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乾隆皇帝過生日,外國人給他送「鍾」,他為何滿臉高興還連聲說好

乾隆皇帝過生日,外國人給他送「鍾」,他為何滿臉高興還連聲說好

現代人每逢年節走親訪友送禮是常事,可送禮也有講究,最大的禁忌就是不能送鐘錶之類的東西,原因就是「送鍾」與「送終」諧音,聽起來不吉利。可是乾隆皇帝卻一生被「送鍾」N多次,他不僅欣然接受,還連聲說好。如此愛面子、講排場和避忌諱的乾隆皇帝,怎麼就對「送鍾」不加以避諱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乾隆36年(公元1771年),乾隆皇帝終於迎來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生日——六十大壽。要知道在清朝可是「人活五十古來稀」,乾隆皇帝六十歲依然精神矍鑠,朝廷內外也是一片祥和氣氛,故值此盛世,皇帝的六十大壽必須辦得風風光光。

內務府隨後便忙活開了,滿朝的文武大臣們更是在籌措給乾隆皇帝進獻寶貝,生怕自己進獻的寶貝不金貴,掃了乾隆皇帝的興緻,耽誤自己的錦繡前程。除此之外,西洋的特使們也紛紛前來朝拜,不過他們進貢的東西卻有些特殊,很多都是現代人認為特別不吉利的「鍾」。

「送鍾」一詞是中國獨有的民間禁忌文化,說著各種語言的西洋人當然不懂。

在如今的故宮博物館中,還收藏著大量乾隆時期由西洋人供奉的西洋鍾,包括銅鍍金轉水法連機動大座鐘、銅鍍金象馱寶塔變花轉花鐘、銅鍍金四方跳杠鳥音籠鍾、以及銅鍍金寫字人鍾等等,這些西洋鍾都是當時西洋人的匠心獨具之作。

不管這些鍾多麼精巧,在我們看來也依然是給乾隆皇帝「送終」。曾大興文字獄的乾隆皇帝,為何偏偏對「送終」不感冒呢?這裡究竟有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

在現代人的觀念中,「送鍾」的禁忌已經根深蒂固,並認為是古時流傳下來的說法。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送鍾」等於「送終」的說法來源於相聲作品《彆扭話》,其中就有「送鍾」意為「送終」的說法,由於二位大師名氣響亮,「送鍾」的禁忌也便流傳開來。

古人和我們的想法不同,在古人看來,「鍾」與「中」同音,而「中」素有「中心」之意。在古代的華夷之分的認知中,「中」所代表的就是「中心之國」、「中華」之意。

「鍾」的錶盤上是由時針、分針、秒針組成的,秒針每走六十步,分針跟著動一下。在古人的眼中,這種設計非常神奇,所謂的「步步走字」就是由此而來。正是由於鐘錶的一直「行走」,才讓古人寄託了時時刻刻高升走運的美好願望。

古人在觀察鐘的時候也領悟了不少道理,秒針每走一步,代表著時間已經過去了一些,它一直在向前行進從未回頭。也正是這種特殊的現象,也讓古人對其有了辭去舊時光,迎接新未來的寓意。

除了以上幾點外,外國人對鐘的情感更加特殊。在日語中,鐘被稱作是「時計」,與「登慶」、「登惠」二詞具有相同的發音和寓意,與此同時,歐洲人還認為鍾是不畏艱難困苦、始終向前的象徵。因此,在國外「送鍾」是非常流行的,大部分的寓意都是激勵對方努力工作勇於拼搏,並且收禮人還能時刻看到送禮人送的鐘,以此來思念對方,增進相互之間的感情。

由此可見,古人「送鍾」都是大禮,並非我們所想的那般「不吉利」,所謂的「送鍾」等於「送終」的說法並不科學(最重要的是,在清朝時代,鐘錶剛剛興起,很有可能還沒有送鍾等於送終的忌諱),這只是民間以訛傳訛的謠言而已。換句話說,身處於21世紀的我們,更應該破除這些無稽之談,為對方送上我們最真摯祝福的禮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蟲 的精彩文章:

古墓出土啤酒蓋,專家還將其當寶貝,難道不是盜墓賊喝酒剩下的嗎

TAG:歷史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