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文人畫不止是畫,更是一種精神

文人畫不止是畫,更是一種精神

搶購點擊3800多張《中國古代繪畫高清電子圖庫》

搶購點擊工筆畫學習資料,白描稿、繪畫步驟等

志於道、據於德

依於仁、游於藝

《玩古圖》明代杜堇,台北故宮博物館收藏

如今,天價頻出的藝術市場中,中國古代所追求的「士大夫精神」和「士夫畫」,似乎離我們愈來愈遠。

士夫畫亦稱「文人畫」,泛指中國封建社會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畫,是區別於民間畫工和宮廷畫院職業畫家的繪畫。北宋蘇軾提出「士夫畫」,明代董其昌稱道「文人之畫」,以唐代王維為其創始者。

王維《江干雪霽圖卷》(局部)

講「士夫畫」,首先要從「士大夫」講起。

《漢書·食貨志》記載:士農工商,四民有業,學以居位曰士……這裡的「士」是指為社會等級中的一個階級,屬於貴族最下層,屬於俸祿可以自足的人。

馬遠《松月圖》

而後孔子在《孔子家語·五儀解》中記載:「所謂士人者,心有所定,計有所守……富貴不足以益,貧賤不足以損。此則士人也。」 這裡指出:士人應該是心中有明確的原則和計劃的,有自己的處世方法,得之不喜、寵辱不驚、淡泊明志的人,方能稱得上「士」。可見在概念定義上,士人注重內外雙修。

弘仁《墨梅圖》軸

由於士人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所處的位置高度不同,對待問題的方式必然也不同,對待繪畫上也迥然不同。

馬遠《舉杯玩月圖》

通常「文人畫」多取材于山水、花鳥、梅蘭竹菊和木石等,藉以發抒「性靈」或個人抱負,間亦寓有對民族壓迫或對腐朽政治的憤懣之情。他們標舉「士氣」、「逸品」,崇尚品藻,講求筆墨情趣,脫略形似,強調神韻,很重視文學、書法修養和畫中意境的締造。

馬遠《歲寒三友圖》

陳師曾認為,「文人畫有四個要素:人品、學問、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歷代文人畫代表人物

歷代文人畫對中國畫的美學思想以及對水墨、寫意畫等技法的發展,都有相當大的影響。

巨然 萬壑松風圖 絹本墨筆

上海博物館藏

文人畫的由來可以追溯到漢代,張衡、蔡邕皆有畫名。畫品雖不傳世但是典籍皆有所記載。宋代以前,中國繪畫已經得到顯著的發展,出現了「三家山水」和「徐黃體異」的花鳥畫。

徐熙《雪竹圖》

黃筌 《寫生珍禽圖》

【宋】

宋代建立了皇家畫院。蘇軾第一個比較全面的闡明了文人畫理論,對於文人畫體系形成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蘇軾 枯木竹石圖卷 紙本水墨 26.5×50.5 公分

日本私人藏

從繪畫實踐上看,蘇軾的《枯木怪石圖》可以看到他的美學實踐,另外文同的墨竹圖與蘇軾共同開創了「枯木竹石」的文人畫題材。

蘇軾《瀟湘竹石圖》

米芾 春山瑞松圖35×44.1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

米芾 雲起樓圖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

宋 米芾 翠微深處圖

【元】

在元代繪畫實踐上,元初以趙孟頫、高克恭等為代表的士大夫畫家,提倡復古,回歸唐和北宋的傳統,主張以書法筆意入畫,因此開出重氣韻、輕格律,注重主觀抒情的元畫風氣。例如趙孟頫的《洞庭東山圖》《吳興清遠圖》《鵲華秋色圖》等。

趙孟頫 鵲華秋色圖 紙本設色 28.4×93.2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趙孟頫 洞庭東山圖

元代中晚期的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四家及朱德潤等畫家,弘揚文人畫風氣,以寄興托志的寫意畫為旨,推動畫壇的發展,反映消極避世思想的隱逸山水,和象徵清高堅貞人格精神的梅、蘭、竹、菊、松、石等題材,廣為流行。

元 黃公望 丹崖玉樹圖

故宮博物院藏

元 黃公望 天池石壁圖

故宮博物院藏

元 王蒙 春山讀書圖軸 縱132.4 厘米 橫55.5 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王蒙 葛稚川移居圖

故宮博物院藏

元 倪瓚 漁庄秋霽圖軸縱96.1 厘米 橫46.1 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元 倪瓚 《虞山林壑圖》

元 吳鎮 漁父圖 絹本墨筆 84.7×29.7cm

北京故宮博物院

吳鎮 溪山高隱圖

【明】

明代初年畫家分為兩派,一派是復古派,即明初復興的皇家畫院中繼承南宋「馬夏」院體山水畫傳統的戴進、吳偉等人。

明 戴進《溪堂詩意圖》

另一派則是以「吳門派」為代表的明代文人畫,掃除了「復辟」的「院體」畫,把元人奠定的文人水墨風格推向更高一個階段,其主要人物是沈周、文徵明、唐寅與仇英。晚明董其昌一出,拓展文人山水畫新境界。

明 沈周 東庄圖冊

文徵明 秋江餞別圖 立軸

唐寅《落霞孤鶩》

仇英 山水

【清】

清代到了文人畫鼎盛的時期,湧現了諸多頂級文人畫家,最突出的是「四僧」,「四僧」中又以八大山人、石濤最為突出。

八大《孤禽圖》

八大 芙蓉

八大 葡萄

八大 荷花小鳥

石濤 古木垂蔭

石濤 溪岸幽居

石濤 溪橋野色

石濤 南山為壽

弘仁 溪山寂靜

弘仁 松岩放艇

弘仁 山水 立軸 水墨紙本

弘仁 山水

清 髡殘(石溪) 人物圖頁

清 髡殘 松岩樓閣圖

清 髡殘 秋暉蒙釣磯

清 髡殘 結社林泉圖

文人畫的九大境界

中國傳統的「文人畫」,特別注重「境界」的營造。達到了一定的境界,也就達到了「氣韻生動」的目的。「文人畫」的境界,主要有以下幾個層面:

元 方從義 白雲深處圖卷

上海博物館藏

虛幻之境

中國古代哲學認為宇宙是一個氣場,生生不息,變化無窮,一切都處於變化之中。我們所能感知到的,是虛幻的事實,是人類根據已經得知的知識做出的一種判斷。只有充分地意識到世界的「虛幻性」,才有可能了解世界的實體性。中國的書畫家,特別是文人畫家受「虛幻觀」的影響非常大,在書畫作品中或多或少有所體現。

禪僧畫家 牧溪《蓮鳥圖》

畫外之境

與「虛幻之境」相關聯的是「畫外之境」。「文人畫」追求的不是繪畫技巧本身,而是「畫外之意」。這「畫外之意」,便是「文人畫」含金量高於「畫工畫」的根本原因所在。畫內之境可描,而畫外之境難求,因為「畫外之境」需要豐厚的學養、生活積澱才能達到。

八大《瓶花》

拙丑之境

老子提出「大巧若拙」,是追求拙境的理論核心。書畫創作固然需要技巧,但過分強調技巧,或者說技巧的痕迹過露,反而小家之氣,給人以拙劣之感。如果率性而為,不講技巧,或者將技巧的痕迹減到最小程度,看似稚拙,卻反而有一種天真質樸之美。

倪瓚《六君子圖》

上海博物館藏

寂寞之境

中國文人所走的道路,註定是寂寞之途。不管在朝在野,文人在心靈上往往是孤獨寂寞的。藝術上的寂寞,指的是空靈悠遠、靜穆幽深的境界。惲南田認為倪雲林的畫「真寂寞之境,再著一點便俗。」也有人評論說倪雲林的寂寞之境已經到了「水不流,花不開」的境界,展現在他筆下的是一個近乎不動聲色的寂寞世界。寂寞到極致,讓人感覺到宇宙的本原,他所要表達的,是超越塵世、超越世俗的理想境界。

牧溪 《煙寺晚鐘圖》

蕭散之境

蕭散是中國古典美學中一個重要概念。蕭散,形容舉止、神情、風格等自然不拘束,得大自在,閑散舒適。而作為美學概念的「蕭散」,指的是精神上無拘無束,氛圍上蕭瑟清逸、散淡疏朗,超越一切秩序。以蕭散著稱的畫家有倪雲林、黃公望、董其昌、八大山人等。

宋 梁楷 疏柳寒鴉圖頁 絹本設色 26.4×24.2cm

故宮博物院藏

荒寒之境

與蕭散之境相似的還有荒寒之境。荒,與蕭散相似,寒則體現了一種冷逸、清寒之美。中國畫多寒林圖、寒松圖、寒江圖,多雪景、硬石、枯樹、寒鴉、野鶴,主要是為了表現蕭疏寧靜、空靈幽遠的意蘊。在梅蘭竹菊等文人畫常用題材中,荒寒之境也成為一種廣泛的追求。這與文人的獨立孤傲、曠遠放逸的襟懷是相通的,與空、虛、寂、靜的禪的境界是相通的。

沈周 東庄圖冊

淡雅之境

雲清風淡,是文人心儀的境界。魏晉士人深得淡雅之趣,宋人更是將淡雅發展為審美的主流。這與宋徽宗推崇淡雅之美大有關係,也與文人畫的發展密切相關,文人畫的主要美學追求,是「淡而無味,含義雋永」。文人畫不求形似,而求「象外之意(神似)」,所以可以「淡墨揮掃」。而畫工為了形似,只能在丹青朱黃鉛粉色彩上下笨功夫。

南宋 梁楷 柳溪卧笛圖頁

故宮博物院藏

簡約之境

筆簡意濃,筆簡韻長,是文人作畫的重要方法。特別是宋朝的文人畫家們,對簡約的追求更是具有強烈的主動性。「多求簡易而取清逸」,正是文人畫的核心。簡單地說,要先做加法,再做減法。把能省略的盡量省略,留下的寥寥數筆,足以抵得過滿紙筆墨,甚至比滿紙筆墨的容量更大,因為有許多含義盡在不言中、盡在畫面外。

梁楷 潑墨仙人圖 紙本水墨畫 48.7×27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典藏

心靈之境

中國畫從追求形似到追求神似,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兩宋開始,畫家又開始由神似,向追求「靈性」轉變。所謂「性」,就是「肇自然之性」,畫出本然之「性」。畫家和世界的關係,不是站在世界的對岸來看待世界、欣賞世界、描繪世界,而是回到世界之中,把自己看成世界的一分子,由此產生心靈的感悟,是「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物我合一」的境界。

「文人畫」的境界還可列舉不少,從上述數例,已經可以領略其大概。

《幽澗寒松》北京故宮博物院

士夫之畫應「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形而上者謂之道,立志要高遠,並遵循正道而行,追求藝術形而上的「風神氣象」,使「藝」不成為文人畫家沽名釣譽的手段。社會不容易認識士夫畫、接受士夫畫,士大夫自己得有擔當,世人不認識不接受也應該做,不能丟下那份文化使命感,和能夠沉澱下來的靜穆精神。

花紋純狼毫工筆花鳥勾線筆

¥38元全國包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工筆畫 的精彩文章:

陳少梅:他筆下的四季,看一眼就會愛上
吳湖帆:種竹風滿林,風清塵自遠

TAG:工筆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