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魯迅曾批判國人有10個劣根性,如今看來,仍讓人百感交集

魯迅曾批判國人有10個劣根性,如今看來,仍讓人百感交集

魯迅是中國現當代最偉大的作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很多作品都體現了極高的思想水準。在對國人進行科學和民主的啟蒙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一直走在時代的前沿,即便沒有直接參与政治生活,卻一直被毛主席所推崇景仰。他的很多作品直指人心,辛辣犀利,不論是小說創作還是雜文隨筆,都體現了極高的思想性。

魯迅在日本留學期間,本來主攻醫學,後來,棄醫從文最主要的原因是他覺得,學醫已經無法拯救中國人,國人愚昧的思想才是導致中國落後於世界的根源的所在。他想用自己的筆寫成文章,警醒世人,所以他的創作大多都是為了批判而創作。他曾經從十個方面批判國人的劣根性,我們現在可以看得到這樣的劣根性在當今社會依然存在。

「迂腐折中」

中庸思想發揮到了極致,就成了迂腐折中,他曾經在《無聲的中國》一文中提到中國人的特性,如果屋子很暗,有人提出要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但是如果有人又提出把房頂拆掉,那麼開窗這件事情就沒有什麼不可能。中國人喜歡在兩個極致中間選取折中的做法。

「凡事寄望將來」

我們對於未來的期許實際上是一種精神勝利的方法,很多時候這樣的期許來自於現實生活中的不滿足,為什麼不能直面現實解決當下的問題呢?一定要把這些問題留到未來?

「怯弱,懶惰,巧滑」

幾千年的封建統治造成了中國人心中蒂固根深的奴性,很多的人怯懦,懶惰,但是又油嘴滑舌,沒有進取之心,只希望投機取巧來獲得成功和財富。這樣的病態,在很多時候被世人視作正常,所以在國難當頭的時候,我們很難團結起來。

「麻木者是勝利者」

1840年之後警醒人其實只是少數,很多的時候大家都只是麻木的群眾,完全沒有意識到國將不國,這樣的麻木也來自於,清朝政府以及之前封建國家統治的高壓政策,麻木和愚昧是魯迅筆下很多人物的代名詞。

「拒絕改變」

在西方現在化浪潮中,我們國家一片狼藉,戰亂頻仍,很多的中國人墨守成規,因循守舊,對傳統的東西保持著極高的熱情和崇敬,但是我們忽視了世界發展的潮流,中國傳統文化固然大部分都是精華,但是其中的糟粕已經被封建統治者發揮到了極致,如果不把這些糟粕剔除,中國的進步就遙遙無期。

「多疑」

中國人的多疑最主要體現在封建統治者的身上,他們對權力的渴望導致對身邊任何人都是不信任的姿態,他需要身邊所有的人臣服於他,不給予別人半分信任,這是傳統的封建機制內里的矛盾所在,而現代社會更多強調信任和合作,這個矛盾不解決,中國就沒有辦法進步。

「幸災樂禍」

看熱鬧的心理到最後就會產生幸災樂禍的心態,這樣的心態簡單來說就是見不得別人過得比自己好。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在這樣的異化世界裡就會一文不值,國家危亡之際,我們應當是團結友愛民族的每一個同胞。

「唯強者是從」

封建社會的主僕關係使得中國人的奴性表露無遺,輕軟怕硬的心態非常普遍,唯強者是從的心理,也使得中國人喜歡向更弱者施暴,而不是聯合弱者向強者反抗。

「說話不算數」

誠信問題向來是中國社會最大的問題之一,特別是在如今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面前,誠信顯得愈發重要,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就是相互信任,如果不能,那麼這整個社會機制就會紊亂。

「個人主義」

中國人喜歡單打獨鬥單兵作戰,但是在國難當頭,社會形勢非常的複雜,就必須要聯合群眾、聯合同胞向侵略者反抗。現代社會也愈發的宣揚團隊精神,合作成為走向成功的必經之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解文化 的精彩文章:

古代為何把女兒叫「千金」,把兒子叫「犬子」?這典故不妨一看
在中國能擺平一切的7句話,可以瞬間化解矛盾,讓你不得不服

TAG:趣解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