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Cover:《紐約客》人類觀察,網紅戰爭的背後是什麼?

Cover:《紐約客》人類觀察,網紅戰爭的背後是什麼?

兩位 Youtube 美妝紅人(Beauty Influencer)之間的紛爭引爆了本周的八卦輿論場。

在旁觀者看來,這場紛爭的起因、發展、其中涉及到的對話都顯得有點瑣碎,很難想像它能在社交網路上屠版一周。但當主流媒體開始關注這起網紅吵架後,人們也許能從戳破泡泡式的分析中挖掘到「膚淺」事實下的深層含義。

19 歲的James Charles在 Youtube 擁有 1344 萬訂閱用戶。他是已出櫃的同性戀,以一系列美妝教程深受 Z 世代歡迎。他的風格平易近人,喜歡以閨蜜的口吻稱呼粉絲「姐妹」。他不但是 CoverGirl 的首位男性代言人、自創了美妝品牌,還應邀參加了今年的 Met Gala。他在 Youtube 上直播了從乘車去博物館到活動後續的全程,在化妝間里悄悄對自己的千萬粉絲耳語,「一切都太有意思了,Oh, my God.」

Met Gala 的高光之後,隨即而至的就是「人設崩塌」。5 月 10 日,37 歲的美妝紅人 Tati Westbrook (950 萬訂閱,目前上升至 1050 萬)上傳了一段名為「再見了,姐妹…」的視頻。視頻以她和 Charles 的開心時刻蒙太奇開場(包括她穿著對方自主品牌 「Sisters」 的連帽衫、推薦他的眼影盤、兩人合作視頻等等),接下來的 40 多分鐘都在控訴他對她的傷害,因為 Charles 拒絕在節目中推薦她的品牌 Halo Beauty,理由是覺得自己的訂閱者不是該品牌的目標受眾,但同時推了競品 SugarBearHair。她還表達了對 Charles 涉嫌引誘直男的不舒服。

「生活的疼痛永遠不會停止,」 深感背叛的 Westbrook 在視頻中說,「無論你在哪兒,無論你身處何種境地,你總會經歷心碎,但這就是身而為人的一部分。」

在 4700 萬的點擊率背後,不知有多少人看全了長達 43 分鐘的控訴,粉絲們的評論倒是非常相當熱情,「Tati 不再是個美妝網紅了,她簡直是傳奇性的人生導師」!

這場美劇自然不會就此結束。Charles 立刻發布了名為 「tati」 的道歉視頻。一向光彩照人的他素顏出場,沉痛表示後悔,「抱歉我在過去幾周讓你們經歷的一切……以後的每一天我還有很多要學。」

這沒能阻止圍觀網友的站隊。他的視頻收穫了 67 萬贊和 300 萬踩,大批粉絲流失,成為了 Tati 的訂閱用戶。「這就像我在跟老師道歉為什麼昨天沒去學校。」

網紅牽動人心的力量是那麼強大,和他們的實際社會地位形成了對比。Fry 在專欄中寫下了這一職位的矛盾點:

Charles 在被邀請去 Met Gala 時曾說,網紅出現在這樣的(高端)場合,有助於讓這個群體在媒體表達上邁向正面積極的正確方向。雖然這種暗示網紅是邊緣群體的說法遭到了嘲諷,但確實喚起了人們對這一概念的重新思考——一方面,這些普通公民手握數百萬粉絲,在品牌支持下也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有報告預計 2020 年的網紅經濟可達到 100 億美元的市值),他們其實一點都不「普通」;另一方面,網紅的真正力量在於他們的親和力和關聯性,傳統明星作為營銷工具時,我們被他們創造出的幻象所感染,但深知自己永遠成不了他們,而網紅給人的感覺是,只要使用他們的教程和產品,我們很容易就能像他們一樣。這種普通人和明星交錯的身份,本身就是矛盾。

網紅是商業貿易的產物。傳統明星的崛起靠創造性的作品,網紅自己就是產品本身,但他們的商業本質卻恰恰要建立在獨一無二的「真實」的基礎上,他們必須要表達出「我只是普通人,我對錢不感興趣,我只是在推薦自己喜歡的產品,我真心想讓你們更好」這樣一種真誠的感受。 Westbrook 列舉的 Charles 犯下的錯誤,就包括「為了金錢背叛友誼」,還有「你說你最真,你不能被收買,其實你就是被收買了。你沒有保持節操,你是個騙子」,並發誓自己從不會花錢讓別人推廣自己的品牌,「因為我們的產品本身就很好」。

這種矛盾也許被粉絲們意識到了,但他們仍然選擇投入戰場。Wired將粉絲站隊的舉動歸類為「公共忠誠度美學」,表示「忠誠政治學」早已統治了網紅文化。粉絲們將 Charles 對 Westbrook 的背叛行為視為對自己個人的背叛,這就是互聯網資本主義的後果——他們知道是自己的訂閱賦予了 Charles 權力,Charles 應該為自己的人設負責,當這個人設崩塌後,粉絲自然可以撤回自己的支持,把他的力量奪走。這一切都可以和 Charles 的美妝教程沒有一點關係。

它早已超脫專業領域,不再是「美妝界的一樁小事」,而是和私人的價值認同更相關。因而其他網紅甚至包括卡戴珊,也需要趕緊取關 Charles 向自己的粉絲表達立場,後者也在認真地查看 XXX 是否也取了關表了態站了隊。在這場席捲粉圈的價值對壘中,你必須要公開表達自己的觀點。

這種文化下,真正的受害者可能是被迫圍觀這些事件,甚至是被逼表態的路人觀眾。

還有一位評論者也很好地總結了這次屠版——「最狂野的部分無關於站隊和視角,是整起事件如實反映了當代文化中的自戀與過剩。」

題圖來自 「Bye, Sister」 截圖

我們做了一個壁紙應用,給你的手機加點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好奇怪下載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Voice: 美國人在爭論,囚犯應該有投票權嗎?
網易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 217%,但電商業務繼續下滑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