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澳大利亞執政聯盟意外勝選,誰助力莫里森「逆襲」?

澳大利亞執政聯盟意外勝選,誰助力莫里森「逆襲」?

18日,三年一度的澳大利亞選戰塵埃落定,現任總理莫里森宣布,由他領導的自由黨—國家黨聯盟獲勝。他的競爭者——反對黨工黨黨首肖滕承認敗選,同時宣布辭去黨首職務。

莫里森的勝利讓澳大利亞選舉分析人士感到震驚。選前民調顯示,聯合政府幾個月來一直處於失利狀態,直至投票前一日,工黨還保持著微弱領先。到底是誰,在關鍵時刻助了莫里森一臂之力?在執政黨內部「政變」不斷的情況下,他又能否順利做滿三年任期,如他在慶功宴上所言,給國家帶來新的「奇蹟」?

「沉默選民」力挽狂瀾

為期一日的選舉在兩大主導陣營中展開:一方是莫里森領導的中右翼自由黨—國家黨執政聯盟,它自2013年以來已執政六載。另一方是肖滕領導的中左翼反對黨工黨。

按照遊戲規則,大選改選全部151個眾議院議席、以及76個參議院議席中一半的席位。在眾議院中獲得76席以上的政黨或政黨聯盟獲勝執政,其黨首將擔任總理。如果自由黨和國家黨聯盟或工黨所獲席位都不足76席,其中之一需要獲得小黨或獨立議員的支持才能執政。

根據澳大利亞選舉委員會網站18日晚公布的實時結果預測,處於領先的自由黨-國家黨聯盟已接近獲得單獨執政所需的眾議院151個議席中的76個,而工黨所獲席位不足70個。這一結果與選前大多數民調的預測截然相反。

選前,不少民調預測工黨可能獲勝,連第一輪出口民調也顯示相同的趨勢。博彩公司Sportsbet稱,約70%的投注者希望工黨在度過6年的反對黨生涯後,能重新獲得控制權。更何況,工黨還得到一位大佬「加持」。在選舉日前兩天,前總理霍克去世,在他去世前發表的公開信中,這位深得民心的改革派領袖不遺余力為工黨拉票……然而,預想的一切並沒有發生。工黨在見到大勢已去後承認敗選,領袖肖滕也在留下一句「我知道你們都很傷心」後,與他的黨首寶座揮別。

比肖滕更倒霉的,大概要數一名「賭徒」,這名男子投注100萬澳元「押寶」工黨必勝,結果血本無歸;同樣倒霉的還有一些澳大利亞媒體人,他們不得不大篇幅修改之前準備好的工黨獲勝稿件……

有失敗者的淚水,就有成功者的歡呼。作為勝利的一方,莫里森和他的團隊彈冠相慶。慶功宴上,這位「衛冕成功」的總理把勝選歸功於「安靜的澳大利亞人」。不少西方媒體把莫里森的勝選與特朗普2016年的崛起做比較,認為兩者有不可思議的相似性,3年前特朗普也是在民調嚴重低估「沉默選民」的情勢下「逆襲」對手希拉里,榮登權位。

「我一直相信奇蹟。」莫里森在慶功宴上表示,「這也正是我們將要去實現的。」

「穩健牌」勝過「變革牌」

當然,競選分析人士可不會輕信所謂的「奇蹟」。他們的結論是,莫里森的競選策略、澳大利亞選民的保守和求穩心態,以及兩位競逐者的個人風格等綜合因素,決定了選舉出乎意料的結果。

在競選活動中,莫里森主打「穩健牌」,來對抗肖滕的「變革牌」,並在四個「發力點」上取得了效果。

第一,向選民宣傳執政聯盟在經濟上取得的佳績——澳經濟連續28年實現增長,去年增長2.3%,今年預計增長1.7%,並有望實現12年來的首次預算盈餘。這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了民眾期許。第二,謹慎地將競選綱領中的施政提議控制在最低水平,以迎合社會保守派「不求變,但求穩」的價值觀。第三,在選前最後一周,政府宣布了對「首套房」購買者的支持力度,並承諾降低能源價格,用「胡蘿蔔」吊起年輕選民的胃口。第四,揮舞「大棒」抨擊肖滕激進競選政策的破壞性,警告其可能「終結」澳大利亞長達一代人的經濟增長。

「在莫里森的第一任期,澳大利亞人表示他們不願押注於一位新領導人,而是選擇在經濟近28年來沒有出現衰退的情況下,與一位勤奮的英式橄欖球愛好者一起堅持到底。」《紐約時報》指出。該報援引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政治學講師吉爾·謝潑德的話稱:「澳大利亞人非常保守,只要有可能,就堅持現狀。雖然我們希望在某些問題上取得進展,但不喜歡發生重大動蕩。」

「工黨的底牌亮得太早了,」華東師範大學澳大利亞研究中心主任陳弘對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表示。在工黨的競選綱領中,肖滕制定了「火力不小」的政府開支計劃,擬對低收入群體減稅,對富人增稅。他還開出一系列「猛葯」,如增加對學校和醫院的資助、提高最低工資標準、縮減對股市投資者和房地產投資者的稅收優惠等。在民眾關心的頭等大事——氣候變化問題上,肖滕也堅持更富進攻性的主張,計劃全面減排,增加對可再生能源的投資……

「這些舉措本來是利於民生的,但改革力度過大,民眾顯然還沒做好準備。」陳弘說,「從政治文化上看,澳大利亞長期比較保守。昆士蘭州等農村地區的選情,集中地體現了這一特點。那裡勞動階層最多,保守求穩。執政聯盟在這些地區贏得大量支持,站穩了腳跟。」由此可見,莫里森穩紮穩打的策略更為奏效,因為澳經濟有效運作、財政有望盈餘、失業率降低,這些都是民眾能實實在在感受到的。

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許利平認為,選民更青睞莫里森,可能還出於確保執政穩定性、政策延續性的考慮。兩大政黨的內鬥導致澳總理在12年內更換了6次,也導致政策停滯和商業的不確定性。「這樣一來,受害的是老百姓。政策的相對穩定性,對於經濟穩定、民眾生活安定有一定的積極作用,這方面的(勝選)因素是可以考慮進去的。」

「平民」政客形象

外媒認為,選舉結果不符合民調,可能還因為分析師「漏算」了一件事——他們只比較了政黨獲得的支持率,但沒有計算兩位候選人的個人魅力。

有分析指出,儘管六年來肖滕一直為反對派代言,但他並不容易贏得選民支持,他呆板的講話風格對聽眾而言是一種負擔。其個人支持率也從未達到莫里森的水平,更多依靠黨內其他形形色色更受歡迎的同僚「補位」,來幫助該黨贏得民心。

相比之下,莫里森雖然掌權僅八九個月,國際知名度也有限,但他在選舉期間精力充沛地與選民握手、在電視辯論上的不妥協作風,讓支持者看到了他的「激情和信念」。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政治學教授帕特里克·杜蒙說,莫里森把自己描繪成「一個好人,一個好父親,一個好朋友,一個澳大利亞人想要的伴侶」。

現年51歲的莫里森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政界人士,他偶爾會在一些熱點問題上扮演挑釁性的角色。2007年,他代表悉尼郊區進入議會,曾供職於澳國內和紐西蘭的旅遊部門。在2013年擔任政府移民部長期間,他自豪地接受了一項「攔截船隻」政策,該政策拒絕經由海路抵達澳大利亞的避難者申請定居的權利。莫里森由此在黨內樹立了風格強硬、高效的形象,但同時也因為設立「離岸拘留中心」引來國際人權組織的非議,這些拘留中心被視為「露天監獄」。

之後,莫里森在特恩布爾內閣中出任國庫部長,「犀利」不減以往。2017年他手持一塊煤炭出現在議會的照片,讓他迅速成為「網紅」。當時,他拿著烏黑髮亮的煤塊,遞給在場的部長和議員,稱煤炭使澳大利亞享受了100多年的廉價能源,給澳大利亞的商業帶來繁榮,以此宣示政府對經濟和氣候變化問題的立場……

「莫里森給人的印象是一個政治鬥士,但事實證明,他對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的內部政治非常熟悉。」《紐約時報》說。《華盛頓郵報》則認為,莫里森塑造了「平民」政客形象,他是首位戴著棒球帽參加競選的澳大利亞總理,他減稅的承諾也被證明出乎意料地有效。

曠日持久的鬥爭

贏得連任後,這位「鬥士」將面臨哪些挑戰?澳大利亞內政外交走向又如何?

分析人士認為,解決一些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隱患,以及協調國內各方對於氣候變化和能源政策的立場,成為首當其衝的問題。

彭博社指出,雖然澳大利亞取得了創紀錄的連續經濟增長,但與此相伴的是家庭債務不斷攀升;雖然聯合政府實施前所未有的大規模招聘,使失業率有所下降,但經濟增長正在放緩,工資停滯不前,房價連年飛漲,令千禧一代對政治體系的功能失去信心。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指出,在關於誰能成為更好的領導人的民調中,整整四分之一的澳大利亞受訪者無法在莫里森和肖滕間做出選擇,反映民眾不滿情緒急劇上升。

在如此背景下,莫里森面臨一場曠日持久的鬥爭。例如,他能否如願通過立法削減所得稅,以提供亟需的財政刺激。這樣的刺激措施可能受到央行的歡迎,許多經濟學家預計,澳央行最早將於下月降息,以促進就業、提振工資、調節通脹。莫里森成功與否將取決於參議院的組成——在那裡,工黨、民粹主義者和無黨派人士都將對執政聯盟的權力形成制衡。

再比如,莫里森承諾未來5年將再創造125萬個就業崗位。對此,聯邦銀行高級經濟學家埃爾德表示:「這些數字聽起來可能是鼓舞人心的,但實際上必須考慮到人口規模的變化。在過去的5年里,我們的人口增加了170萬人,在這種情況下,這個就業增長數字就不像聽起來那麼振奮人心了。」

在氣候變化問題上,莫里森正推動建立一個「氣候解決方案」基金,向污染企業發放減排補貼,但專家們質疑「這項延用過去政府老辦法」的計劃能否實現該國在「巴黎協議」中做出的減排28%的承諾。

除了經濟上的棘手事,政治上莫里森也並非沒有壓力。自澳大利亞前任總理約翰·霍華德2007年選舉失利、結束11年多總理生涯以來,澳大利亞沒有一名總理能幹滿3年任期。莫里森能否擺脫「魔咒」?

陳弘表示,雖然兩大主要政黨都通過法律手段加大了罷免領導人的難度(自由黨要求,更換現任總理需要三分之二以上議員支持),但如果反對勢力真想邁過這個「門檻」其實並不難。另一方面,「逼宮」前總理特恩布爾的原移民和邊境保護部部長彼得·達頓也不甘心總理之位「旁落」,在一側虎視眈眈。好在,莫里森此次大選超預期的發揮,為他加分不少,有助於在黨內樹立威望。現在要看他能否把握好這個機會。

在外交方面,許利平認為,莫里森會延續美澳同盟的基本路線,追隨美國「印太戰略」的腳步。去年底,澳大利亞稱有意購買「死神」無人機等裝備,並且採購清單還在不斷擴充;而美國也會繼續利用澳大利亞,將印太戰略「西部的脆弱環節」打造得更為堅實。

在對華政策方面,許利平認為,「澳大利亞對中國經濟依賴度比較強,促增長、保就業又被莫里森政府視作基本問題。如果過度疏遠中國,那麼經濟只會雪上加霜。搞好平衡外交、與中國密切合作符合澳大利亞民眾的利益。」

陳弘指出,距離大選不到一周時,莫里森曾稱美國是「朋友」,中國是「客戶」,受到中國觀察家的批評。這是以政治取向來決定國家親疏關係。可以看到,中澳關係近兩年在低谷徘徊,莫里森政府對一些中國投資施加了限制,並禁止華為進入澳大利亞的5G電信網路。但另一方面,莫里森本人也有進一步調整對華關係的意願。他和政府官員都在公開場合強調「中國是個非常重要的國家」,也採取了一些具體做法,例如任命能講一口流利中文的知華派駐華大使格雷厄姆·弗萊徹,以及投入4400萬澳元成立「澳中關係國家基金會」等等,以求修復受損的中澳關係。莫里森接著會如何出招,還要等到防長、外長等重要閣員人選落定後,才能做出進一步研判。

(編輯郵箱:ylq@jfdaily.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美國從伊拉克撤人,中東局勢仍處於「可控的緊張」?
黃道婆留給後人的技藝,今天在上海這個村重生,年輕人直呼好玩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