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港珠澳大橋》:看紀錄片怎樣講故事

《港珠澳大橋》:看紀錄片怎樣講故事

五月新片不少,《復聯4》掀起科幻片高潮,《一個母親的復仇》樹起文藝片大旗。其實,還有一部紀錄片值得關注,《港珠澳大橋》。以票房論,它達不到「爆款」的程度,不可能和商業片比拼票房,和紀錄片「票王」《二十二》也有差距,但自有它的價值。

本片片長僅為70分鐘,在電影里算是超短片。背後是十年拍攝,積累近千小時素材。港珠澳大橋被稱為「世界新七大奇蹟」,氣勢恢宏,場景壯觀,拍新聞照片、視頻、電視紀錄片並不難,如實紀錄便震撼眼球。但拍電影紀錄片的思路不一樣,首先需要硬核的故事,還要升華到人文高度。

安放最後一節八萬噸沉管E30,是本片的焦點故事,也是線索和懸念。這個工藝具有獨特性,體現港珠澳大橋的「這一個」。E30又是獨特中的獨特,27公里隧道的收官之作,又比之前安放沉管的技術難度更大。敘事手法採用閃回式,E30安放動態間隔出現,精確到分的時間點越來越近,天色越來越黑,氣氛越來越緊張。

貫穿全片,快節奏高密度地穿插內容:

颱風「天鴿」兇猛來襲,大橋經受考驗;

E15沉管安放兩次均失敗,第三次終於成功,沒有掌聲,一片沉默;

用120個500噸的巨型鋼筒為支撐,「製造」出人工島;

用鋼相當於60座埃菲爾鐵塔的動畫演示;

車輛起火處置試驗、車速超過100公里撞擊護欄試驗;

錢塘江大橋、武漢和南京長江大橋、上海楊浦大橋等中國「橋史」回顧;

紅旗渠、郭亮洞、廈門填海等「愚公移山」型當代工程的修建影像;

也不乏輕鬆一刻,樣板戲《海潮》唱段「大吊車真厲害,成噸的鋼鐵它輕輕地一抓就起來」,緊接巨型吊裝船畫面,別有一番意趣;

充分鋪墊之後,大戲來到高潮。E30安放到海底40米,允許誤差僅1.5厘米,施工人員形象地稱為「深海之吻」。多個鏡頭和動畫詳解過程,潛水員入水察看。最終誤差僅兩毫米,安放成功,指揮船上掌場雷動。無須特效的視覺衝擊更真實:在超級「大塊頭」前,科幻片中的鋼鐵巨人都成了小矮人。

紀錄片的魅力在於真實,而「真實」作為元素表現於電影藝術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破碎、散亂的弱點。所以,取捨材料和編排方式至關重要。本片巧妙之處在於,抓住了E30這個「戲眼」,把歷史和現實、宏大與細微、技術和生態,「無縫」連接起來。如導演閆東所說:「一個E30,就把故事的矛盾點、衝突點、戲劇張力,都集中在一起。

光有故事還不夠,紀錄片的主角仍然是人。建設者眾多,「主角」設定為島隧工程項目總工程師林鳴,頭髮花白,身負重擔,總是神情自若。E15安放失敗,也面露焦灼。「人努力,天幫忙」「剛開始第一次干這個事,我就覺得是新手開車,後來成了老司機」「我們第一次是96小時,五天四夜,沒睡覺」。都是大白話,接地氣。竣工後,他在大橋上奔跑,就像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

林鳴不是表演勝似表演,以精彩的「真人秀」,立體呈現大國工匠的形象。還有一群「配角」普通建設者,在大橋拍婚紗照的新婚建設者夫婦、一對「反轉」師徒關係的焊工夫婦,同樣自帶光芒。他們沒有口號式的表述,沒有榮譽頭銜的介紹,沒有強行催淚的苦情,以生活的原生態打動人心。

電影的源頭就是紀錄片,近年中國拍紀錄片形成一股潮流,少部分登陸院線。《港珠澳大橋》為重大工程題材的的紀錄片探索出了新路,藝術上是成功的,對比同題的100分鐘電視紀錄片,電影的畫面質量、構圖、情節設置,明顯高出一籌。但也限於題材,決定了受眾範圍有限。國家和歷史需要這樣的紀錄片,同樣是真實呈現,它比新聞報道更厚重。

2017年,10部進入院線公映的紀錄片票房累計2.63億元,《二十二》獨攬1.7億元,創下中國紀錄片票房最高,成為第一部票房破億的紀錄片。《地球:神奇的一天》《重返?狼群》分別以4778萬元、3300萬元位第二和第三。中國電影史上,第一次出現三部紀錄片票房超3000萬,以致電影界高呼「紀錄片的春天來了」。

不過2018年上映14部紀錄片,僅有兩部票房超過兩千萬,一下又把紀錄片打回原形。今年至少有10部紀錄片上映,《黃河尕謠》《零零後》《六人》《1931刺殺宋子文之謎》《尺八?一聲一世》等,坦率地說,再重現票房過億的神話幾無可能。中國紀錄片市場仍在培育期,即使紀錄片達到相當規模,也不能以商業片的票房標準等而視之。

《二十二》票房爆倉如同《流浪地球》,剛上映時排片很低,依靠口碑和明星推介,成為全社會熱點話題。題材要足夠新,最好是首個類型;低姿態又高大上的主題,能夠引起全民共振;不是炒出來而是自發引起爭議,越來越多的人加入討論,是國產小成本取得超乎預期票房的幾個條件。顯然,紀錄片比商業片更難。

紀錄片的首要功能不是娛樂,而是教化,決定了受眾面的狹窄。當然這種教化不是生硬的說教,而是用電影語言詮釋價值觀。看紀錄片需要門檻,首先是態度,摒棄視聽感官刺激和博得一笑,花錢來尋求「沉重」;然後是知識,沒有一定的知識儲備,觀影如看天書;再次是習慣,紀錄片沒有明星、特效,激烈的劇情衝突,要以虔誠的心態「品」出味道。

紀錄片和純文學一樣,都是社會的精神高地,飄揚著引領文化風向的旗幟。中國紀錄片還在成長期,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精英觀眾接受。不必和商業片比較票房,兩套評價標準,自己有進步就是成功。

請走進影院,觀看《港珠澳大橋》《二十二》這樣的紀錄片。你會感到,世界如此多彩,生命如此頑強,一場精神洗禮的烙印足以銘記終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都娛樂周刊 的精彩文章:

奚夢瑤小腹微隆亮相求婚現場,賭王家四連喜將抱孫
楊超越家成「景點」,明星家人必須接受過高關注度嗎?

TAG:南都娛樂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