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從泥到器:瓷的美學,只有中國人最懂

從泥到器:瓷的美學,只有中國人最懂

談文玩鮮事兒 最受歡迎圖文公號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製造陶瓷的國家,中國陶瓷在世界上享有盛譽。中國人最懂瓷,也最會玩瓷。杯、碗、壺、瓶……從各式各樣的瓷器器型中,便可窺見這股十足的「玩勁兒」。(來源於網路)

藝術陶瓷承載著中國數千年陶瓷文化底蘊,雖然,瓷沒有被列入中國四大發明之列,但從其誕生、到演變,瓷器一直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節奏、生活方式以至生活質量,可以說瓷的美學,永遠無間斷地在中國這片沃土滋長著。下面帶來歷代瓷器造型大全,以供欣賞學習!(來源於網路)

瓷杯篇

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

瓷杯,日用器皿,從古至今其主要功能都是用來飲酒或飲茶。基本器型大多是直口或敞口,口沿直徑與杯高近乎相等。有平底、圈足或高足。考古資料表明最早的杯始見於新石器時代。

明成華鬥彩雞缸杯

雞缸杯:一種酒具。敞口,淺腹,卧足。杯上以鬥彩繪畫雌、雄雞及雛雞,間以山石、蘭草、牡丹,故名雞缸杯。明成化鬥彩雞缸杯曾名噪一時,清代各朝都有仿造,尤以康熙、雍正時所仿最佳,幾可亂真。

瓷壺篇

一壺酒,一竿身,快活如儂有幾人。

壺,盛酒器和水器。壺使用的年代較長,式樣也很多,大致有圓形、方形、扁圓形、八角形、弧形等。

宋 吉州窯盤口壺

盤口壺:壺的一種式樣。盤口,有頸,四系或六系,鼓腹平底。東漢至唐盛行的一種青瓷製品。盤口壺的演變趨勢是盤口加大,頸由短增長,腹部由圓發展到橢圓,系由環形演變為橋形,後又變成條狀。

元 青花雞頭壺

雞頭壺:壺的一種式樣。以壺嘴作成雞首狀,故名,始見於西晉,延續至唐代初期,各代器型略有變化。浙江地區盛燒,品種為青釉和黑釉。

遼 三彩雞冠壺

雞冠壺:壺的一種式樣。遼代的壺式,因壺的頂部很像雞冠,故名。扁體,下腹部肥碩,上部有管式短流。產地在遼寧省的阿魯科沁旗、赤峰及遼陽等地,品種以黃釉、白釉及綠釉居多,具有濃郁的契丹民族風格。

唐 黃釉人物皮囊壺

皮囊壺:壺的一種式樣。遼代的壺式,系摹仿契丹族皮囊容器而燒制,故名。扁體,直身,下部豐碩,短流,壺兩側隨形起線,頗似縫合的皮革痕迹,兩側有圓孔,可繫繩提拿。產地在遼寧及內蒙,品種以白釉、綠釉居多。

南宋 龍泉窯黃釉唾壺

唾壺:壺的一種式樣。衛生用具,吐唾液的容器。洗口,短頸,鼓腹平底。三國時吳、晉初越窯已大量燒造青瓷唾壺。宋代龍泉窯、定窯亦燒造,造型有所變化,上部洗口增大,淺圈足。

清 爐鈞釉鳳頭壺

鳳頭壺:壺的一種式樣。因壺口部似鳳首,故名。鳳頭形壺蓋,束頸,腹部微碩,下承以喇叭形高足,一側有流,另一側一般附以直立的龍形柄。唐代創製,品種有三彩、白釉及青釉,它既吸收了波斯金銀器鳳頭壺的特色,又揉和了中國的傳統風格,極為別緻。

清早期 素三彩開光花卉紋提梁壺

提梁壺:壺的一種式樣。小口,細流,鼓腹,平底,有蓋,為了提拿方便,在肩部兩端連以半月形提梁,故名。宋代耀州窯創製,明、清均有燒造,品種有青釉、青花、粉彩、紫砂等。

清嘉慶 粉彩纏枝蓮開光博古圖穿帶壺

穿帶壺:壺的一種式樣。小口,短頸,橢圓腹,器物的下部兩側各有長方形穿孔,與肩部兩側的雙貫耳兩兩相對,可以穿帶提攜,故名。唐代已見有,宋至清代繼續燒造,品種有白釉、青釉、紅釉等。

清 孔雀藍小僧帽壺

僧帽壺:壺的一種式樣。寶珠形紐蓋,鴨嘴形流,短頸,鼓腹,圈足,一側扁平曲柄,形如僧帽,故名。系受外來影響的器型,始於元代,明清景德鎮窯繼續燒制,明永樂燒制的僧帽壺十分著名,有白釉、紅釉等品種。

礬紅描金八寶紋賁巴壺

賁巴壺:壺的一種式樣。磨盤口,細頸,彎曲的和流,球腹下承下喇叭形足。系清乾隆時創製的宮廷供器,傳世品有紅彩、金彩和各種色地粉彩等。

清嘉慶 青花加粉彩纏枝花卉賁巴壺

清乾隆 青花釉里紅雲龍紋背壺

背壺:壺的一種式樣。雞心鈕蓋,小口,短頸,壺體圓形,腹部一側隆起,中心部位凸臍,一側扁平,肩兩側有對稱雙系,便於穿帶背起,故名。明代永樂、宣德晾德鎮窯已有燒制,品種有青花、白釉。清代有仿製。

瓷瓶篇

只愁風雨妒花枝,翦入瓷瓶養卻伊。

瓷瓶是用於盛放液體的容器。歷朝歷代瓶的造型豐富多樣,如隋唐時的雙龍飲或雙腹並聯的傳瓶,五代時江浙一帶頗為流行做冥器用的多角瓶,取其諧音「多谷」 ,寓意吉祥。

雍正粉彩花鳥紋寶月瓶

寶月瓶:是漢族傳統名瓷之一,亦稱「抱月瓶」。小口、直頸,頸側雙耳,因瓶腹似圓月,故稱寶月。抱月瓶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時期流行於西夏的陶制馬掛瓶,左右雙系,用以掛於馬鞍之側,極具民族特色。明代以青花為裝飾,結合抱月瓶自身獨特風格,將色彩與器形完美融於一體,使其發展成為陳設用的藝術品。

乾隆皇帝對之更是喜愛有加,抱月瓶也成為清代乾隆一朝重要的陳設瓷器之一,外形與花樣也隨著御窯廠不斷創新而變化多樣,異彩紛呈。

清乾隆 青花八吉祥雙綬耳寶月瓶

清代 冰梅龍紋牡丹燈籠瓶

燈籠瓶:就是因為形似燈籠而得名,器呈直口,短頸,豐肩,筒腹,圈足。燈籠瓶是雍正時期景德鎮官窯創燒,流行於清雍正、乾隆時期。乾隆時期燈籠瓶的製作較多。

清 · 雍正 銅胎畫琺琅黃地牡丹紋蟠龍瓶

蟠龍瓶,因瓶的頸肩處堆塑一條蟠龍,故名,亦稱「扳依瓶」或「招魂瓶」,長頸有蓋,蓋頂鈕塑成虎、鳳、鶴等各種形式,圓腹、圈足,常見於宋、元明各代,後來,蟠龍裝飾也常見於各式瓶型中。

粉彩花鳥紋雙耳盤口瓶

盤口瓶:因瓶口為盤狀而得名。一般為細長頸、溜肩、圓腹、圈足。北朝至隋的則短頸,平底。北朝的瓶,腹瘦長,最大腹徑在近底處。隋代的瓶則頸部細長,腹部較豐滿,略呈橢圓形。

黑底雲鶴紋雙螭耳盤口瓶

清乾隆 青花折枝花果紋梅瓶

梅瓶:是一種小口、短頸、豐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瓶體修長,宋時稱為「經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麗,明朝以後被稱為梅瓶。梅瓶最早出現於唐代,宋遼時期較為流行,並且出現了許多新品種。

以元代景德鎮青花梅瓶最為精湛。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愛不釋手的觀賞品。這類器多製作精美,造型十分優美。

清 粉彩堆塑龍鳳紋花口瓶

花口瓶:流行於宋、金時期的瓶式之一,細頸微撇,圓腹,撇足,因瓶口有如開放的花瓣,故名。始見於唐,宋代景德鎮、磁州、耀州等窯均有燒制。

清同治 粉彩刀馬人物花口瓶

清雍正 鬥彩葡萄松鼠葫蘆瓶

葫蘆瓶:形似葫蘆的瓶式,自唐以來,名與"福祿"諧音,且器形像「吉」字,故又名「大吉瓶」,寓意大吉大利,為民間所喜愛,遂成為傳統器形,及至明代嘉靖時,因皇帝好黃老之道,此器尤為盛行並多有變化。

台北故宮藏宋龍泉窯青瓷多管瓶

多管瓶: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直口,上有花形鈕蓋,瓶身有圓筒式和多節葫蘆式。宋代南北瓷窯均有燒造,以龍泉窯製品較多,一般為五管。北方磁州窯系也燒制,瓶體短而渾圓,肩部有直立六管,管粗短。

明或更早 龍泉窯琮式瓶

琮式瓶:琮,音從。方柱形,內有圓孔的玉器,是新石器時期的禮器,也稱為玉琮。器型是圓口,短頸,方柱形長身,圈足、口、足大小相若,有的器身四面有凸起的橫線裝飾。其器內圓而外方,以象天圓地方之說。瓷質琮式瓶沿襲了玉琮的基本形制,只是玉器之內圓,上下通透,而瓷製者加了圈足和底,演化為一種瓶。

仿周代禮器玉琮燒制。圓口、方身、圈足,器形四面以凸起的線紋為飾,口與足大小相若。宋代創製,以龍泉窯、官窯多見,元、明清仍有燒制。

五彩海藻鴛鴦紋玉壺春瓶

春瓶:由詩句「玉壺先春」得名。基本形製為撇口、細頸、垂腹、圈足,它是一種以變化柔和的弧線為輪廓線的瓶類。這種瓶的造型定型於宋代,定窯、耀州窯、磁州窯、龍泉窯、景德鎮均有燒造。品種有青花、釉里紅、五彩、鬥彩、粉彩等。

清乾隆 粉彩綠地龍紋天球瓶

天球瓶:是受西亞文化影響極深的一種瓷器造型,創燒於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景德鎮窯,以海水龍紋為貴。永樂朝開始成為觀賞式瓶,宣德年間較為流行。瓶形為小口、直頸、豐肩、假圈足、砂底微凹。因圓球腹碩大,像是從天降下來似的,故名。

宣德天球瓶胎骨厚重,斂口短頸,上闊下斂;腹大而扁,砂底微凹,後仿的器型多頸長腹圓。清代天球瓶頸稍長、腹較圓,康熙時為平砂底,雍正為直口微撇,腹扁圓,乾隆時天球瓶直口較粗,圓腹,假圈足,部分為釉底。

清光緒 黃地粉彩纏枝花卉天球瓶

瓷,是立體的畫、無聲的詩,歷史的書;是一幅可以用手盤玩的畫,是一件能讓你心靈深處激起震蕩的詩篇;是一本記錄著一個個時代文化、風俗和社會面貌的史篇。瓷器,承載著一個民族的驕傲,世代演變中,瓷器或朴或華,或簡或繁,但無一不都在反映著我們對於瓷器的喜愛。從泥到器,瓷的美學,只有中國人最懂!

如果你想了解最新文玩趣事,就請關注這個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玩大事我先知 的精彩文章:

僅一字之差,鐵力木VS鐵刀木,都是紅木嗎?
冬天不盤金剛菩提?夏天不盤小葉紫檀?是否有這一說?

TAG:文玩大事我先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