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古人吃的鹽跟我們現在的一樣嗎?

古人吃的鹽跟我們現在的一樣嗎?

你是否還記得小時候

媽媽用來腌制鹹菜的大鹽粒?

其顏色黯淡、價格便宜,嘗一下還有點苦,

我們通常稱之為「粗鹽」。

古人吃的鹽跟我們現在的一樣嗎?

而我們現在吃的鹽卻又白又細膩,

既好看又沒有苦澀的味道。

這是怎麼回事呢?

難道人們以前吃的鹽跟現代的不一樣?

古人吃的鹽跟我們現在的一樣嗎?

是的,的確不一樣!

古人吃的鹽跟我們現在的一樣嗎?

▲小篆「鹽」字的寫法

我們通過看小篆的「鹽」字就能得知一二,這個「鹽」是將鹵放在器皿上,也就是將滷水盛放在特定的器皿里,通過煎煮的方式使水分蒸發獲得鹽,即「煮鹵法」。我國在西漢之前,主要採用的就是這種傳統的製鹽方式。

那麼,

通過這種製鹽方式得到的鹽有什麼特點呢?

——顏色暗,味道苦!

為什麼呢?因為含有雜質,不純!

海水中雖然含有大量的氯化鈉,但同時也含有少量的雜質,如硫酸鈉、硫酸鎂、氯化鎂等,這些雜質的味道是苦的,在遇熱蒸發時,溶解度較低的氯化鈉會首先飽和結晶析出,其餘的雜質溶解度較高,會遲一些析出,如果此時將先析出的氯化鈉收集起來,再用比較純凈的飽和氯化鈉溶液洗滌結晶體中的雜質,就能得到比較純凈且口感好的食鹽了。

但當時的人們並不知道這些,而是一直等著海水蒸發完畢,看到乾的結晶顆粒才收集,而這時,溶解度較高的硫酸鈉、硫酸鎂、氯化鎂等雜質也結晶析出了,一起攙和在氯化鈉當中,人們無法分辨,就以為都是可以食用的鹽。所以,用這種傳統方法制出的鹽,就會帶有苦澀的味道。

西漢時期,鑿井技術、采鹵技術以及鹽的煎制技術有了一定的發展,但人們還是不會將鹽類礦物進行洗滌,所以得到鹽也還略帶苦澀味。

到了唐代,人們終於學會了將析出的鹽類礦物加淡水稀釋,再進行晾曬。通過這種方式晾曬出來的食鹽純度得到進一步提升,鹽顆粒變得較大,顏色純白,逐漸去除了苦味。在隨後的朝代里,鹽的製作方式得到進一步的改進,探索出了加入淡水的比例,而這個方法就是現代製鹽技術中的洗滌過程。

現代,「真空製鹽」技術成為了一種較為普遍的製鹽方法,這一方法是將洗滌凈化過的純凈鹽水注入蒸發罐,通過高溫蒸汽給鹽水加熱,使鹽水中的水份蒸發,鹽就結晶出來了。剛結晶出來的鹽還是一種鹽漿,要用離心的方法甩去多餘的鹽水,但脫水後的鹽還是濕鹽,還需要用乾熱的壓縮空氣吹乾,乾燥之後的鹽就可以製作成品鹽了。

古人吃的鹽跟我們現在的一樣嗎?

▲真空製鹽流程圖

這種技術既保證了食鹽的純度,又提高了食鹽的製作效率。如今,除個別地區、個別用途外,已經很少見到那種又苦又暗的大顆粒粗鹽了,取而代之的都是細膩鮮美的高顏值食鹽。

當然,現代食鹽製作還有一個關鍵的工序——「加碘」。人如果缺碘就會患上「碘缺乏症(IDD)」,俗稱「大脖子病」,不過,並不是所有地區的人都適合吃加碘鹽,很多地方本身並不是碘缺乏地區,並不需要刻意在食鹽中加碘,如果吃多了加碘鹽,碘超標也會引發很多疾病。

所以,您在購買食鹽之前,先了解一下自己所在地區是否屬於碘缺乏地區,再選擇適合您的鹽哦。



作者:馬黎春,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長期從事鹽湖地球化學及鉀鹽礦床成礦規律研究。

本文轉載自:地調科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的精彩文章:

當指甲划過黑板,你為何「心癢難耐」?

TAG: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