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幼兒園不宜搞防拐騙測試

幼兒園不宜搞防拐騙測試

現在,偶爾有公益組織聯合幼兒園對幼兒進行防拐騙測試,譬如動員家長志願者進幼兒園,扮成「陌生人」,與被測試幼兒親切交談,「編造」一通要接走該幼兒的理由,另輔之以糖果、玩具等「誘惑」,試圖將幼兒帶到園門口。隨後,公布結果,說有幾成幼兒被帶到園門口成功「拐騙」,以此「揭示」幼兒防拐騙意識強弱,進而引起人們對防範拐騙兒童工作的重視。

公益組織進行幼兒防拐騙測試,出發點是好的,但我們還是應對這類測試進行全面考量。

這類測試帶有人格測試性質,因而需從倫理角度作一番考究。在測試中,幼兒會被區分成「易被拐騙的」「不易被拐騙的」兩類,還會被貼上「易被誘惑」或「不易被誘惑」的標籤,雖然這種「防騙能力」的區分和貼標籤情形不太引人注目,但對幼兒稚嫩的心靈還是會產生負面影響的。這類測試情境是模擬的,情節是編排的,角色是扮演的,其實也是一種騙局,用這一似乎被允許的騙局來測試幼兒防範拐騙的意識和能力,使得幼兒尚未遇到真拐騙,倒在測試中先遭遇了騙局。可見,其在倫理上是經不起推敲的。

這類測試還要從是否具有科學性的角度作一番考究。幼兒在幼兒園這一環境中生活,憑長期的體驗,已形成了「幼兒園很安全」的認知,相應地,對能走進幼兒園的人,即使是扮演「拐騙犯」的人,產生信任感,也是符合情理的。大多數幼兒還能憑直覺感受到來園「拐」小孩的志願者眉眼間的善意,使得測試過程中的「拐騙」,不可能演得逼真,進而不能測出幼兒防拐騙的警覺性究竟有多高,相應地,測試結果不具有多大說服力。這是測試缺乏科學性的一種表現。

而且,這類測試往往會誇大社會上兒童遭拐騙的嚴重程度,並誘導幼兒對陌生人產生過度的不信任,進而可能造成幼兒過早地失掉天真爛漫,產生疏遠社會甚至不信任社會的傾向,這對幼兒園開展教育活動無疑是設置了額外的障礙,不利於培養幼兒親社會和樂群合群的心向。幼兒園教育過程中,老師是倡導分享的,幼兒接受糖果、玩具在一般的教育情境中是大方的表現,是受讚許的,而在這類測試中是要讓幼兒抵製糖果、玩具的,這樣會使幼兒變得無所適從。幼兒園要組織幼兒開展多種多樣的遊戲,其中角色遊戲佔比是挺高的,但幼兒因年幼,也往往會將這類測試當成角色遊戲,由此產生的副作用是,參加過這類測試的幼兒在隨後一段時間內往往不會盡情參加角色遊戲。另外,如果幼兒從測試活動志願者那裡得悉「自己父母工作忙」後,願意由自稱是「父母的熟人」接走,這是表現了體諒父母的可貴品質,而這類測試卻要讓幼兒在體諒父母與不輕信陌生人之間做選擇,實屬考慮不周。這是測試缺乏科學性的又一種表現。

總之,幼兒園內不宜組織幼兒防拐騙測試。防範幼兒被拐騙的責任應由成人來承擔,具體應通過加強社會綜合治理、提高家長和幼兒園照料管護幼兒的精細度、大力倡導守望相助的社會風氣等途徑來做好這項工作。當然,對幼兒進行安全教育仍很必要,但教育時要照顧幼兒的心理年齡特點,注意方式方法,切不可莽撞從事、顧此失彼、節外生枝。

(作者單位:浙江省慈溪市教育局)

《中國教育報》2019年05月19日第2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