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安於現狀」的角度看東晉、南宋,祖逖岳飛的命運其實已經註定

從「安於現狀」的角度看東晉、南宋,祖逖岳飛的命運其實已經註定

中國古代的歷史是有一定規律的,比如說從分裂到統一周而復始,最後仍然歸附統一,再比如說每一次分裂都伴隨著民族融合,尤其是北方民族南侵,使得不少的北方漢人政權被迫南遷,以躲避強悍的少數民族的迫害,在這些南遷的政府中,多數依靠淮河和長江這種東西走向的天險,來劃分南北政治領域,和北方相互對峙,直到一方完全壓倒另一方。

關於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大規模崛起,五胡十六國時期要算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時期了,當時其中與多個北方政權相對立而存在的漢人政權有一個叫做東晉。東晉的歷史不過百年,不算是一個長命的朝代,東晉時期雖然社會及其動蕩,但也同時促進中國整個南北方相互融合,有利於中華民族未來的統一。東晉的社會環境大體是承接西晉晚期的社會狀況。

另一個嚴重受到北方民族威脅的朝代南宋,在150多年的時光里無時無刻不恐懼著金人和蒙古人的入侵。金國崛起後,一直受遼國威脅的北宋看到遼國日漸衰落,採用遠交近攻之策聯合金兵滅掉了遼國,然而唇寒齒亡,金國滅遼之後沒多久就開始攻擊大宋,直接將宋徽宗和送欽宗擄回金國,康王趙構此後南下開始了南宋的歷史。

中國最後一次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就是滿清入關,北方少數民族入侵能夠統一中國,並且能維持統一達近300年之久的,清朝要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了。然而起初清朝滅掉明朝還是頗費了一些周章的,雖說在崇禎帝煤山自縊之後,明王朝即已經沒什麼戰鬥力了,但是南逃的朱家後人還是在將近40年的時間裡相繼成立了幾個明朝政權,統稱為南明,以抗清復明。

以上三個王朝看起來情況十分相似,比如都遭到了北方民族的絞殺,最後都因為自身的衰敗被外部勢力完全消滅,他們也都有同樣的北伐目標,恢復漢室一統中國,但卻都在多年與外族的戰爭當中失利,看起來似乎都是落後的野蠻文明戰勝先進文明(東晉除外),而他們失敗的原因都是一樣的嗎?今天我們就來對比一下這三個朝代的不同。

東晉的歷史主要是承接西晉的,其實無論西晉和東晉都不是一個強有力的統一政權,其內部結構非常鬆散,所以它存在的時間註定不會長久,一旦鬆散早晚會被擊碎,因此由西晉變成東晉是種命運。西晉的滅亡和「八王之亂」是分不開的。這之後就是司馬睿於317年在遷都建康和大量北方世族及皇族衣冠南渡之後稱帝,史稱東晉。

東晉多為依靠士族門閥之間相互平衡維護國家穩定的政治,其結構鬆散,皇帝的權力經常被丞相或各大門閥所牽制,而對幾大士族之間利益和權力的相互制衡是皇權得到保證的一大方式,如晉元帝時期的王導就奉行「鎮之以靜,群情自安」的方式。而南宋與東晉在這一點上十分不一樣。

南宋時期的皇權已經是高度的中央集權了,尤其在軍權上,從趙匡胤「黃袍加身」後「杯酒釋兵權」,整個宋朝對待武將就是三個字「不信任」,所以南宋一直得到「重文輕武」的評價。另外南宋時期皇權和相權之間也互相牽制,有時候導致宰相專權。當然很多時候皇帝和宰相也會站在一條戰線上,比如說限制武將的力量,宋高宗和秦儈誅殺岳飛就是鮮明的例子。

南宋和東晉在政治和用人制度上就有本質的區別,到了南宋時代,科舉制度的發展已經讓南宋摒棄了門第,不論何種出身家境如何貧寒都可以當官,這就讓南宋不必像東晉政府那樣擔心會產生強大的門閥勢力,也不必擔心像唐朝末期那麼多節度使割據的問題。但這樣一來南宋面臨著無法有力的抗擊北方強漢民族的入侵。而只得依靠年年送歲幣、和談存活。

至於南明又跟上述兩個朝代有較大的區別,南明政府從成立的一開始就是一個已被擊碎的政權,崇禎死後,南遷的大明政權就陷入了內部藩王爭權奪勢的鬥爭,最終福王朱由崧在盧九德的幫助下,獲得了高傑、黃得功、劉良佐、劉澤清以及鳳陽總督馬士英的支持,成為最終勝利者。然而剛成立的南京政府就發生了「大悲案」、「太子案」和「童妃案」三大疑案,極大的削弱了南明朝廷的向心力。

福王朱由崧的弘光政權與北方敵對勢力雖也是劃江而治,但並不像東晉、南宋那樣堅持了上百年,而僅僅只存在了1年。正是因為南明政府內部有著激烈的黨爭,讓多爾袞有機可乘。據史料記載:「駐守武昌的左良玉不願與李自成正面交戰,以「清君側」為名,順長江東下爭奪南明政權。馬士英被迫急調江北四鎮迎擊,致使面對清軍的江淮防線陷入空虛。史可法時在揚州雖有督師名義,卻實無法調動四鎮之兵。一月中,清軍破徐州,渡淮河,兵臨揚州城下」。接下來就有了史稱「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這樣的屠城慘劇。

南明政府自弘光政權之後還出現過幾個政權同時並存的時期,多是朱家後代趁機自立,這些想要反抗清朝恢復大明江山的政權不但沒有團結起來,還在為誰是正統而相互傾軋,更加給了大清漁翁得利的機會。後來出現的隆武政權中的隆武帝是南明政府中比較有作為的一個,但隆武帝也不免落入與魯王爭皇位的境遇。隆武政權後因為受鄭志龍勢力左右而崩潰。

關於北伐的態度三朝各有自己的立場,大多跟自己的特有的狀況有關。東晉門閥士族之間的制衡所維繫的穩定狀態是由各部分力量平衡所決定的,晉元帝屬於小富即安的性格,並沒有出兵北伐打破分裂局面的想法,一旦有人想要出兵北伐或者一家獨大就會打破東晉社會的穩定局面,因此即便有人表示要收復失地,東晉政府表面上支持卻實際上是打壓的,比如祖逖的北伐,最後因晉元帝猜忌而失敗,祖逖憂憤而死,努力付出東流。應該說北伐和大多數門閥和皇權的利益是矛盾的。

南宋一開始其實是上下齊心想要恢復山河的,但由於後期多方面複雜的原因宋高宗不願意重用主戰派,而重用主和派,因此有了岳飛的「莫須有」的冤案。雖然宋高宗之後還是組織了幾次北伐的,但是都沒成功,一方面因為北伐激化南宋內部利益矛盾,另一方面因為統治階級內部只想守成享樂、安於現狀,尚文輕武沒有戰鬥能力。

南明倒是一直都以北伐滅清為目標,即使清朝掌權的幾百年間一直都有「反清復明」的勢力存在,但是南明是有心無力。就像朱崇禎最後的平台召對:流寇犯宣府,京師戒嚴。庄烈召對平台,諭閣臣曰:「李建泰有疏勸朕南遷。『國君死社稷』,朕將何往?」大學士范景文等,請先奉太子撫軍江南。兵科給事中光時亨大聲曰:「奉太子往南,諸臣意欲何為?將欲為唐肅宗靈武故事乎?」景文等遂不敢言。庄烈復問戰守之策,眾臣默然。因嘆曰:「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亡國之臣爾!」遂拂袖起。

非亡國之君,盡亡國之臣,可是到了南明時期,恐怕國君也早已都是亡國之君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古文化 的精彩文章:

一大堆中國皇室珍藏文檔,下台皇帝看了看:沒什麼值錢的,燒了吧
霸主找到名臣:籌集糧草,不能壓榨百姓,名臣:供奉戴官帽的烏龜

TAG:歷史古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