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日本是如何建造史上最大戰列艦大和號、武藏號卻不被發現的?

日本是如何建造史上最大戰列艦大和號、武藏號卻不被發現的?

1937年11月4日,隨著第一根龍骨的放下,一艘軍艦在日本吳海軍工廠開工建造。

超級戰列艦「大和」登場。

參與建設的人們並不知道,他們將要建造的是人類史上最大的戰列艦。而建造她們的過程將會演變成軍事史上最大的保密行動之一。

消失的棕櫚

1937年,日本九州島有名海岸附近的漁民遇到了一件怪事:往年根本不會缺貨的棕櫚纖維今年卻一點也買不到了。

棕櫚是當地常見的纖維來源。每年他們都會購置棕櫚纖維製成棕櫚網等漁具使用。棕櫚不像馬尼拉麻等材料那麼搶手,從來沒有斷過貨。起初他們以為只是自己家附近賣光了,但去工會一打聽才知道,原來在一夜之間幾乎整個九州的棕櫚纖維全被買走了。

當地政府得到工會消息後判斷有是人想投機倒把,故意囤積。但一路追查下去只得到是有人以高出市場價的價格,而且全部用現金買光了棕櫚纖維,還買了數台織網機。至於買家是誰,東西運去了哪兒,線索斷的乾乾淨淨。

有趣的是在另一邊。這些東西的買主,三菱造船材料科的採購員同樣一頭霧水。沒人告訴他們為啥要跑遍整個九州買這些和造船毫不相干的東西。

不久之後,這些不起眼的棕櫚纖維即將為人類史上最大戰列艦:大和號和武藏號的秘密建造提供掩護。

「要想騙過敵人就要先騙過自己」

作為在未來對抗美英海軍的絕對主力,「大和」級的建造必須要在絕密狀態下進行。從艦體建造,到艦體下水,再到靠岸舾裝,最後進行海試。這幾個環節哪一個出現泄密,就會導致前功盡棄。但畢竟是幾萬噸的巨艦,要避人耳目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日本人為此可謂是絞盡了腦汁,下了血本。

與在傳統船台上建造的「武藏」號不同,先開工的「大和」號是在船塢中建造的。船塢本身就可以遮擋住一半艦體,從側面難以看到艦體全貌。不過這還遠遠不夠,船廠方圍著船塢邊沿用鐵皮板造起圍牆,從龍門吊上垂下棕櫚網。在船塢上方設置船塢1/4長度的頂蓋,以防外界知道艦船的長度,整艘船被遮得嚴嚴實實。

原廣島市吳海軍工廠廠區(紅圈處)。該廠始於1889年,1945撤銷歸入石川島播磨重工(IHI),現在只建造民用船隻,並承擔一部分軍艦的修理。當年建造「大和」號的船塢長314米,寬45米,深11米,到現在還在使用(下圖)。

除了遮擋措施,參與建造的員工均被要求籤署保密書,每人領取一個特別通行證,證件上有唯一編號和本人照片。船廠由憲兵嚴密把守,沒有通行證或者證人不符的話,不論是誰也不得進入。城內遍布便衣警察和憲兵,如發現員工泄密則立即逮捕。

此外,船廠可以望見船塢的小山丘也有憲兵把守,禁止無關人等上山。面朝船廠開的窗戶一律封閉,在海岸邊運行的火車,面向船廠的車窗也被封死。而且還在容易望到軍港的公路和鐵路沿線兩側設置圍牆。所有途經下水作業區域的無關船隻繞道航行,港內作業船則在位於港外的海軍哨所仔細檢查,船廠方面給出通行信號後方可進入。在嚴密的保密措施下,完成了「大和」號的艦體的建造。

艦體建造完成後,要給船塢內注水使艦體浮起。而後由拖船拉出船塢,整個過程中「大和」號的艦體將去除偽裝遮蔽物,完全暴露在外。那怎麼解決保密問題呢?

海軍的解決方法是在下水當天,於吳市內進行海陸空聯合軍事演習,對市民實施管制,禁止任何人外出。正所謂「要想騙過敵人就要先騙過自己」。在船廠外,「參演」部隊並不知道此次「演習」的真正目的。而在船廠內,據下水現場負責人佐佐川清回憶:「船廠里包括我在內的所有人都不知道外頭在進行軍事演習。」

本來「大和」號作為未來日本的國家象徵,應該舉辦隆重的下水儀式,但為了保密也沒有對外公布,除了工人外只有100名高官參加儀式,天皇本人也沒來。海軍大臣宣讀艦名時也不得不壓低聲音,整個下水儀式顯得冷冷清清。

好在這麼一番折騰後,「大和」號艦體終於順利下水。不過這只是階段性成功,之後還需要長時間停靠在岸邊進行舾裝作業。期間主要採取了三種措施防止泄密。

首先,在一、二號炮塔的底座上安裝了一個整體金屬頂蓋,三號炮塔處也如法炮製。這樣從遠處看就像是兩個巨大的倉庫。其次,儘可能縮短其它艦船停靠在艦體附近的時間,防止通過對比推算艦體長度。最後,在艦首兩側安裝突出船舷的橫杆,上面掛有棕櫚網,防止推測艦寬。

舾裝中的「大和」號,攝於1941年9月20日。可見艦首伸出的橫杆,上面掛著棕櫚網。由於高度保密,兩艦建造過程的照片流傳甚少。

三個措施中對炮塔有關部分的保密措施佔到了兩個。因為艦寬與炮塔底座的直徑相關,在得知炮塔底座的大致尺寸後就可以推算出主炮塔的大小,進而推算出主炮口徑。視獨一無二的460毫米主炮為致勝法寶的日本海軍自然對此慎之又慎。

「大和」號海試,攝於1941年10月20日。

在嚴密措施保護下,「大和」號於1941年12月完工並正式入役。

「大和」級戰列艦是史上排水量最大,主炮口徑最大的戰列艦,在核航母出現前,也是最大的戰艦。她全長263米,寬38.9米,吃水10米,最高航速27節,滿載排水量72810噸。配備9門460毫米主炮,裝甲最厚處可達650毫米。

船廠里的巨型「魔物」

相比「大和」號,「武藏」號開建較晚,建造設備也比「大和」號要好。但保密工作的難度要大得多。

首先,三菱長崎造船廠只有傳統的造船台,這意味著艦體建造過程中將完全暴露在外。其次,造船台下水只能採用倒退滑行,艦尾先入水的方式,聲音大更容易暴露。除了技術問題外,長崎造船廠附近的地形環境也對保密不利:船台和對岸之間的水面寬度只有三百多米,對岸小山丘上分布著若干座外國人宅邸,還有美國和英國的大使館,這意味著艦體將直接暴露在外國人的視野當中。

長崎市衛星地圖,紅圈處即為三菱長崎造船廠廠區。現在還在為海上自衛隊建造「護衛艦」(上圖)。現在站在船廠對面的小山坡上,船廠(中左)將一覽無餘,當年的情況也基本相同。

面對大不相同的周邊狀況,「武藏」號的建造過程借鑒了吳海軍工廠的一部份保密措施,但在細節上有所不同。

為了遮住整個艦體。船台底部設置了鐵皮矮牆,從龍門吊上垂下棕櫚網與矮牆連接。相當於給船體蓋上了一個棕櫚做的罩子。整個偽裝網的總面積達75000平方米,總重約400噸。而且這400噸只是艦體建造時要用的部分,下水後的遮擋還需要更多。順便一說,之所以兩艦都用棕櫚做偽裝網,是因為這種材料足夠便宜方便大量採購而且防水耐腐蝕,性價比最高。

考慮到長崎當地的多風氣候,採用了多層編織的特製抗風棕櫚網,在重點部位還蓋上多層防止夜間施工漏光。即便如此,建造過程中也發生了偽裝網因大風撕裂脫落的情況,甚至還因為焊接火花落在乾燥的棕櫚上引發小規模火災的事故,好在修補及時沒有造成更嚴重的後果。總的來說,棕櫚網的遮蔽效果確實不錯。周圍居民不知道船廠里在搞什麼工程,只知道裡頭有一個被棕櫚裹得嚴嚴實實的大傢伙,以訛傳訛以為裡頭在供奉什麼巨型「魔物」。

除了矮牆和棕櫚網,船廠還在隔壁第三船台安排建造「橿原丸」號郵輪。對「武藏」號艦體也能起到一些遮擋作用。這艘郵輪後來被改造為「隼鷹」號航空母艦。

這樣一來,艦體暫時是遮住了,但對岸的外國人地產該怎麼辦呢?在吳市可以隨意封閉窗戶,畢竟都是日本人自己的地產。但對長崎的外國人地產而言,這種辦法顯然行不通。

既然封不住,那乾脆就買下來吧。以當地政府做中介,日本海軍相繼買下了除英美大使館以外的所有外國人宅邸,這些宅子也沒浪費,一部分分配給船廠的監造官們住,一部分交給特高課的特工做監視據點。至於大使館,日本人最初想造一個高14米的大廣告牌擋住視線,但颳起大風來廣告牌有損毀的危險,而且也比較顯眼,反倒有可能招致使館人員的懷疑。

最後決定在靠大使館的那側岸邊,以長崎市政府的名義搭建一個長100米,高十數米的大型倉庫,並且向周圍增派警察嚴密監視使館工作人員動向,這樣一來也顯得比較自然。自此,「武藏」號的遮蔽工作基本完成,轉入正式建造階段。

1940年7月,正當建造工作緊鑼密鼓進行時,出了一件大事:「武藏」號的建造圖紙丟了一張!

據船廠工程師回憶,為了保密。上萬張圖紙存放在船廠特製的鋼筋混凝土獨立密室里。這間密室只有一個對外鋼製大門,內部被分為兩部份,中間用鐵柵欄隔開(類似監獄)。一半是工作室用來安置繪圖桌,平時工程師和繪圖助手就在這裡工作。一半是圖紙室安置有保險柜,裡面存放著圖紙。工作時負責人進入圖紙室,把需要的圖紙從柵欄上的小窗遞出去。用完的圖紙再收回來,每天下午5點都要挨個核對,保證所有圖紙都在。

結果那天核對時發現少了一張,而且是保密等級最高的炮塔座圈圖紙。一番搜查後,最終在裝廢棄草稿紙的袋子里找到了丟失的圖紙,原來是繪圖助手錯把圖紙當成草稿紙給扔了。那名粗心的繪圖助手後來被特高課送去了中國東北,他的家人也從長崎靜悄悄地消失了……和他共事的工程師中有三人因嚴刑拷打落下了心理陰影,花了很久才重返工作崗位。

實際上,在「大和」、「武藏」的建造過程中,這種為了保密對無辜人開刀的事數不勝數。不光對外國人,對自己人那也是一個狠字了得啊。

1940年11月,「武藏」號艦體完工,面臨下水。海軍故技重施,借「防空演習」的名義讓居民待在家裡,關閉窗戶拉上窗帘。海軍還專門增派1200餘名陸戰隊維持秩序。和吳港有些許不同的是,長崎船廠的預定下水水域比較窄,重約36000噸的艦體滑入水中勢必會使水位在短時間上漲。沿岸民房可能會進水,居民要是跑出來的話剛好就會看到艦體,於是就把這些居民撤出到別處並派警察駐守。事實證明這個預判是正確的,艦體下水時水位大約上漲了半米,造成的涌浪高約1.2米。導致沿岸部分較低的民房進水。而這些在岸邊和海面上負責警戒的憲兵、警察、陸戰隊員們也接到命令,在下水的時間點必須背朝船台,彼此之間互相監督。

此外,當時港內停泊有一艘「春日丸」號郵輪,當艦體下水後她會立即靠過來,遮擋住一部分艦體防止推測艦長。這艘排水量17127噸的郵輪長約180米,後來改造為「大鷹」號航空母艦。

下水前在船台軌道上塗抹了動物油脂18噸,植物油7噸,石鹼2噸。這才讓「武藏」號順利地滑入水中,可見艦體之大。圖為「武藏」號寬闊的前甲板。

進水儀式同「大和」號一樣,在極保密的狀態下「冷冷清清」地進行。即使是與會者中級別最高的伏見宮博恭王在來船廠的路上也只能穿著便服,進入船廠後才可以換上軍服。

在岸邊停靠平穩的「武藏」號換上了新的棕櫚罩(舊的在下水前已拆除)開始舾裝作業。測試工作多數時候都安排在夜間進行。1942年8月5日,「武藏」號正式入役。

尾聲

「大和」和「武藏」入役時間都不算晚,不過畢竟是「大艦巨炮」和「艦隊決戰」落後思想下的產物。在海軍航空兵成為太平洋海戰作戰中的絕對主力後,即使有那桿史無前例的460巨炮也無力回天了。兩艦服役生涯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停泊在港口無所事事,再加上艦內遠超海軍一般水平的生活條件,「大和」號還被起了個「大和旅館」的諢名。

1944年10月,包括戰列艦「武藏」號在內的日本第二艦隊沖入萊特灣,意圖襲擊美軍在此處的登陸部隊。後遭到美軍航母艦載機「群毆」,挨了19枚魚雷和17發航空炸彈。在海面苦苦掙扎9小時後,「武藏」號沉沒。

「武藏」號戰列艦,前部被魚雷命中進水,即將沒入水中。

而後,1945年4月。美國海軍在沖繩(琉球群島)附近海域集結。眼看敵軍打到了家門口,日本海軍發動「天一號」特攻,派出以「大和」號為首的艦隊去「送死」。和「武藏」一樣,「大和」也被艦載機群圍攻,中彈無數。日方紀錄為命中10枚魚雷,炸彈7枚,美軍則認為魚雷命中35枚,炸彈38枚,可見當時戰況之慘烈混亂。隨後「大和」號發生大爆炸,迅速沉入海底。

1945年4月7日坊之岬海戰中,陷於癱瘓的「大和」號(上)和艦體爆炸產生的蘑菇雲(下)。

日本海軍或許做夢都沒有想到,當初不惜代價建造的兩艘巨艦。後來僅僅取得了擊沉護航航母一艘、驅逐艦一艘,艦載機若干架的可憐戰果。不過從保密工作的角度來看,還是可圈可點的。在「大和」進入現役被美軍偵察機拍到之前,美方只知道日本人在造「配備400毫米主炮,排水量36000噸至45000噸的主力艦」而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兵ing 的精彩文章:

普京為自家五代機撐腰,稱要採購76架蘇57,是打腫臉充胖子?
中國海軍同時退役四艘軍艦,戰力不減反增,兩大懸念引人關注

TAG:談兵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