大關係。那麼乾隆帝究竟幹了什麼事,才招來如此輿論?

實際上,《四庫全書》是一部內容豐富的著作不假,但它卻是「寓禁於徵」,它裡面記載的是已被整容過的華夏歷史,是早已體無完膚的古代文明,它的出現是為了達到清朝長久統治的政治目的。所以,這看似是一場文化繁榮,實則卻是一場文明浩劫。

同為少數民族王朝,或許是有感於蒙元的迅速衰敗,清朝帝王深深明白:一個底層民眾有骨氣、有血性、有良知的王朝,不是一個穩定的王朝,它的危險係數會很高。因此,泯滅民眾的人格、消磨文人的銳氣便成了康乾盛世的一項重要工作。

康熙和雍正二帝雖有涉獵,但乾隆帝才是真正開弓的人,「文字獄」便大搖大擺地開始了。清代的讀書人,千萬不要有一點點出格的念頭,因為只要被朝廷監測到你有不好的傾向,甚至只是有過一個稍縱即逝的想法,那都不行,都要被「溫柔」對待。

同時,為了讀書人不被以前的古書典籍賜予力量,乾隆帝便將古書裡面能利用的內容挑揀出來,編成了《四庫全書》,轉手又把古書焚毀掉。據不完全統計,因《四庫全書》而亡的古書達3000餘種7萬多部。而顯然,編纂完成的這部全書也是經過「洗化」和「消毒」的,因此即便它在規模和內容上都超過了《永樂大典》,但其文史地位卻遠遠不及前者。當然也不能就此否認《四庫全書》的豐功偉績,它的確創造了多項歷史記錄,也是研究清史的重要參考資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憂歷史 的精彩文章:

這首詩看似不倫不類,簡單得出奇,為何卻雷打不動穩居教材第一?
太上老君對悟空的關愛有多深?原來悟空的生命都是他給的!

TAG:解憂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