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江東第一城竟不是南京也非蘇錫常,而是這座山水詩城

江東第一城竟不是南京也非蘇錫常,而是這座山水詩城

來源:文史宴(wenshiyan80s)

作者:桃熟流丹

大家應該記得李白的《望天門山》詩:「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但若問此詩中的天門山在哪,可能許多人就不一定知道了。

天門山就是現在蕪湖市的東梁山和馬鞍山和縣的西梁山隔江相對兩座山的合稱。長江於天門山起折為北上,江南變為江東。而天門山向北十幾公里便是今天要介紹的名城主角——安徽省馬鞍山市。馬鞍山由此得名為「江東第一城」。

天門山,即南朝之京都重地東西梁山

馬鞍山市名來源於歷史,相傳楚霸王項羽烏江自刎後,烏騅馬自戕,馬鞍落地化山而得名。但這只是傳說而已。具體最早確切記載是在明代《太平府志·輿地誌》上:「馬鞍山在府城西北慈湖港口。舊有神祠,赤烏二年所建。」

馬鞍山是很年輕的城市,1956年才建市。建市的時間雖然不長,但馬鞍山地區卻有著悠久的歷史,積澱了璀璨的文化,歷代名人薈萃。因此「江東第一城」的馬鞍山還是一座文化名城!因為年輕的緣故,我這篇文章中的馬鞍山的歷史基本上就是境內當塗縣與和縣以及含山縣的歷史。

先秦兩漢:人類學與朱然墓

在馬鞍山境內,現在的和縣縣城西北45公里的陶店鄉汪家山北坡,有舊石器時期的和縣古猿人遺址。其位於北京猿人和爪哇猿人之間中間地帶。1974年發現,經兩次發掘,獲舊石器時代猿人頭蓋骨等化石。

和縣人頭骨在總的形態特徵上和北京人較為相似,但又有一些較為進步的特徵,目前認為它與晚期的北京人年代相當。

和縣猿人的發現,為研究人類的起源和南北方古人類的共性與差異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文明時代的前夜,最值得一提的則是馬鞍山市含山縣裕溪河中段北岸凌家灘村的凌家灘遺址,此地靠近巢湖,或許與傳說中的「有巢氏」相關。

凌家灘遺址的年代在距今約5500~5300年之間。是長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發現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從凌家灘已經發掘的隨葬品,以及遺址區內人工建造的祭壇、大型氏族墓地以及祭祀坑、紅燒土和積石圈等重要遺迹和出土精美玉禮器、石器、陶器等文物來看,已經達到相當水平,其中與甲骨文有淵源的符號,有可能將中國文明史前推。

此外,馬鞍山市雨山區煙墩山村的煙墩山遺址,是一處五千多年前新石器時代晚期至西周時期的比較典型的人類居住遺址,現已建成煙墩山公園。

馬鞍山地區西周時屬吳國,春秋戰國時期先後改屬越國和楚國。隨著2200多年前的戰國楚霸王項羽的覆滅,劉邦建立漢朝開始,直到東漢末年,馬鞍山平靜了近400年。東漢後,天下三分,馬鞍山作為東吳國都建業的一部分重新被人們記起。

從考古發掘來看,馬鞍山地區曾先後出土大量三國、兩晉時期的古墓葬,其中1700多年前的三國東吳名將、東吳左大司馬、右軍師、當陽侯朱然墓尤其引人注目。現在馬鞍山市區有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館免費開放,恢弘大氣,來馬鞍山的遊客可前去遊覽,一定會不虛此行。

震驚考古界的朱然墓

三國時期吳大帝孫權第六子,孫亮的哥哥孫休,在孫亮被廢后,當了吳國的第三位皇帝。孫休死後葬於馬鞍山。

公元222年,三國孫權築城姑孰。這是馬鞍山市姑孰城城築史的開始。347年,東晉鎮西將軍謝尚在牛渚築城,也就是今採石一帶。雖然,這「城」與現代的「市」內涵有別,但是,其軍事地位、政治地位顯赫,且有較大的地域規模。

牛渚城達10多平方公里,別處無可比擬。因此,我們可以把這姑孰、牛渚兩城視作馬鞍山城市的源頭。

六朝:雄鎮姑孰與牛渚、歷陽

姑孰是當塗的古稱,名字起始於春秋時期。錢大昕《廿一史考異》斷定太伯奔吳,初居的衡山就是當塗的橫山。吳國至其十九世孫吳王壽夢(即吳王闔閭)遷都句吳城(今蘇州)。歷史上稱這次遷都為「孰姑徙句吳」。「孰姑」是壽夢的字,疑為「姑孰」的倒誤。

因吳國最初在當塗橫山一帶立國500多年,遷都以後,便封此地為「姑孰」,最主要的一條河流也被稱為姑孰溪(簡稱姑溪河)。縱觀華夏文學長河,姑孰一名長期被文人使用,至清代的典籍中仍屢見。

東晉永和元年,就是王羲之寫《蘭亭序》時的那個晉穆帝司馬聃永和年代,原治於項(今河南項城之東北)的豫州因「八王之亂「而淪沒。於公元373年,東晉僑置南豫州,姑孰就是南下後僑置的南豫州的治所,因此現在江南有許多地名和黃河流域中原地區地名相同。

比如南京市內有和北方相同名字的五台山和清涼山,和南京隔江的滁州有和山東相同名字的琅琊山,這都是因為北人南遷後懷念故土,把南遷後的江南所居之地稱為原來的地名的原因。

還是同樣的原因,還是東晉時期的咸和四年(329 年),淮河之濱的當塗縣(今安徽懷遠縣境內)流民南徙,遂於今蕪湖南陵縣一帶僑置當塗縣,江南始有當塗縣名,但非現在建在姑孰一帶的當塗縣。

隋開皇九年(589 年),僑置於南陵一帶的當塗縣徙治姑孰城,就是現在的當塗城關鎮,當塗縣從此以後就建制在姑孰一帶,至今未變。

現在縣仍叫當塗縣,縣府所在的鎮最近總算從「城關鎮」改回了姑孰鎮的古稱。很多古地名真的很美,被沒文化的人亂改而大煞風景,好在有些地方現在改回去了。

現在的姑孰雖小,但東晉時名頭極響,是一座文武兼備的名城雄鎮。

當時姑孰城是六朝京師建康長江上游的軍事重鎮,王敦、桓溫、劉裕等名將都曾在此駐軍。在縣城東數里的白紵山,桓大司馬鎮姑孰時,常在此宴集,觀「白紵舞」。

「白紵松風」為姑孰八景之一。清康熙《太平府志》云:白紵山有桓公井、飲馬泉、掛袍石諸跡,孝武帝狩獵處。今桓公井、掛袍石等遺迹,一併不可尋。桓溫在姑熟居住十年後去世,也葬於大青山。桓溫墓,宋時尚存,後漫滅無聞。

目前桓大司馬桓溫墓已經被發現於青山北麓,踞李白墓很近,尚未對外開放。姑孰古城牆已毀於上世紀眾所周知的原因,然護城河尚在,存東、北、西三面,U字形,寬百餘米,可見當日城牆之牢固。此護城河是否為桓公初開,尚未考證,但姑孰城因桓溫而盛,卻是不爭的事實。

桓大司馬與馬鞍山關係匪淺

寫詩的人喜歡用一個叫孟嘉落帽的典故。其典就出在與青山隔河相望的龍山。現在龍山已經沒有了山型,為田野村莊所取代,只徒留龍山之名了。孟嘉是大將軍桓溫的參軍,孟嘉落帽形容才子名士的風雅洒脫、才思敏捷。

現在大家還能看到的黃山塔,位於當塗縣府所在地姑孰鎮,是從當塗進入馬鞍山市區的標誌物。此塔由南朝宋武帝劉裕建造。原塔前有凌歊台,這個台,許多書籍中和網上資料都誤打成凌敲台了。

李白的《姑孰十詠》詩之一,就有這首《凌歊台》:

曠望登古台,台高極人目。

疊嶂列遠空,雜花間平陸。

閑雲入窗牖,野翠生松竹。

欲覽碑上文,苔侵豈堪讀?

凌歊台後有懷古亭,是南朝宋武帝避暑離宮,李白有「長嘯倚天梯」詩句贊其雄姿。但凌歊台和懷古亭都已不存。

劉寄奴也與馬鞍山頗有淵源

武備之外,姑孰的文化也毫不落後。自東晉之始,衣冠南渡,姑孰成了東晉士大夫的再發家創業和長眠之地。大批的北方士大夫家族和風流名士湧進姑孰,繼續西晉時那種談玄說易的生活,留連於姑孰山水之間,過著風流瀟洒、寧靜高遠的生活,使得姑孰激蕩著一種歷經百年而不衰的風流蘊籍的文化氣氛。

這些在《晉書》、《南史》和《世說新語》等著作中多有記載。只是史籍中除了姑孰、牛渚之外,常記有南州之名,「南州」,即南豫州的簡稱。方誌記載當塗城南姑溪河有渡口名「南州津」。

到了南朝,姑孰依然是文採風流之地。宣城太守謝脁故宅的謝公宅在當塗青山半山南麓。謝脁詩、書、文俱佳,尤擅五言山水詩,有山水詩祖之稱,李白對其推崇備至,曾明確表示死後要與謝脁結為「異代芳鄰」,留下了文壇千古佳話。李白和當塗淵源更深,後文再細表。

南朝梁武帝蕭衍長子蕭統謚號昭明,世謂昭明太子。昭明閣,是昭明太子小時讀書處,位於慈姥山,原有閣、廳、樓和碑刻,現留殘碑一塊,上刻有昭明讀書的形象。

梁武帝的文學侍從「員外散騎侍郎」、當塗人周興嗣也很值得一提,他就是《千字文》的作者。《千字文》是問世最早、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幼兒啟蒙教材,集識字、書法和教化為一體,可說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全文共250句,每四字一句,四句一組,正好1000個字,每句話都表達了一定的意義,前後貫通,無一重字,而且對仗工整,條理貫穿,文采斐然,堪稱馬鞍山對中國文化的巨大貢獻。

姑孰城說完了,我們來說說牛渚城。晉穆帝永和年間,佔據中原的後趙大亂,豫州人南遷僑置在牛渚,就是現在的馬鞍山采石磯一帶。

南朝梁天監元年(502 年),分丹陽縣置南丹陽郡,郡治就在當時叫牛渚的採石。

牛渚的謝公祠,紀念建城者謝尚

位於牛渚磯(即采石磯)旁翠螺山南麓的廣濟寺,又名資福院,始建於三國吳國,南朝時寺廟就更多,所謂「江南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就是其盛況的註腳,可惜多毀於戰火與人為的災難。

作為六朝首都建業的京畿地區,馬鞍山境內有古寺30多所,至今甄山禪寺仍在。清光緒年間,廣濟寺重新建造山門、大雄寶殿和觀音閣,為江南名剎之一,素有安徽佛教「祖庭」之譽。

馬鞍山另一個歷史悠久的轄縣和縣,是長江西岸的軍事重鎮,與姑孰、牛渚隔江相望。和縣古名歷陽,因「縣南有歷水」而得名,從歷陽出發,可以走長江上最易渡江的采石磯段渡江。梁太清二年(548),侯景破歷陽,江北之地盡屬東魏。北齊天保六年(555),北齊和南朝梁停戰通和,遂改歷陽為和州。

唐宋:唐宋文運與江南國運

當塗之名始於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直到北宋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置太平州於當塗,此後於元、明、清三朝,先後置太平路、太平府於當塗,直至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廢太平府。因此,姑孰,南州、太平均為當塗別稱,其中太平歷時最長,前後達936年。

從六朝開始,作為京畿重地和江邊優美的風景,馬鞍山吸引了大量北方的貴族,許多貴族更是把這裡當作終老之地,從六朝謝眺開始到唐朝李白等諸多詩人和歷史名人便在這裡駐足,馬鞍山處處可尋歷史的遺迹。

唐朝是馬鞍山輝煌錦繡的頂峰,因為迎來了偉大詩人李白。唐天寶年間,李白游至今蕪湖江面,見兩側天門山,夾江對峙,形若門戶,作詩《望天門山》,於此二山頂眺望萬里長江,心境也會豁然開朗。

李白自視甚高,但他「一生低首謝宣城」,於是沿著謝眺的足跡來到馬鞍山後,他同樣熱愛這裡的山水,留下135首詩歌,然後長眠於斯。

李白曾十多次駐足馬鞍山,病逝於當塗後,初葬龍山(即孟嘉落帽的龍山),後人為遂其「與謝脁為鄰」之願,將其遷葬青山西麓,為他實現了與謝公為伴的諾言,於是馬鞍山再添一風景名勝——太白墓園。

采石磯公園內的謫仙樓是太白樓的別稱,與岳陽樓、黃鶴樓、滕王閣合稱「長江三樓一閣」,有「風月江天貯一樓」之美譽,加上李白祠、清風亭,同風閣等建築,構成了采石磯太白樓古建築群。需要說明的是,采石磯公園裡的李白墓為衣冠冢,真正墓地在當塗青山。

李白衣冠冢,位於采石磯

如今在馬鞍山,太白樓、太白祠、太白街、太白路隨處可見,李太白和他的詩融入了馬鞍山的血脈之中。

唐朝另一位大詩人劉禹錫因在任監察御史期間,曾經參加了王叔文的「永貞革新」,失敗後被貶至馬鞍山地區的和州當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縣故意刁難,半年時間強迫劉禹錫搬了三次家,房子一次比一次小,最後只給一間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劉禹錫憤然提筆寫下千古名文《陋室銘》。

和縣陋室公園

唐朝的和州烏江鎮還出了著名詩人張籍。張籍世稱「張水部」、「張司業」,樂府詩與王建齊名,並稱「張王樂府」,也是韓愈的大弟子。

唐亡之後,經歷五代十國的割據,中原統一於北宋。北宋滅南唐的戰爭中,江南進士樊若水精細調查長江水文條件,幫宋軍在採石江面上建造了一座長達6000米的跨江浮橋,這是歷史上真正的長江第一橋。宋軍藉此橋南下攻克金陵,消滅南唐。

宋代的馬鞍山,文採風流也不落後於唐代。馬鞍山含山縣的花山,本是高僧慧褒禪師結廬之地與葬地,其弟子遂改花山為褒禪山。北宋王安石往舒州任職途中,曾遊歷褒禪,舉火探洞,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篇《游褒禪山記》,也成為馬鞍山歷史上的一樁雅事。

褒禪山

在馬鞍山地區,詩人之外還有詞人。詩有李白,長眠青山腳下,詞有李之儀,安睡藏雲山中。李之儀與楊姝的愛情故事也是馬鞍山地區的佳話。

太平州(今當塗)的歌妓楊姝,十三歲時彈琴造詣就很深厚。1101年,蘇門四學士之一的黃庭堅在太平州任太守,聽了楊姝彈琴,寫了一首詞《好事近》稱讚其琴藝:

一弄醒心弦,情在兩山斜疊。彈到古人愁處,有真珠承睫。

使君來去本無心,休淚界紅頰。自恨老來憎酒,負十分金葉。

然後還寫了一首七絕贈楊姝:

千古人心指下傳,楊姝煙月過年年。

不知心向誰邊切,彈盡松風欲斷弦。

其中可以看出楊姝的眼光不低,誰才能有幸成為她的郎君呢?誰也想不到,她最終嫁給了一個貶官到此的老頭子。

宋徽宗時,樞密院編修李之儀因為為前任宰相范純仁(范仲淹的兒子)寫傳記,得罪奸相蔡京,被流放到太平州編管。他在來到太平州之後,結髮妻子胡文柔、獨子李堯行和兒媳都很快去世,他自己則癬瘡被體,苦不堪言。

楊姝偶遇李之儀,為他彈唱古曲韓愈的《履霜操》。曲子本義喻忠良被小人讒害而被貶,李之儀觸景生情,和黃庭堅《好事近》韻寫了一首詞:

相見兩無言,愁恨又還千疊。別有惱人深處,在懵騰雙睫。

七弦雖妙不須彈,惟願醉頰香。只愁近來情緒,似風前秋葉。

此後,兩人相互欣賞,「以詩文自娛」,正值青春的楊姝終於與年近花甲的李之儀結為百年之好。李之儀自稱「姑溪居士」,寫下了許多佳作,有名的《卜運算元·相思》亦寫於此時: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李之儀八十歲時病卒,楊姝遵其遺願,將他安葬在當塗藏雲山麓致雨峰下,圓了他「一廛尚冀容此老,與君(李白)朽骨分東西」的願望。

兩宋之交的紛擾與戰亂,也在馬鞍山留下了濃厚的痕迹,長江西岸的鎮淮樓和東岸的采石磯即是明證。

鎮淮樓有兩處,一在安徽和縣,一在江蘇淮安。和縣鎮淮樓始建於宋朝,在宋代鎮江關的遺留結構舊基上建造的,宋時亦稱鼓角樓、譙樓。

《直隸和州志》記載,1130年(南宋建炎四年),金兀朮攻陷和州,鈐轄宋昌祚、歷陽縣令蹇譽等皆壯烈死於譙樓之上,後來進士趙霖帶領鎮淮軍(即鄉兵)乘隙收復和州,受到南宋朝廷褒獎,所以後人又稱「譙樓」為「鎮淮樓」。

宋高宗屈辱求和後,隨著完顏亮的篡位,金國再興侵宋之師。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完顏亮發60萬軍隊分四路南侵,南宋自殺岳飛後軍政爛透,將領腐敗,有滅亡之虞。

中書舍人參謀軍事、以書生身份臨危受命的虞允文在採石江邊,激勵想要逃亡的將士,與對面江岸的金兵隔長江對峙。虞允文臨危不懼,親自督戰,多次擊敗完顏亮的大軍,逼得完顏亮下達嚴苛軍令,以致人心浮動,自己為部將所殺,金國的大軍隨之撤回。馬鞍山地區的戰鬥挽救了南宋。

采石磯虞公亭

元以降:流風餘韻與復興之基

宋被元滅,太平州被元朝改為太平路。元朝末年,朱元璋奪取采石磯之戰中,常遇春勇冠三軍,第一個跳上采石磯,殺散元軍,在採石留下了巨大的腳印,採石翠螺山上的娥眉亭則是朱元璋攻打南京的前線指揮部。

采石磯頭

1360年,實力強大的陳友諒進攻朱元璋,朱元璋的部將花雲死守太平,最後被陳友諒擒殺,但幫朱元璋爭取了迴旋時間,使朱元璋不至於被一舉攻滅,說馬鞍山是朱元璋的龍興之地、福地也不為過。

雖然如此,在明朝太平府並沒有得到特別的好處。從明朝永樂十九年(1421年)朝廷正式遷都北京,以順天府北京為京師,應天府則作為留都,由京師改稱南京,六朝古都地位從此只算個陪都的擺設地位,作為南京京畿之地的馬鞍山地區便不受待見了。

不過,唐宋的流風餘韻治之下,明清的馬鞍山也不至於一無是處。

姑孰畫派始祖一代畫帝蕭雲從,在明末清初的中國畫壇奇峰獨秀,以姑孰山水為素材的《太平山水圖》43幅系列作品流傳到日本,成就了日本的「南宗畫派」,鄭振鐸稱其「幅幅皆精」。

清代大詩人黃景仁黃仲則也在馬鞍山留下了佳話。黃景仁20歲時即開始浪遊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地,曾在安徽學政朱筠幕中為客,在朱筠幕僚期間,於采石磯的太白樓宴會上即席所賦《笥河先生偕宴太白樓醉中作歌》詩傳誦一時。現代作家郁達夫的小說《采石磯》系以黃景仁為故事主角,兩人經歷頗為相似,使得馬鞍山採石和青山李白墓聲名更大。

黃景仁作歌的太白樓

1911 年11 月12 日,當塗和和州光復,民國裁府留縣,改和州為和縣,當塗縣直屬安徽省。

1949後,馬鞍山因為鐵礦而成為工業城市,馬鞍山礦區是我國七大鐵礦區之一,中國十大鋼鐵基地之一。不僅如此,馬鞍上港還是深水良港,是繼上海、南京兩個深水港後,長江流域最後一個萬噸級深水岸線碼頭,也就是說馬鞍山還是一座著名港口城市,區位優勢相當明顯。

因為馬鞍山是李白的終老之地。自1989年起,當地於每年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前後,舉辦一屆馬鞍山中國國際吟詩節(2005年初更名為中國李白詩歌節)。經過三十年的積累,馬鞍山中國國際吟詩節每年迎來許多國內外詩人,外國尤以韓國、日本漢詩人居多,為這座鋼鐵城市贏得了 「詩城」的稱號。

所以馬鞍山是詩人的城市,是有深刻歷史積澱的城市,只不過比較內斂罷了,像當代著名書畫家林散之遺願也要求葬在馬鞍山,與李白為伴。

馬鞍山也是個優秀旅遊城市。著名南齊山水詩人宣城太守謝朓迷戀當塗,稱其為「山水都」。目前馬鞍山有采石磯公園(長江三磯之首的采石磯突兀江流,有「千古一秀」之美稱,是如今長江下游唯一的岸蝕景觀)、朱然家族墓園、青山文化旅遊區、褒禪山、天門山、陋室公園劉禹錫紀念館等性價比很高的景點。

當塗離馬鞍山市區十公里左右,現在全國到處大開發,當塗和馬鞍山也不例外,當塗已經建設的和馬鞍山連為一個整體了。

在馬鞍山高鐵東站上高鐵,僅17分鐘車程到達南京,與南京都市圈無縫對接。具有臨江近海,緊靠經濟發達的長江三角洲的優越地理位置。

2011年,區劃調整後的馬鞍山市,跨長江兩岸,轄花山、雨山、博望3 區,含山、和縣、當塗3 縣。2017年GDP總量和人均GDP都位於安徽省第三名,已經成為安徽省第三大城市。

馬鞍山,這座不為人注目的「江東第一城」,終將有復興的一天。

往期文章

監製:易艷剛 | 責編:劉新華 | 校對:趙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每日電訊 的精彩文章:

沒有去濰坊放過風箏,不足以談人生!
近14億人的口腹之慾,是如何被滿足的?

TAG:新華每日電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