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淺談高血壓認識的幾點誤區

淺談高血壓認識的幾點誤區

淺談高血壓認識的幾點誤區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高血壓是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病,在中國約有2.7億高血壓病人。心血管病死亡中一半與高血壓有關,高血壓導致殘疾發生率高,引起腦卒中、心力衰竭、腎功能衰竭等嚴重情況。規範高血壓治療很重要。在臨床工作中常常遇到不恰當甚至是錯誤的做法,不知您是否也有這些問題呢?


1.老年人血壓高些沒關係嗎?

不少人誤以為隨著年齡的增長,血壓隨之增高是一種生理現象,認為年齡越大,高血壓的診斷標準相應地越高。這一錯誤認識在老年人群中尤為突出, 有些高血壓也因此得不到正確診斷和有效治療。實際上,老年人的診斷標準跟中青年人一樣,在未使用降壓藥物的情況下,非同一天3次測量安靜休息狀態下的血壓,收縮壓(高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低壓)≥90mmHg,就可診斷為高血壓。

既往診斷了高血壓,目前正在使用降壓藥物,測量血壓雖然低於140/90mmHg,也還是有高血壓。應該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

淺談高血壓認識的幾點誤區


2.我平常沒有不舒服的感覺,血壓應該是正常的,不用檢查。

雖然血壓升高會出現脖子發僵、頭痛、頭暈,有時可能還會噁心想吐,或者引起耳鳴、心慌氣短等,但血壓的高低與癥狀的輕重沒有明確的關係。實際上多數高血壓的患者沒有明顯癥狀。而這種無癥狀性高血壓雖然沒有造成感覺上的異常,但持續的高血壓狀態會促進動脈硬化的發生髮展,導致心腦腎等重要器官的損害,從而影響生活質量甚至生命。因此,定期監測血壓很重要。


3.為什麼我的血壓「壓差」那麼大?

收縮壓與舒張壓的差值就是脈壓,俗稱「壓差」。 正常人的脈壓為30-40mmHg,大於60mmHg的就是脈壓過大。這種情況普遍見於老年人,原因是老年人隨年齡增長動脈逐漸硬化,大動脈僵硬彈性變差造成收縮壓升高、舒張壓下降,壓差增大。此外主動脈瓣關閉不全、甲狀腺機能亢進及嚴重貧血時也會引起壓差增大。因此脈壓大的患者首先應向醫生諮詢,由醫生通過檢查明確原因。如果僅僅是年齡增大動脈硬化造成的,要按醫囑按時服用降壓藥,定期測量血壓,注意避免為控制收縮壓(高壓),使舒張壓(低壓)過低。如果有其他原因則應針對病因治療。

4.一發現高血壓就要吃藥嗎?

不一定。應該到醫院就診,醫生會根據您的血壓水平、危險因素、重要器官損害情況等等進行危險分層。任何高血壓患者都應該首先改善生活方式,限鹽、增加鉀鹽攝入、戒煙、限制飲酒、適當運動、控制體重、保證良好睡眠、避免精神過度緊張及保持心理平衡。然後醫生會根據您的危險分層來決定是否應用降壓藥物。多數高血壓病人需要生活方式改變的基礎上服用降壓藥。每個病人的自身具體情況不同,血壓控制目標也不同,需在醫師指導下將血壓控制在理想又安全的範圍。

淺談高血壓認識的幾點誤區


5.既然已經吃降壓藥了,吸煙飲酒就無所謂了?

高血壓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造成的,治療也是綜合的,改善生活方式和藥物治療缺一不可,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基礎。吸煙、飲酒、食鹽量大、熬夜等不良習慣不加以控制,會繼續損害血管及心腦腎等器官,加重高血壓。正確的做法是除選擇適當的藥物外,必須要長期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6.我可以一直照著大夫的方子自己買葯嗎?

降壓不僅要將血壓降至目標水平,而且要長期穩定。因此,要定期測量血壓,觀察療效,掌握用藥量與血壓變化之間的關係,了解需要用多大劑量或怎樣聯合用藥,才能使血壓穩定在理想水平。另外降壓強調個體化治療,醫生要不斷評估,根據病人的情況,合併的疾病及時調整用藥,杜絕照方開藥,病人更不能長期照方買葯。


7.血壓正常了可不可以停葯?

高血壓病人通常需要終生服降壓藥,隨意停葯後血壓會再次升高,血壓波動過大,對心腦腎損害更嚴重。正確的做法是,在長期的血壓控制後,在醫生指導下小心地逐漸減少藥物的劑量和種類。在減葯的過程中,必須監測血壓的變化,並且要注意血壓的季節差異,部分病人夏天可以減少降壓藥的用量。但一旦出現血壓再次升高而非藥物治療不能控制血壓時,應及時在醫生指導下恢復及調整藥物治療。

淺談高血壓認識的幾點誤區


8.「是葯三分毒」,我能不能用保健品代替降壓藥?

一些患者認為目前應該長期服用的治療高血壓藥物都有副作用,不願意長期用藥。當從廣告看到或從親朋好友處聽到某某葯可根治高血壓,拿來這些保健品說明書沒有註明副作用,就不惜花很多錢去賣保健品。但實際上目前沒有明確證據支持這些保健品可替代降壓藥。因此,這樣做不但造成經濟損失,還可能引起血壓波動,合併冠心病的病人突然停葯還可能誘發心臟病發作。因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顧建文教授醫學科普 的精彩文章:

「微笑抑鬱症」——圍繞在身邊的「無形殺手」
兒童聰明靠聊天

TAG:顧建文教授醫學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