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據說他因一句詩被舅舅殺害,後世文人卻紛紛提出質疑

據說他因一句詩被舅舅殺害,後世文人卻紛紛提出質疑

在《全唐詩》中,有一個自相矛盾之處,那就是在同為唐朝詩人宋之問和劉希夷的名下,都記載了《代悲白頭吟》。這首詩並非同題,完全是一模一樣的。其實,因為歷史太過久遠,許多詩歌的作者到底是誰,存在著歧義,類似問題在《全唐詩》中並不新鮮。然而,就是這一首詩的背後,卻隱藏著血淋淋的故事。

宋之問和劉希夷年齡相仿,是舅甥關係。相傳劉希夷年少時才華橫溢,名氣很大,有一次偶然之中,作出了這首《代悲白頭吟》。唐代文人之中,相互交流很頻繁,宋之問和劉希夷是至親,更是如此。劉希夷便帶著這首詩去找宋之問,想讓舅舅幫忙指正。

這首詩確實寫得精彩,構思巧妙,開拓了樂府詩題的新意境。它情調婉轉濃郁,卻並不低沉,而是流露出難以抗拒的穿透力。尤其是那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乃是點睛之筆。宋之問動了心,向劉希夷提出將此詩署名的要求。

這個要求,並不常見,劉希夷也很驚訝,稀里糊塗答應了。在回家的路上,他又意識到這可能是流傳千古的名篇,這才不甘心返回。結果,宋之問惱羞成怒,命令僕人用土袋將外甥活活壓死。

這個說法流傳相當廣泛,在唐人筆記《大唐新語》、《劉賓客嘉話錄》、《大唐新語》等書中都有記載,特別是流傳廣泛的《唐才子傳》和《全唐詩》亦採用此說,讓其幾乎成了公案。然而,此事卻有相當不合理之處。

首先,宋之問殺劉希夷一事,在正史之中完全沒有記載。唐朝雖然民風彪悍,但殺人還是犯法的,雖然不一定是以命抵命,至少問罪是跑不了的。然而,宋之問也不是權傾天下的大臣,殺了人難道還大搖大擺,無人過問?何況殺的還是至親骨肉。

殺人的細節還描繪得如此細緻,到底是誰目睹的,又為什麼當時沒有報官?劉希夷的家人也忍氣吞聲,沒有將宋之問繩之以法嗎?

其次,在兩人的地位來看,宋之問也沒有這個必要。《舊唐書》中對二人都有過評論,說起宋之問是「之問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詩,當時無能出其右者」;說起劉希夷則是「體勢與時不合」、「不為所重」。也就是說,宋之問二十歲就名滿天下,劉希夷則不被當世認可。兩人地位如此懸殊,宋之問又何必嫉妒殺害不如自己的外甥?

再次,此名句到底值不值得殺人。小珏不敢批評這句詩,我引用明朝文壇宗詩李攀龍在《唐詩直解》中的原話:《代悲白頭翁》本非其佳處,而俗人專取之。五、六尤卑。也就是說,在頂級文人看來,「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還真不算是什麼好詩句,根本不值得爭來搶去。

執這種看法的不在少數,宋朝人魏泰就在《臨漢隱居詩話》說:「吾觀之問集中,盡有好處,而希夷之句,殊無可采,不知何至壓殺而奪之?」清朝人沈德潛也表示:此因之問品屬下流,而以惡歸之。其實之問詩高於劉,不用攘竊他人也。雜說不足為憑,每每如此。

表達這些觀點的,還有很多。因為他們認為,能寫出「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的宋之問,不可能為這句根本算不上特別出彩的詩句殺人。如果這樣的話,當時的文人那麼多,他完全有可能會殺個血流成河。

當然此事到底真偽,小珏也不敢妄斷,只不過宋之問確實是被黑得最慘的唐朝詩人,這也和他本人低劣的人品有關。他百般討好依附武則天,甚至想做「男寵」,又阿諛奉承張易之,投靠武三思,巴結太平公主。誰上台就極盡溜須拍馬之能事,甚至賣友求榮,向武三思告密,導致朋友一家被殺。這種種惡端,大概也是他被黑的緣由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珏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為嘉靖生下長子的嬪妃,生前默默無聞,兒子去世後才得到憐惜
杜牧最出名的一首詩,人人倒背如流,卻有兩處爭議至今沒有平息

TAG:小珏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