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立夏第一吃:馬齒莧

立夏第一吃:馬齒莧

馬齒莧 圖源視覺中國

春回大地、萬物吐綠。小麥經歷了風霜雪雨,奮起積蓄了一冬的能量開始返青,再假以時日,天氣會越來越熱,隨著氣溫的升高,麥苗生長速度加快,到了抽穗期,彼時的田間地頭、阡陌埂畦便會透出馬齒莧那星星點點的嫩綠。沒幾天,那點點嫩綠轉眼就會變成深綠、不經意間成了時令野疏,堂而皇之登上餐桌,讓厭倦了大魚大肉的人們趨於清淡,心生歡喜。從而滋生出「布衣暖,菜根香」的淡定與滿足。

在豫東鄉間,人們叫馬齒莧為馬齒菜。馬齒莧是學名。因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其葉比並如馬齒,而性滑利似莧"而得名。其他地方有叫瓜子菜、馬勝菜、酸葉菜、地馬菜的。耐乾旱,生命力極強。我曾試驗過,拔兩棵置於桌下,幾天過去不見枯萎,只作軟綿無力之態。復置花盆中澆一點水,很快又變得生氣勃勃。莖呈紫色,葉柄極短、葉片肥厚,上面深綠,下面暗紅,結的果也是尖尖的。宋人蘇頌說它「葉青、梗赤、花黃、根白、籽黑,五種顏色恰好與五行之金、木、水、火、土對應,故又名「五行草「。馬齒莧食用早有記載,《本草綱目》謂馬齒莧「人多采苗煮曬為蔬」。南朝學者陶弘景把馬齒莧收入《本草經集注》,列舉食用方法多種多樣,煲湯、煮粥、小炒等不一而足。

馬齒莧沙拉 圖源視覺中國

如果說開春第一吃是薺菜,那麼入夏第一吃當屬馬齒莧。暖暖金風拂過,便是馬齒莧的好時光。一簇簇地從野草雜花中脫穎而出,舒展開來。莖粗葉肥,貯藏著夏天最飽滿豐盈的滋味,只待入廚上鍋,在舌尖上綻放。田野里,那些挖馬齒莧的女人們,一邊道著家長里短,一邊用鏟子把一棵棵馬齒莧挖出來,抖凈泥土放進竹籃里。轉臉回家,就是一道美食。

馬齒莧的吃法很多,可以直接炒著吃; 可以做羹湯、做涼拌、做餃子餡、做菜饃吃。亦可以晒乾後,和扣肉蒸著吃。初吃有人會不習慣,會覺得那味道有些黏黏滑滑、且有淡淡酸味。複雜些可以做馬齒莧炒蛋。摘嫩葉去桿,加鹽和兩個雞蛋、把蛋液和菜攪拌均勻。鐵鍋里把油燒熱,翻炒幾下煎黃即可。還可以用馬齒莧與肉絲做湯,先以蔥姜和肉絲爆炒,加水放入馬齒莧、起鍋時再打上個雞蛋,看一眼、賞心悅目,聞一下、清香撲鼻;簡單些就趁鮮涼拌,洗凈用開水焯一下,撈出放入涼水漫泡少許、然後瀝凈水份入盤,放入蒜泥、香油、味精,拌勻就是一道人來客去、嘗鮮下酒的好菜呢。

涼拌馬齒莧

馬齒莧在眾多野菜里味道也許不算太好,但是它的保健食療價值卻相當的高。馬齒莧不僅是菜,更有藥效。唐代《食療本草》稱:「細切煮粥,止痢,治腹痛。」《兵部手集》曾記載,唐武元衡相國曾「自苦脛瘡癢不堪,百醫無效」,後有屬下告之「多年惡瘡,百方不瘥,或痛不已者,搗爛馬齒莧敷上,不過兩三遍」,果然得以痊癒。此方在早年鄉間,多有應驗。記得小時候只要拉肚子,娘就會用馬齒莧煎湯給我們喝。一邊煎一邊給我們說『』是葯三分毒,喝馬齒菜湯能治的病,就不用吃藥"。俗話說:「吃得馬齒莧,到老無病患」,馬齒莧全身皆可入葯。除了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散瘀消腫,還含有蛋白質、脂肪、多種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據說還可以降三高,防止心腦血管硬化。

馬齒莧自古就是人們盤中之物,災年代糧充饑、豐年可作美食。王磐《野菜譜》中載,夏日采以沸水煮過,晒乾作菜以補冬日所缺。荊楚一帶有元旦吃馬齒莧的風俗,並有民諺道是「馬齒莧,馬齒莧,風俗相傳食元旦。何事年來采更頻,終期賴爾供飡飯」。

誰說八戒無口福?

最有意思的是在《西遊記》里,關於馬齒莧有個細節特別叫人難忘。說是唐僧被艾葉花皮豹子精捉進隱霧山,綁在後花園樹上和「難友」樵夫相對而泣、後被悟空救出。樵夫知恩圖報,儘管自稱「山間實是寒薄,沒什麼香蕈、蘑菇、川椒、大料,只是幾品野菜奉獻老爺」,但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卻是"嫩焯黃花菜,酸韲白鼓丁。浮薔馬齒莧,江薺雁腸英。燕子不來香且嫩,芽兒拳小脆還青…『』等不下幾十種野菜,不用說吃、僅是念上一通就直入腸胃,令吃貨垂涎三尺。至於「浮薔馬齒莧」,唐僧吃素,當應喜歡,猴子最饞蟠桃,未必能喜歡,沙僧吃肉,想必不喜歡。剩下八戒亦吃素,吳承恩說他「食腸卻又甚大:一頓要吃三五斗米飯;早間點心,也得百十個燒餅才夠",吃浮薔馬齒莧無異是暴殄天物。無怪乎網上有人以「誰說八戒無口福?素食原來很誘人"為題,拿八戒開涮。給吃素減肥者潑冷水:「豬八戒吃素,走了十萬八千里還是一身肥肉不掉膘兒」,可見多運動少吃肉的減肥法則並不適用於每一個人。但因為吳承恩是淮安人,卻由此知道在江蘇早已有吃馬齒莧的習慣。而在省會南京,馬齒莧早就在傳統名菜「春八鮮"中當之無愧擁有了一席之地。

馬齒莧烙饃餅

在我的記憶里,馬齒莧有兩種做法最好吃。一是涼伴,二是做菜蟒,有些地方又叫菜龍,那是娘的拿手好戲。涼拌很簡單,馬齒莧洗凈,整株入沸水焯兩三分鐘、撈出過涼水切段,放適量鹽、香油、花椒油或蒜泥拌勻即可,在酷熱的夏季最是清爽宜人。至於菜蟒,要稍微複雜些。馬齒莧配韭菜及燙軟的粉條切碎,加入油鹽拌勻備用。接著將揉好的麵糰擀的圓圓薄薄、餡料平鋪捲成長長的捲兒,象一條粗壯的蠎蛇或地龍。然後切段上籠用大火蒸,等到鍋蓋冒出熱氣,俗稱「圓氣「就可以出鍋了。馬齒莧和韭菜的天然鮮味,和著糯軟微筋的粉條,蘸著辣椒汁,就著蒜瓣子,熱騰騰、香噴噴,要多好吃有多好吃。

中國飲食文化是一道獨特的靚麗風景線,傳統文化的的審美情趣,往往在食物的烹飪和品味中體現出來。不論是珍肴異饌還是山野果蔬,簡簡單單也好,繁瑣複雜也罷,其實也就是一種滋味,一種浸淫於唇齒,留存於記憶的一種滋味。這種滋味,不因貧富而改變、不因歲月而遺失。

除標註外,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微信排版:王小懶

簡單三步,點亮星標

就能第一時間看到推送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聯生活節氣 的精彩文章:

立夏讀詩
賞清風疏樹

TAG:三聯生活節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