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揭秘幼兒園中的排斥行為

揭秘幼兒園中的排斥行為

「老師,亦凡把我的積木推翻了!」

「老師,亦凡故意推我,還把我的畫弄髒了!」

「老師,亦凡搶棋。」浩浩又來報告新情況,他身邊還站著幾個孩子,似乎都對亦凡很氣憤,搶著報告他的「罪狀」。

「亦凡,你不在搗亂,就在搗亂的路上!怎麼回事啊?」張老師生氣地把亦凡叫到身邊。但亦凡兩腿斜站,手裡繞著不知從哪裡找來的線頭,眼睛看著其他地方,很無所謂的樣子。「聽到老師的話了嗎?不要去碰人家!」亦凡也不回應。張老師更生氣了:「我在和你說話呢!」他依舊繞著手裡的線頭。

亦凡被貼上了「調皮搗蛋」的標籤。小朋友見到他都會先護住自己的材料。

很顯然,亦凡在班裡的社會關係很糟!他沒有朋友,一個人獨來獨往,進哪個區都被排斥……甚至還沒有產生破壞行為就被同伴「驅逐」了。

一次,他試圖進表演角。「我們這裡有人了,你看區域牌都滿了!」雯雯快速抽走最後一個區域牌。

「給我!那是我的!」亦凡試圖去搶。

「這是靜靜的,我替她看著的!」雯雯拿著區域牌向靜靜跑去,塞到她手上。

幼兒已經開始掌握排斥的規則

在課程遊戲化過程中,幼兒自主交往的機會更多了,這為幼兒提供了一種理解和掌握複雜社會及幼兒園文化的方式,他們開始試圖獨立使用一些概念,如優點和缺點、善良和正義、團結和排斥、從屬和統治。幼兒開始通過自己觀察到的現象對同伴做出評價,並對不同人表現出不同的態度。

上述案例中,亦凡的表現和大家對他的評價,漸漸讓幼兒覺得排斥他並不會受到懲罰,於是他們對亦凡就表現出了更明顯的孤立態度。這並不是好現象,因為同伴之間由交往與互動而促成的學習環境與氛圍遭到了破壞。儘管亦凡本身有交往能力的缺陷,但不應該被集體以「正義」的名義排斥。而且,被拒絕的個體從同伴身上得到的社會支持很少,他們更孤獨,更敏感,這甚至會強化他們的不當行為,造成「破罐子破摔」。

案例中幼兒「抱團」排斥亦凡,驗證了紐康(Newcomb)和巴格韋爾(Bagwell)關於「派系」(小群體)之間的關係可能會影響兒童對族群的看法這一觀點,即表現在他們對非同派系夥伴不喜歡,從而出現明顯的抵觸情緒或抵抗行為,但卻願意向同派系的夥伴示好,並與之進行積極的情感交流(合作、分享等)。被排斥的群體文化加劇了亦凡的孤獨感,使得他越發缺乏同伴及資源支持,缺乏遊戲機會,也使他不得不用更消極的方式處理與同伴的關係。

顯然,這對亦凡是不公平的。

排斥行為可能會造成幼兒發展的兩極分化

英國伊麗莎白·伍德教授指出,兒童早期的排斥行為包括男孩排斥女孩或干擾她們遊戲等。隨著兒童年齡增長,戶外是出現欺凌、排斥和攻擊行為的常見場所,尤其是當這些兒童在同伴中的地位涉及挑戰權威時,欺凌和攻擊行為會越發明顯,兒童在遊戲中的地位、控制權之爭越發明顯,資源等分配也越來越分化。

事實上,隨著課程遊戲化的實施,幼兒自發自主遊戲過程中,因排斥或者接納行為形成小團體的現象在幼兒園是比較常見的。我們發現,不僅社交技能不當的幼兒容易被排斥,能力發育慢,或者有特殊教育需求(自閉、多動暴躁、霸道型)幼兒的社交圈也較小,甚至被排斥在幼兒自發的合作活動之外。這樣日益形成的趨勢就是,學習及社交能力越強的幼兒越受歡迎,佔領的資源也越多,發展得也越好。相反,那些學習及社交能力越弱的幼兒,對資源的擁有和學習、交往、探索的機會就越少,發展變得滯後,甚至形成被動、消極的性格特徵。幼兒的發展有趨於兩極分化的風險。

這種現象應該引起重視。成人應適當干預,促進同伴互助,提升同伴影響力,同時盤活資源,激勵不同層次和性格的幼兒合作。它不僅關係到培養幼兒善良、公正、接納等優秀品質,更是培養幼兒文化認同、實現教育公平的需要。

教師使用引導性話語需掌握好度

客觀分析這種看起來常見但並不正常的排斥現象,當然有被排斥幼兒自身性格和錯誤行為模式的原因。他們在交往中表現出自我中心,試圖控制交往但缺乏交往技能,進而引發了同伴躲避、排斥現象,但是教師的重要角色不可忽視。案例中張老師對亦凡說的第一句話就是「你不在搗亂,就在搗亂的路上」。類似這樣脫口而出的「標籤」式評價在幼兒園非常多,當然,多是針對那些「不停找麻煩」的孩子的。休斯(Hughes)等人提出,在教育活動中,教師對不同孩子行為的不同態度,會變成學校規範的參考,而且,孩子會以此為依據來評判彼此在教師心中的地位和被教師喜歡的程度。這樣,孩子在交往過程中就會漸漸形成「老師不喜歡的我也不喜歡」等強有力的概念。遊戲時也會實踐這些概念,從而形成集體態度。

因此,要解決幼兒園中的排斥現象,教師一方面需要確保每名幼兒擁有平等享用資源的權利和獲得交往機會的權利,另一方面要關注自身言語對幼兒的示範影響力。因為教師是有威信的,其對幼兒的不同態度和行為方式,不僅會影響同伴群體對幼兒的看法,也會影響幼兒對自我的評價。當幼兒的行為發生集體錯位時,教師應該對他們進行引導,同時深刻反思自己在前期實踐中的不當行為。

案例中,我以指導者的角色幫助班主任張老師提升意識,並對幼兒進行補償教育。

連續半天進行蹲點觀察,我終於發現了教育契機。亦凡一個人在美工區完成自己的回顧工作。他的筆打不開了,於是使勁拔來拔去,試圖引起張老師的注意,但張老師隨意地對我說:「他就這樣,每次都要找點兒事。」我沒有回應張老師,而是走過去問:「需要幫忙嗎?」他說:「筆打不開,你看。」我幫他打開筆,並說:「下次也許你可以試著輕點兒合起來,就不會這麼難拔了。」他點了點頭。我一直看著他用繪畫展示自己一整天所做的事。畫面上只有他自己,沒有別人。而且翻看他過往的回顧,也都只有他自己。

「你想有小朋友和你玩嗎?」我問。

「想!」他說。

「那你為什麼要推倒、打破他們的東西呢?顯然這會讓他們不開心,不想和你玩。」

「我就想要那個東西!」他說。

「你想要別人的東西,別人沒給,你才搶的,是嗎?」

「是!」

「也許你可以換個方法去向別人借,你想試試嗎?也許明天你會有朋友的。」

離園前集體談話時間(我已經和張老師協商了策略,她也意識到自己之前的教育方法有問題),我把亦凡的心愿當成了話題,引導大家討論:怎麼幫助亦凡?小夥伴怎樣才能友好相處?孩子們興趣很濃,說得也很開心。

「每次他都動手搶,所以我們才躲著他!」

「他只要遵守規則,不搗蛋,我願意和他玩!」

「也許我們下次可以商量一起定規則。但是,亦凡你要遵守哦,我會給你機會的。我媽媽說『要能原諒別人,多給別人一次機會』。」諾諾主動走到亦凡身邊,握握他的手。亦凡的臉唰一下紅了,他不好意思地別過頭去。

「亦凡,我也願意相信你。但是有什麼願望要好好說,可以做到嗎?遇到問題商量解決,有時候需要忍一忍,等一等。」張老師也主動走向亦凡,並擁抱了他一下。

「好的。」他的臉上露出少有的羞澀,滿眼驚喜。

談話結束時,已經有好幾個孩子願意第二天和亦凡玩了。我想這是一個好開端。

在接下來的兩周,我一有空就去看亦凡。在他和同伴的活動中,我總是有意無意肯定他的表現,也一併認同與他遊戲的孩子的表現,積極評價他們合作的作品,這讓他們非常開心。張老師在我的引導下,也經常在集體討論環節給亦凡一些表現的機會。他的學習狀態也有了很大改善。

(作者單位:江蘇省丹陽市新區普善幼兒園)

《中國教育報》2019年05月19日第4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深化教研實現幼兒教師知行合一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