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餐後還覺得餓,當心是這種病!10個妙招幫你遠離它!

餐後還覺得餓,當心是這種病!10個妙招幫你遠離它!

俄羅斯《消息報》援引 「Medikforum」網站報道稱,英國醫生馬修 卡普霍恩(音)在Express期刊上發表文章稱,餐後經常感到飢餓或為糖尿病的徵兆。

卡普霍恩表示,及時關注餐後進食慾望非常重要,一頓豐盛的晚餐在正常情況下能夠維持6小時的飽腹感,如果正常進食後仍然感到飢餓,那麼就有必要前往醫院進行就診。

他還稱,睡前出現強烈的飢餓感是代謝紊亂或血糖水平升高的標誌。有糖尿病傾向的人在沒有食用過多含鹽量高的食物的前提下,除了會感到飢餓外,還會伴隨持續性口渴的癥狀。「 如果人體不能正常吸收糖分,也會感到飢餓,在這種情況下仍需及時就醫,確診是否為糖尿病」 ,卡普霍恩還補充說。

早些時候,醫生們還提示糖尿病患者,過多的白天睡眠會導致血糖升高。

糖尿病可能帶來8種意想不到的併發症

如果血糖控制不佳,糖尿病還可能帶來8種意想不到的併發症。

1. 抑鬱症

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所認為,糖尿病治療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百米衝刺,這一過程通常會帶來孤獨和絕望的感覺,即抑鬱症的跡象。《社區心理健康》雜誌發表的一篇評論指出,與健康同齡人相比,糖友的精神疾病負擔更大。

2. 聽力受損

根據美國《糖尿病護理》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2型糖友的聽力損失風險會增加2倍以上。聽力受損的跡象包括難以聽清旁人說話,看電視需要調高音量,感覺周圍的人總是在竊竊私語,在擁擠或嘈雜的房間里無法對話等。及時治療有助於防止聽力下降。

3. 牙齦疾病

糖友的牙周炎風險會增加3倍。美國糖尿病協會建議糖友留意牙齦疾病的癥狀,例如出血、牙齦腫脹及牙齒鬆動等。為了預防牙齦疾病,應定期刷牙和使用牙線,每6個月看一次牙醫。

4. 皮膚感染

糖友更容易出現皮膚感染,包括麥粒腫、瘡、毛囊炎和指甲感染,以及深層皮膚感染等。根據美國皮膚科學會的報告,皮膚感染的癥狀包括皮膚髮硬、增厚、顏色加深,並出現黃色、紅色或棕色斑塊。真菌感染則可能出現在皮膚和黏膜等處,如陰道念球菌感染、股癬和腳癬等。糖友除了控制血糖,還要保持皮膚清潔和乾燥,並注意保濕。

5. 骨質疏鬆

研究表明,糖友髖部骨折的風險比常人高20%。高血糖會損害骨骼基質,增加骨質疏鬆風險,一些糖尿病藥物也可能會促進骨質流失。預防措施是控制血糖,進行骨密度篩查,並防止跌倒。

6. 胃輕癱

高血糖可影響控制多種功能的神經,如心率、血壓、排汗、消化和膀胱功能。如果胃自主神經有了病變,就會患胃輕癱,癥狀是消化過慢等。患者要改變飲食習慣,例如少食多餐。

7. 勃起功能障礙

這是自主神經損傷的另一種結果。《糖尿病研究與臨床實踐》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隨著糖化血紅蛋白的升高,2型糖尿病男性的勃起功能障礙發生率也有所上升。

8. 阿爾茨海默症(俗稱老年痴呆)

美國南卡羅來納醫科大學內分泌學系副教授卡內琳·路易斯博士表示:「很多證據顯示,長期的高血糖會影響記憶和注意力。根據《阿爾茨海默病》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大腦成像測試表明,糖尿病與大腦變化相關。控制血糖會有助於降低記憶和認知變化的風險。」

十個妙招幫你遠離糖尿病

1. 多吃含麩質食物

麩質即谷蛋白,常見於穀類作物中。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者對20萬名參與者進行了追蹤調查,在隨訪期內總共有1.6萬人患上了2型糖尿病。分析結果顯示,與吃含麩質食物最少的人相比,食用量最高的人患上2型糖尿病的可能性降低了80%。

2. 限制攝入碳水化合物

美國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翰分校的營養學研究者發表在《美國醫學協會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成果顯示,在日常飲食中減少對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可以預防甚至逆轉糖尿病。通過調整飲食,就有可能消除大多數病人的癥狀。

3. 多吃素

美國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者發現,食用高品質的素食(如全穀物、水果、蔬菜、堅果以及豆製品)可大幅降低2型糖尿病的患病風險。這項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醫學分冊》上的研究成果表明,適當地多吃果蔬等素食,也可起到預防2型糖尿病的作用。

4. 在家吃飯

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者通過對10萬名參與者長達36年的追蹤調查後發現,在家吃飯有助於降低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相比每周在家吃午飯或晚飯次數少於6次的人,每天都在家吃這兩餐(每周11~14次)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要低13%。

5. 烹飪選擇蒸煮燉

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研究者發表在《歐洲糖尿病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成果顯示,存在胰島素抵抗的肥胖人群,避免攝入「晚期糖基化終末產物(AGE)」能夠改善胰島素敏感性。AGE是烹飪過程中的一種常見副產物,常見於干燒及熱加工食品中,它在體內水平過高會引起胰島素抵抗增加等糖尿病前期癥狀。

6. 喝咖啡

丹麥奧胡斯大學的研究者發現,咖啡中含有兩種活性物質,分別是咖啡醇和咖啡酸。當血糖上升時,這兩種物質會導致胰島素分泌量增加,並增加肌肉細胞里葡萄糖的攝入量,其原理類似於目前治療糖尿病的處方葯。這意味著,喝咖啡可能對血糖有好處,但注意不要額外添加糖和奶。

7.儘早減肥

英國倫敦大學聖喬治學院的研究者發現,如果肥胖的年輕人在步入中年之前就把體重減下來,能很大程度上規避健康風險。研究者選用了男性服兵役的記錄,它收集了男性在21歲時的體質指數(BMI)值,並在30年後進行後續調查。分析結果顯示,21歲時BMI很高的男性,50歲時BMI值如能降低,就與年輕時體重正常者得糖尿病的幾率相似。

8. 高強度間歇式鍛煉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人體運動與營養科學學院的研究者要求參試者進行了為期24周的高強度間歇式鍛煉,發現這種鍛煉方式能夠改善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提高身體素質並降低鍛煉者患上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9. 平衡腸道菌群

根據《自然》期刊上的一項研究,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學者選取了277名非糖尿病人和75名2型糖尿病人,檢測了他們血液中1200多種代謝物的濃度,並且對人體腸道中上百種細菌進行了DNA分析。分析結果顯示,特定的腸道細菌不平衡會導致胰島素耐受性增加,從而升高人們患上2型糖尿病等的風險。

10. 保持較低的心率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州立大學的研究者對近10萬名中國成年人進行了心率監測,排除糖尿病人後,對其餘人開展了跟蹤調查。研究發現,心率過快的參與者患上糖尿病、糖尿病前期及從糖尿病前期向糖尿病轉變的風險都會增加。

來源:人民健康網

投稿郵箱:DDP@high-med.com

關注消化界,每天更精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消化界 的精彩文章:

消化道出血內鏡下治療

TAG:消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