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王冬齡:當代書法的「秀」與「變」

王冬齡:當代書法的「秀」與「變」

王冬齡:當代書法的「秀」與「變」

王冬齡:當代書法的「秀」與「變」

王冬齡

著名書法家、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學 書 必 須 要 先 寫「秀」

「你得先把基本功打好了,然後才能去求變求新。」

南方都市報:熟悉你經歷的人都很清楚,林散之先生對你影響非常大,能不能首先請你談一談林先生?

王冬齡:我初識林先生是在1967年,當時「文化大革命」剛開始。在這之前,我也在參觀展覽中看過他一些字,非常喜歡。當時林先生住在南京林學院的二兒子家裡,尉天池先生帶我去拜訪他,我帶去了一幅篆書,一幅「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的行草對聯。林先生看了我的那副對聯,覺得「有才氣」,這讓我很受鼓勵。

王冬齡:當代書法的「秀」與「變」

1968年,我從南京師院畢業,被分配到泰興印刷廠,到揚州印刷廠學習。當時我聽說林先生也在揚州,住在他二女兒家中,她是揚州印刷廠的工人。於是我便跑去拜訪林先生。當時他的生活也非常窘迫,住在一個非常簡陋的職工宿舍里。他當時願意寫幾個字給我,但沒有宣紙,最後是我跑到揚州百貨商店買了紙再送過去,這才寫成的。慢慢地我們的關係也就更加熟絡了,不久之後,我被調到泰興文化館。

當時一位揚州文化局的軍代表很喜歡書畫,也經常去探望林先生,林先生便向他提了個請求,希望能把我調到揚州陪他一段時間。這樣,我就來到了揚州。那時我暫住在揚州地區第二招待所,靠著他的宿舍,每天就像上班一樣到他那裡,幫他磨墨、蓋印章、同他每天去醫院看病之類的。陪伴林老師的這段經歷對我影響非常大。技術還是其次,關鍵是心境,讓我真正感受到了一個偉大藝術家的精神境界。

王冬齡:當代書法的「秀」與「變」

鏡花水月

南方都市報:得益於林先生的這種教導,到「文革」結束之後,你到浙江美院讀書時,應該說你自己的書寫風格已經形成了?

王冬齡:也不能說是「形成了自己的書寫風格」。「文革」前,我在南京師範學院讀美術系,我是書法課代表。當時南京師院還沒有書法專業,只有美術系裡的書法課。所以應該說,在遇到林先生之前,我在學院里已經系統學過書法了。從篆書入手,到楷書隸書,等到我在林先生處學習,學會了漢碑的寫法。現在回頭再看,雖然當時並沒有特意安排,但這個書法路子是比較對的。

所以在進入浙江美院學習之前,我的基礎應該說還是比較好的。進入浙美之後,美院的書法體系和林先生之前的教導,還是略微有些不同。林先生除了漢碑,他還比較講究行草,當然他的漢碑功夫比一般的隸書大家都要強,但他更重視表現那種飄逸和草書中的亂序;而浙江美院則更強調魏碑篆書。

王冬齡:當代書法的「秀」與「變」

書為心畫

南方都市報:你的作品其實飄逸感更明顯,總的來說,林先生對你的影響應該要更大些吧?

王冬齡:確實如此。客觀來講,雖然林老和浙江美院沒有任何關係,但我把他的東西帶到了學院:首先是寫漢碑的方法;其次是草書。草書是最見性情,最見藝術感覺的,這還不是你一般苦練就可以練成的,很多人其實並沒有抓到草書的精髓。

以我為例,我到浙江美院讀書後,我也根據這邊老師的要求在學,在魏碑和篆書上都下了功夫。

王冬齡:當代書法的「秀」與「變」

南方都市報:我們剛剛談到林先生對你的影響,好像談到的更多的是他的人格魅力,技術上的東西反倒沒有那麼重要。

王冬齡:書法的學習,既需要努力也需要靈性。一個書法學習者,得沒得到大家的熏陶,是很不一樣的。你看林先生一生都是「詩書畫」,到70多歲才做了一個政協委員;而沙孟海先生則不同,年輕就有了很高的平台。他們的見識不同,字的氣息氣象自然也完全不一樣。

除了人格魅力,技術也是非常重要的。林先生教書法雖然沒有系統的理論體系,但他的話絕對是句句可貴。比如說他認為學書必須要先寫「秀」,對這個「秀」字,我的理解是,好比我們學繪畫,畫人體,你首先得把人體比例畫准,然後再去辨析。一個一開始就去辨析細節和首先就把畫畫準確的人是完全不一樣的,你得先把基本功打好了,然後才能去求變求新。

王冬齡:當代書法的「秀」與「變」

書 法 是 漢 字 的 性 情

「書法是中國最了不起的藝術,體現了中國人的智慧。」

南方都市報:剛剛你也談到「草書」的問題,對於這種書體,它在古代的地位一直都不高,但現在好像反過來了,很受現代人的喜愛?

王冬齡:確實如此,在過去,受儒家文化影響,有一定社會地位、學問和身份的文人對草書是頗有微詞的。草書,特別是狂草,在他們看來,只有那種個性比較乖張的人才這樣。我們看書法史,最偉大的狂草書法家是懷素,他的身份是和尚,社會地位非常低,跑到長安還得去拜碼頭。

所以說,草書地位不高,同傳統的儒家倫理是息息相關的,我們講究的是溫柔敦厚,含而不露,要含蓄,而草書是完全的一種釋放。它跟人的個性是息息相關的。好比在今天,如果你是一個公司的職員,每天打著領帶朝九晚五上班,下班後上街買菜,跟賣菜的人討價還價,這樣的人怎麼可能去寫草書?所以在書法史上,寫草書的人非常少,寫大草的人就更少了。

王冬齡:當代書法的「秀」與「變」

南方都市報:那你當初為什麼會特別鍾情於草書呢?

王冬齡:這可能和我的性格有關。這是我個人的一個體會,非常有意思。在南京師院讀書時,我就很想寫狂草,但那個時候一方面擔心自己這樣下去會不會把路給走偏了;另外,當時我的性格也比較木訥,不太會講話,性格內向,所以寫來寫去,覺得草書好像也不太對我的性格。不過現在回頭再看,當時還沒有充分地認識自己。總體來說,我還是有外向的一面,願意表達自己。我其實在楷書上也下了不少功夫,但最後還是覺得草書最得我心。

南方都市報:那你寫大字草書又是從什麼時間開始的?

王冬齡:要說從何時開始,最早可以追溯到「文化大革命」期間在牆上寫大字標語。我在揚州時,一個字可以寫到一米見方那麼大。等到上研究生,寫的字也有一張白紙那麼大。

但要從藝術創作上來說,我標誌性的大字書法應該是從1985年開始的。當時我在浙江美院已經有了自己的工作室,有條件來寫一些非常大的字。等到1987年,有朋友啟發我,讓我盡量把字寫大一點。所以當時就寫了四張3.5米×1.9米的大字,總共10個字。在這之後,慢慢地就越來越多地開始寫大字。我是出於兩個原因來考慮的,首先是整體需要,大字在視覺上能製造出一種大的衝擊力;另外,寫大字這個過程本身就是藝術,從書寫者的角度來看,它更加自由,能夠讓你更痛快地揮灑;從觀看的角度來看,大字的張力比小字要強得多,在視覺上營造出一種完全不同的效果。

這幾年,我給自己又提出了「大字走世界」的理念。之所以會發願做這件事,是因為我曾在大英博物館寫過巨幅草書,寫完之後,有朋友跟我說,「你寫的大字,一筆一划都交代得非常清楚」。後來到比利時皇家美術館,我又寫大字,在我寫的時候,四周雖然站滿了人,但卻非常安靜,每個人都屏氣凝神地看著我寫字,等到字寫好,掌聲熱烈。這些體驗都讓我清楚認識到,書法這種現場的揮灑,能讓觀眾有更深的感悟和體會,它帶來的是一種互動交融的結果。對我個人來說,我既能夠安靜地一個人寫,我也不怕在人山人海的環境下寫,所以我的創作是有某種氣場在加持。

王冬齡:當代書法的「秀」與「變」

南方都市報:所以對你的現場寫大字,並不能簡單去看最後的作品。相反,可能這個過程反倒是更重要的?

王冬齡:寫大字對身體和體力都是一種挑戰,而且也勞民傷財,很難有這樣的條件。寫大字草書就更難了,除了以上條件,你還必須一氣呵成。你現在在中國美院看到的我寫的《逍遙遊》(大字草書),當時是在很多同學的幫助下才完成的,總共寫了六條。那些字非常大,我當時在寫的時候,眼睛餘光能看到的空間非常有限,更別說去把控整體了。但最後這個作品寫出來,我自己都非常驚訝,沒想到它竟然能如此完整,可以稱得上是渾然一體。我回來後一直在思考,為什麼我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想來想去,沒有其他,就是因為堅持了每天的臨帖日課。這也是林先生的傳統。

南方都市報:但在堅持傳統的基礎上,你卻一直主張書法的「變」?

王冬齡:對於傳統書法,我比現在很多說堅持傳統的人要觀察得更深,理解也更加透徹,所以我才有底氣去有所突破。在我看來,書法既然納入了現代教育的體系,那就必須要用藝術的眼光來看待,那藝術的靈魂是什麼?就是創新;其次,書法是中國最了不起的藝術,體現了中國人的智慧,也維繫了中華文化的命脈,因為它和漢字聯繫在一起。所以我說,書法是漢字的性情,一個人沒有精神情感,那就是沒有生命的人。

其他的東西我們都可以超越前人,但似乎書法除外,絕大多數研究書法的人都覺得,我們怎麼可能超越王羲之呢?其實不僅超不過王羲之,也超不過趙孟頫、董其昌。那我們該怎麼做這件事呢?那就只有創新了,因為我們現在正處於文化轉型的節點。跟前人相比,今天我們的知識結構是不一樣的,特別是圖像結構、藝術素養、設計理念,如果我們能把這些東西放進書法里,它肯定會有新的東西產生。

從藝術本身的發展趨勢來看,自「五四」運動以來,除了書法,中國所有的藝術門類幾乎都被西方同類文化影響並改變。所以我們今天提出的現代書法,實際就是書法面對西方碰撞的反應。我想,任何一個藝術門類,但凡是有生命力的,就絕不會怕與其他藝術門類進行對話和碰撞。

王冬齡:當代書法的「秀」與「變」

「亂書」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事

我在傳統功夫上是一點沒有苟且和偷懶。

南方都市報:你最早的現代書法,現在一般認為是「泰山成砥礪,黃河為裳帶」(7.5米×3.5米),這幅作品出現的剛好是在「八五」新潮之後。是不是正是受了這股思潮的影響,才促發你對現代書法的探索?

王冬齡:要更早一些。1981年,研究生畢業之後,我留校當老師。當時所有想學書法的外國留學生,國家都派到浙江美院,而我則負責來教他們。這批歐美來的留學生,在自己國家大多學的是繪畫,當時受現代抽象表現主義的影響比較大。所以在他們眼裡,書法是一個非常神秘且高端的藝術範疇,他們希望能在東方書法中汲取營養。

意識到這一點之後,1980年代,我曾經在學報發表一篇名為《中西藝術的融合》的文章,裡面談了一個重要的觀點:我們培養這些留學生,並不是為了培養出一個非常「中國」的藝術家,而是要把中國書法中最有意思的中國文化精神的內涵教給他們,把中國書法中對線條和空間的特殊理解教給他們。

這實際也是教學相長的過程。我記得當時有個來自哥倫比亞的學生,他就直接跟我說「王老師你應該做一些新的東西」。當時已經是「八五新潮」的前期,日本的前衛書法也已經傳了進來。在各種各樣的促動下,我開始關起門來自己探索。後來,我無意中看到一個留學生髮的幻燈片里有一幅馬特維爾的作品,我一看,發現非常像顏真卿的,這對我的啟發非常大。

1987年,我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個展。因為當時自己的書法地位已經非常邊緣了,所以心裡也想著要爭一口氣,一方面要展現自己的書法功底;另一方面,也展示了一點點抽象水墨的作品。為了這個展覽,當時密集創作了兩年的時間,後來的展覽效果也非常好。我記得展覽結束之後,我在北京飯店擺了四桌,在京的書法家都來了。其中就有啟功先生,他對我的傳統書法功底非常認可;至於抽象水墨部分,既有支持的,也有反對的,當時甚至有人在報紙上刊文,告誡我不要走得太遠了。

南方都市報:在展覽結束後不久,你便去了美國,在美國的經歷對你有怎樣的影響?

王冬齡:1989年3月1日,我受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邀請過去做訪問學者,在他們學校教中國書法,之後又去了加州大學,前後待了4年差兩個月。

在美國這四年中,我充分感受了美國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藝術,看了很多美術館,接觸了不少藝術家,最重要的是還教了很多西方學生。我接下來會編一本書,叫《西方人看中國書法》,打算把當時我教的學生寫的關於書法的文章做一個彙集。

在美國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一個中學看到的一場現代舞演出,讓我目瞪口呆。在我當時的印象中,舞蹈仍然停留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那種樣式,非常呆板且程序化。但這場中學生的現代舞,卻是如此鮮活而自由,百無禁忌。這讓我一下感覺到,中國書法無論怎麼創新都不為過。我慢慢地開始不再從中國書壇出發看問題,而是站在外面來看書法。這讓我進一步驚嘆於書法偉大的同時,也發現了很多之前所未開墾過的藝術資源。我覺得自己有義務去做這件事,把東方文化中最好的書法發掘出來,讓世界各國的人來共享。

南方都市報:所以就是準備的階段。1980年代末,有一大批中國藝術家開始走向國際化,開始被世界關注。但在這個過程中,往往很多本土原生的當代藝術的想法被慢慢剝除了,成為面向資本市場的藝術家。你怎麼看這樣的狀況,你會有這樣的問題嗎?

王冬齡:我有這麼一個體會,以傳統書法為例,一個人再有學問,再有才氣,但是他還是局限在小鎮農村裡,那他在書法上———在現代社會———所取得的成就會受到很大的限制;相反,如果你是在大城市,北京、上海,或是省城,就不會有這樣的問題。

大城市的信息是不一樣的,所以接觸的人也是不一樣。所以如果認為,書法是只能給中國人看的,老外是看不懂的,那你的創作觀念仍然處於初級階段;但如果你覺得一個藝術家,創作的作品應該讓全世界都可以欣賞,那你就完全有了一種不一樣的視野。至少在我看來,藝術到最後會沒有古今、中外之分。比如說西方人的音樂,即便你沒有太多西方音樂的背景,但你仍會覺得它是好聽的。

南方都市報:我大概明白,其實以書法為例,如果你一直固守以前的東西,會讓人覺得你與時代是脫節的,那我為什麼還要做這個東西,去表現現代人的想法?所以就是當代藝術這個東西,因為當代藝術和當下的人是緊密聯繫的。

王冬齡:就好比說我們現在是看著電視玩著手機開著汽車,你覺得我們還能為一個所謂的「情調」去寫書法嗎?

南方都市報:但是現在大部分人對於書法的看法還是傳統,所以對你的批評才這麼多?

王冬齡:我是這麼看的,今天的優秀書法家必須有童子功,然後再進入藝術院校學習。從傳統的觀念來看,書法就是業餘的,是一個閒情逸緻的東西,所以很多人會覺得我現在做的東西走偏了,走得太遠了,甚至認為我是為了討生活,為了嘩眾取寵去做這些事情。

其實到我這個年齡,我覺得我智慧的地方就在於戒得戒貪,錢財名譽對我而言一點都不重要。服從自己內心的召喚,做自己的藝術,才是我想要的。別人的觀點一點都不重要,關鍵是作品是不是從我內心流淌出來的,是不是真的是我智慧靈性的產物。清楚了這些,你的作品好,別人理不理解,一點都不要緊。

南方都市報:你從美國回來後,你的作品也發生過不少變化,你會怎麼歸納這段時間?

王冬齡:應該這麼說,在去美國之前,我接受了紮實的基本功訓練,也已經開放了自己的藝術觀念;在美國,我的藝術觀念從一個狹隘單純的想法變成了一套系統的觀念;從美國回來之後,說實在話,我是在罵聲中成長的,我在不斷的批評質疑聲中一直堅持到現在。

其實我一直在做的東西,他們只看到我做很多非常現代的嘗試,他們沒看到,我在傳統功夫上是一點沒有苟且和偷懶,實際上我一直在不斷錘鍊自己的傳統基礎。所以,對於他們的批評,我不以為然。

你讓我梳理這十來年的變化,我覺得沒有這個變化。這一切都只能說是為我最早找到「亂書」做的鋪墊。

我現在找到「亂書」這條路,應該說是上天對我的眷顧,它是我作為一個書法家進入當代藝術領域最好的表述方式。我在美國教美國學生最大的感觸是,中國書法最值得驕傲的就是毛筆,它能表達最細膩、最豐富、最具有生命感的線條,它和油畫是不一樣的。

「亂書」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事情,我在南京學習書法時,老師講過,一個字的左右不能碰,作為傳統書法,這樣做是完全對的。歷史上徐渭有些作品希望打破行距的限制,但他的字和字之間並沒有打架;再有就是鄭板橋,他就是亂石鋪路,這個字大一點,那個字小一點。而我是徹底把這些東西都打掉了,最後你看到的就是,書非書,它變成一種完全抽象的東西。但它又是有書法的東西在裡面的,我畫的這些線條,沒有三五十年的功力是寫不出來的,也就是說,保留了我作為一個書法家的書寫性。

王冬齡:當代書法的「秀」與「變」

南方都市報:那除了「亂書」,其他的嘗試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

王冬齡:書法無處不在,書法無處不能,沒有條條框框,我們可以在玻璃上寫字,在塑料上寫字,可以在木頭上寫字,不要限制自己。讓書法走進當下的生活。關鍵在於你畫出的線條有沒有生命,有沒有靈性,有沒有藝術。

南方都市報:在中國美院你有一個現代書法研究中心,在你們這裡,現代書法的概念和傳統書法的概念究竟是怎樣釐清的?

王冬齡:我只能感性地講,所謂現代書法研究中心,是要打破一種現代書法的條條框框。它首先是作為一個藝術學院里的研究機構出現的,就是要把書法教育放進當代藝術教育的範疇之中;其次,書法它可以影響其他的藝術,也應該吸收其他的東西,這叫做「跨界」;第三,實際上就是用當代觀念來挖掘書法最具有表現力的方面,它的意義它的價值,也就是希望來證明它對當代藝術教育是有影響的。

事實上,在書法的藝術教育上,有兩大觀點,一個覺得書法應該放在綜合性大學中文系,強調書寫的內涵;另外一種覺得應該放在藝術學院,更強調一種創造性和表現性。大學問家,如果他的學問過關,那他字里的氣息是豐厚的,但這並不等於說學問大就一定能成為最好的書法家。

選自《南方都市報》 作者|顏亮

轉載聲明:

業務聯繫電話:15899791715

————中國書法網微信公眾平台————

關注熱點,傳播最及時的書畫資訊;

堅守傳統,打造專業書畫權威平台。

投稿及廣告推廣合作請聯繫:

廖偉夫 13510562597(可加微信)

QQ:19689887

郵箱:cmlwf@126.com

往期經典

(直接點擊標題可進入瀏覽)

書畫高清資料

起居何如——米芾手札高清全集

傾仰情深——趙孟頫手札高清大圖全集

起居佳勝——蘇軾手札大全

雖遠為慰——王羲之傳本手札墨跡十三帖

極感遠意——黃庭堅手札大全

名家訪談

【對話名家】補硯齋訪談錄

【名家面對面】系列專訪之一 —— 石開先生訪談 (上)

【名家面對面】系列專訪之一 —— 石開先生訪談 (下)

經典專題

《石渠寶笈》特展布重量級展品搶先看!

「還原大師——何紹基的書法世界」展覽作品欣賞

不愛江山愛丹青——宋徽宗 趙佶 書法專輯

全國第十一屆書法篆刻作品展·國展學術論壇實況報道

推薦展覽

事茗——東一書畫雅集

陳忠康精品書法展在國家博物館舉辦(最全記錄)

"守正——全國百家楷書邀請展」

"望岳——南嶽紀游書畫展

傅志偉篆刻展

山房寫字——廖偉夫書法作品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書法網 的精彩文章:

遺失日本的國寶:南宋畫僧法常——《觀音猿鶴圖》
唐杜牧《張好好詩》墨跡的近世命運

TAG:中國書法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