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國史:一部新生的政治力量阻擋士族成為統治階級的歷史

三國史:一部新生的政治力量阻擋士族成為統治階級的歷史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一股新生的政治力量乘勢而起,並衝垮了士族階級壟斷的政治格局。這股新生的政治力量就是指那些依靠武力奪得天下的人。曹操、劉備、孫權都屬於這股新生的政治力量。

何謂「士族」?士族又稱為:門第、世族、世家、門閥等等。指的是那些世代為官的名門望族,這些士族的後代子弟從一出生,便有官職官位,長大後不管有沒有能力,都要擔任各種官職。

這種現象,一直到隋唐時期才被科舉制度所代替,但是在三國前與後,士族階級一直壟斷著各個朝代的統治政權。

言歸正傳,曹操雖然出身也算士族,但他的天下是自己打出來的,而且他建立的是法家寒族的政權。曹操也常常宣揚:「唯才是舉,不論出身」。

孫權早期不得不藉助江東士族的力量,但是等他坐穩了江山,與士族便是面和心不和,所以晚年就大開殺戒,以圖驅除東吳政權中那些位高權重的江東士族。

劉備與諸葛亮在佔據蜀地後,依法治國,使蜀地的本土士族徹底沉淪為蜀漢政權的底層。

在曹魏政權的統治集團中,存在著幾股不同的力量,以孔融為代表的力量旗幟鮮明地反對曹操的寒族統治,所以他被曹操毫不客氣地殺掉了。

以荀彧為代表的力量雖然在表面上不反對曹操的寒族統治,但骨子裡卻維護漢朝,並希望曹操能還政於漢獻帝,所以他晚年受到曹操的冷遇,憂鬱成病而亡(一說服毒自盡)。

以陳群為代表的力量,從表面上看,他不僅擁護曹操,還擁護曹操稱魏王,甚至稱帝也可,但只要保護士族的利益就行。

但令陳群失望的是,曹操一直沒有稱帝,而且還與陳群的意見相反,一直推行並維護自己的法家寒族統治。

當曹操剛剛病逝不久,陳群就向曹丕提交了一份名叫「九品中正制」的選官制度,該制度也是兩漢所實行的「察舉制」延續,專門用來保護士族階級壟斷政權的一種制度。

曹丕一看這個方案就明白了,但他為了能夠順利稱帝,便同意了這個「九品中正制」。這樣一來,曹丕就贏得了士族階級的支持,陳群等人也馬上支持曹丕稱帝。

「九品中正制」大大緩解了曹魏統治者與世家大族的緊張關係。曹丕雖然獲得了皇帝的稱號,但卻將曹操打下的法家寒族之政權又輕鬆地交回了士族階級的手裡,並在後來不久就歸於晉朝。

孫策雖然是江東富春人,但他卻是出自寒門,不屬於江東的世家大族。他帶著他老爸孫堅留下的淮河、泗水人馬殺回江東時,江東的世家大族卻認為孫策不是回家,而是入侵,所以也不配合孫策、孫權兄弟。

孫策在江東沒多久就遇刺身亡了,臨終前把基業留給了弟弟孫權。因此,當孫權上台時,他的政權也是由多股力量組成的,第一股就是孫策留下的班底,周瑜便屬於這股力量的代表。

第二股是從北方避亂而來到江東的士族,也稱為北士,顧命大臣張昭就是這股力量的代表。第三股力量便是江東本土的世家大族,江東有四大家族,分別是虞、魏、顧、陸。

孫權剛開始要想坐穩,就必須依靠第三股力量,也就是江東的世家大族,因此在他始終沒有讓張昭當丞相,而是讓顧雍為丞相,後期還以陸遜為都督,讓這些江東士族進入江東統治的權力核心中。

孫權雖然在江東士族的幫助下坐穩了江山,但孫權本身是屬於江東寒族,他在骨子裡對江東士族充滿了猜忌,擔心他們的勢力越來越大。所以,孫權總是尋找機會收拾江東士族,比如他屢次想殺掉虞家的代表人物虞翻。

而為江東立下赫赫戰功的陸遜,由於參與了江東的太子之爭,被孫權乘機進行了一連串的打擊,最終憂憤成疾,含恨而吐血身亡。

劉備和曹操、孫權相比,又具有某種天然優勢,他既是宗室又是寒門,所以士族和寒族都能接受並依附於他。但劉備稱帝僅兩年後就去世了,真正留下來治理蜀漢的是諸葛亮。

諸葛亮實施的是依法治國,他總共治理了11年蜀漢。諸葛亮去世後選定的接班人蔣琬、費禕、姜維又堅定不移地執行著諸葛亮的政策。

蜀地的士族階級非常不滿諸葛亮的政策,他們想的是門閥大族的人,無論多愚蠢,都可以做大官,而那些寒門庶族,無論多聰明,也不能染指政權。

蜀地的士族階級知道曹丕稱帝後施行的「九品中正制」,士族享有很多特權,他們特別羨慕曹魏政權。因此,當魏軍兵臨城下的時候,以譙周為首的士族就積極地勸說劉禪投降,蜀地就此併入魏國,士族便又可以享受那種優越的特權了。

263年魏國滅蜀漢,265年司馬炎建晉代魏,280年晉滅東吳,英雄輩出的三國歷史大劇就此落下了帷幕,天下又重新歸於一統。

縱觀三國歷史,便是一部新生的政治力量阻擋士族成為統治階級的歷史。當三國結束,世家大族又恢復成為了統治階層。

本文參考自:《微歷史·三國其實很有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家之韻 的精彩文章:

孫權與張昭:東吳一對老少活寶,行為幼稚,讓人搖頭直樂

TAG:史家之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