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故事 > 貝聿銘的大師之戰

貝聿銘的大師之戰

貝聿銘的大師之戰

打開幸福里,查看更多圖片

作者:沈嘉柯

來源:公眾號沈嘉柯(id:ishenjiake)

◆ ◆ ◆ ◆ ◆

一代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悼念抒情的文章就留給別人去寫吧。我在多年來零零散散看他的傳記和相關文章,這個大師也挺有意思的。

成為大師是不可複製的命運,不過,他一生中有三件特別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堪稱三大戰役,一步步登頂,特別符合人生的三段論。

【跟了地產大鱷,做商業樓盤】

文青和大眾只能看見美,資本家和權貴卻能創造美,實現美。藝術向來是金錢最好的情人,權力則是藝術最好的爸爸。金錢資助藝術,藝術燃燒金錢,權力保駕護航。

貝聿銘也不例外。祖上的背景是他的起跑線,贏了很多很多人。貝聿銘生在廣州,叔父貝潤生是顏料鉅賈,重金購入蘇州四大名園之一獅子林。父親貝祖詒是中國銀行創始人之一。貝聿銘童年在上海、蘇州生活,到了18歲,貝聿銘赴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留學。

在上個世紀初,這屬於顯赫家世,富裕望族。打造大師的原始基礎,是錢和時間堆積出來的。

一個父親在教育兒子的時候,總是忍不住吐露實情,貝聿銘說,「當我兩個兒子選擇他們現在做的建築行業時,我是反對的。我告訴他們建築師的生涯很苦,搞建築就必須非常愛這一行,而且成功往往來得很遲,建築可以說是一個老人的行當,因為必須工作許多年才會得到大家認可,做自己想做的事。建築師接觸的是一筆數目不小的投資,多數業主不會選擇一個25歲的建築師設計辦公大樓。如果幸運的話,設計小住房倒有可能。」

這話非常直接,建築業很苦、極為看資歷、需要數目不小的投資。

如何在一個行業里存活下來?答案只有一個,你必須獲得出錢的人,也就是業主的喜歡。別老是強調個人風格,以為可以拿別人的錢成全自己的喜好和夢想。你可以讓極少數業主失望,但你不能讓大多數業主嗤之以鼻,最終斷送自己的職業生涯。

這一點,貝聿銘看得很清楚,「我認為設計特色本身也是一種約束。我並不羨慕那些有強烈個人風格的建築師,他們有時由於未能顯現原有的設計特色而使業主感到失望。我感到沒有固定的風格給了我更大的設計自由。」

貝聿銘原本是在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留學,但他覺得自己沒有設計天分。又轉投麻省理工學院改學工程。院長威廉·愛默生看了他畫的圖紙,覺得這個年輕學生敏銳而有想像力,勸他還是學建築。

從麻省理工畢業後,貝聿銘到哈佛大學繼續攻讀,之後留校任教。就這樣,貝聿銘31歲的時候就已經是哈佛大學建築系助教。但他選擇了離開校園,走向開發商。建築如果不能在地上開花結果,只能在象牙塔里玩弄學術的空中樓閣。

貝聿銘的大師之戰

威廉·齊肯多夫這個紐約開發商,是貝聿銘職業人生的「貴人」。他為這個地產大亨服務的主要項目,就是設計普通低成本住宅。

沒讀過什麼名校,也沒接受過什麼建築學專業教育的威廉·齊肯多夫,是個天才商人,長袖善舞,八面來風,跟政客廝混,包攬下各種賺錢業務。他的父親只是紐約長島的鞋匠,但他抓住時代機遇,發了財。並且還想更發財。就跟咱們現在的中國一樣,不管你是幹什麼行業的,哪怕你是個做豬飼料的,最後都忍不住到房地產里拚命撈金。

二戰後美國政府為了讓市民有房住,推出低利息抵押貸款。齊肯多夫這種老狐狸,立刻動起腦筋。城市就在那裡,首選當然是推倒貧民窟,空白上最好蓋新房子,利潤也最大。齊肯多夫趕緊開始招攬一批建築師。

狡猾的商人嘛,最講究性價比了。於是籍籍無名的小字輩貝聿銘,上了這份名單。

從美國建築師學會,到貝聿銘在哈佛大學的同事,都批評貝聿銘居然跟了齊肯多夫。你堂堂一個名校建築師,怎麼能去蓋那種不入流的商業住宅房子?

其實吧,貝聿銘的父親——貝祖詒,這個民國的銀行家表達過同樣的看法:優秀建築的精髓不僅在於構思偉大的建築物,而且要使它們與金融和經濟要素有效地聯繫在一起。

說白了,就是好好跟「錢」打交道,跟業主打交道,跟政府打交道。蓋這種住宅用不著什麼藝術創造設計理念,但是,特別能鍛煉人,知道材料什麼價錢、工人怎麼盯著、利潤怎麼摳……知道現實社會的需求是什麼。

貝聿銘和齊肯多夫的關係,有點類似父子。齊肯多夫大膽激進,具備一切成功商人的核心氣質——冒險。只要有賺錢的可能,齊肯多夫想方設法達成目的。貝聿銘是他旗下的招牌設計師,名校背景,有天賦的年輕人,又是來自中國的東方面孔,有著異域文化的特色。

齊肯多夫教給貝聿銘的,其實是如何跟真實的世界打交道。未來的藝術大師,此刻也得下基層,先練好基本功。

十二年後,貝聿銘離開了齊肯多夫,自立門戶,去做自己想做的藝術項目。齊肯多夫給貝聿銘寫了封感情流露的信,信中他說自己和貝聿銘一起改變了美國建築的歷史。

之後,貝聿銘完成了美國得梅因藝術中心和艾佛森美術館。憑藉這兩個項目,貝聿銘獲得了美國建築師協會的國家榮譽獎。他不僅出名了,又逐漸回歸主流。

青春期的這12年,貝聿銘跟了這個地產大鱷,等到自己足夠成熟,紮實,有一定資歷,再自立門戶。這是典型的先務實後務虛,先商業後藝術。

這就是全世界通行的師徒制。在大學裡,教授學者只能教給貝聿銘學術知識,在社會上,齊肯多夫這樣的老師,才能補足貝聿銘的短板。說得再直白一點,商業和藝術完全分不開,藝術的背後,就是商業,只不過或者很公開,或者很隱蔽。

【態度好,能打持久戰】

當美國總統肯尼迪遇刺後,肯尼迪的遺孀傑奎琳決定為肯尼迪建造一座大型紀念建築——這就是後來的肯尼迪圖書館

貝聿銘的大師之戰

肯尼迪的夫人傑奎琳決定親自挑選建造師,找了一批世界著名的建築師,搞了個業內投票。在6名候選者當中貝聿銘排第三,他前面的兩位是密斯和路易斯·康。這兩位,都是建築業的大佬。

傑奎琳分頭拜會了前三名。密斯當時快80歲了,功成名就,什麼大項目沒玩過,表現得很淡定。路易斯·康則富有深刻的思想,但表達能力很差,談起理論十分晦澀。他的工作室也是亂糟糟的樣子,他的面部曾經燒傷過,疤痕明顯,減了印象分。

貝聿銘就不一樣了,在辦公室特意準備了傑奎琳喜歡的玫瑰花來迎接第一夫人。貝聿銘的人也收拾齊整,紳士而精神抖擻,充滿熱情想要做好這個項目。貝聿銘還跟傑奎琳說自己並不出名,但最好的作品一定就會是肯尼迪圖書館。

看看,做事的態度啊,多麼重要。對於客戶來說,你本來就有名,還謙虛,還對接活積極得很,精氣神良好,選誰那不是明擺著么!

這個項目讓貝聿銘進入了世界的焦點,但也折磨了他十五年。因為原先的選址遭到當地居民的反對,只好重新選址。

這中間,傑奎琳嫁給了希臘船王。因為工程時間拖的太久,當年籌集的那筆經費,也通貨膨脹貶值了。這對於貝聿銘來說,難上加難。後來地址選到了波士頓港口的一個垃圾填埋區。

1964年公布建築師名字,1979年肯尼迪圖書館才建完。這麼漫長的過程,貝聿銘還真就堅持下來了,最後完成任務,交貨了。

只要他半途而廢,必然前功盡棄,並且名聲受損,成為一個負面案例。

因為肯尼迪圖書館,貝聿銘跟傑奎琳的關係一直保持良好。這就是人品問題,而不是技術問題。

建築作品尤其無法例外,它不是一部小說一幅畫一首歌,一個人就能完成,它是昂貴的材料、國家或大城市的頂級權力、科技手段和個人美學的大集合。

被肯尼迪家族選中,跟傑奎琳的合作,這一戰,令貝聿銘進入世界著名建築師之列。其實,這也意味著貝聿銘進入了美國政商文化的頂級核心圈。

據說在建築師圈子裡,貝聿銘很少批評同行,保持謙虛,很有華人的傳統,圓滑自如。何況他本來就是中國富貴人家的後代,兼顧了商人和氣生財的熏陶。

後來的故事,大同小異。無非是艱難曲折,拿下一個一個項目,繼續積累成就。很快,他的決戰紫禁之巔來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盧浮宮的那個玻璃金字塔。

【被爭議成就的大師】

貝聿銘的大師之戰

前半生的職業生涯,貝聿銘也不是一次兩次被罵,盧浮宮金字塔同樣遭遇巴黎人的強烈反對和辱罵。

1981年密特朗贏得法國總統大選,正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密特朗要兌現對選民的承諾,帶領法國前進,開始改造巴黎,修繕改造盧浮宮。

這個大項目原本被一個找了政府關係的法國建築師拿到手。但是貝聿銘也不簡單,通過著名畫家趙無極的引薦,見到了密特朗。

貝聿銘向密特朗提出的盧浮宮修復方案極為奇特:建造一座在理論上每小時能夠容納15000人,高度為70英尺的玻璃金字塔。

求新求變革的時代背景下,新當選的法國總統密特朗對貝聿銘的方案大表贊同,現場聘任了他。

但是,在文化藝術方面,歐洲人,尤其是法國人,是非常驕傲的,完全看不起暴發戶土包子美國的文化。

歐美文明的這條鄙視鏈非常赤裸裸,美國雖然富強,但歐洲才是高級文明中心。讓貝聿銘這麼個來自紐約的建築設計師改造盧浮宮,他算老幾,他憑什麼?

主流媒體紛紛站出來搞批判,《費加羅日報》說:「絕對不能接受。」《法蘭西晚報》聲稱,這對於神聖的盧浮宮來說是「殘酷的暴行」。

群眾罵,媒體批,貝聿銘不為所動。反正,他還有總統支持。

等到金字塔竣工,1 9 8 8年3月4日,密特朗在金字塔內舉行典禮。出席的各大名流嘉賓,被燈光、瀑布噴泉、玻璃金字塔的閃閃發光璀璨奪目晃花了眼。貝聿銘為法國總統密特朗贏得了臉面和政績,在典禮上,他授予貝聿銘榮譽勳章。當時貝聿銘對記者說:「我一直在等待著這一刻的來臨!」

貝聿銘在罵聲中成為大師,征服之路充滿爭議,但是貝聿銘從來不畏懼爭議。甚至可以說,他還挺享受爭議的。盧浮宮這個單子,足以令他進入傳世之作的殿堂。這是他的巔峰之戰,搞定了自負的歐洲人。

人類呀,在哪兒都差不多。金燦燦晶瑩明亮的事物,最能吸引眼球,一見之下被征服。而爭議越大,盛名越流傳。新鮮人新花樣冒出來的時候,總是被罵被鄙視被嫌棄。罵著罵著,人們忽然覺得,其實還挺美的——真香定律。再過一些年,人們終於明白它的偉大傑出。

貝聿銘的大師路,跟其他大名鼎鼎的人物本質上沒區別。一切文明的本質還是人。金錢、權力、藝術,都要通過人來體現。人的境界,無非是務實,耐得住性子做事有頭有尾,能駕馭名利,利用名利實現自我藝術追求,而不是成為名利的奴隸;擁抱爭議、經得起爭議。

普通人嘛,總是更要面子,喜歡假清高,渴望金錢又嫌臟;嚮往成功,卻總是耐不住寂寞,也總是害怕被罵,只想躲到黑暗的角度去罵別人,過乾癮,不敢站在舞台中央,真正成為自己。庸人難以識別超前的事物,總是扮演著謾罵嘲諷的角色。

這是大師和大眾之間,最深的鴻溝。

------

參考資料:

(1)建築大師貝聿銘談自己 蓋羅.馮.波姆 《炎黃世界》2008年第3期

(2)「金字塔風波」使他譽滿全球 孫國維 《文化交流》2018年第5期

(3)貝聿銘的不為清單 馬驍馳 《家族企業》2017年第12期

貝聿銘的大師之戰

作者:沈嘉柯

來源:公眾號沈嘉柯(id:ishenjiake)

轉載請聯繫原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故事會 的精彩文章:

你不在家,我跟你爸隨便吃了點
細節 · 錯過

TAG:故事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