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徐文兵:中醫食療的本質是什麼?

徐文兵:中醫食療的本質是什麼?

提起食療,很多人首先想到各類養生葯膳,在烹飪時加入藥材,火鍋湯底里放兩根黃芪就變身養生鍋,還有老鴨四物湯,甚至當歸燉雞。經常還會聽到「葯食同源」這個詞,有人會說,大棗、生薑、雞頭米、山藥、薏米這些都是葯食同源的食物,可以家常吃,沒問題。還有的人一提養生就想到種類繁多的雜糧,恨不得用十幾種米熬粥,黑豆補腎、薏米除濕、紫米補血……一碗下肚,補沒補不甚清楚,心理倒是得到了安慰:「我吃的很健康」。


其實,食療遠非這麼簡單。

事實上,食療有著完善的理論體系,有幾千年的歷史。道家傳承博大精深,更是非其人勿授。古代就有食醫這一職業,功傳有緣人,這套學問保留在道家手裡。古代食醫先在民間後來逐漸被帝王廟堂階層所獨享,民間漸漸看不到食醫。《呂氏春秋本味篇》講了伊尹的治國才華,他還是中醫、食療和烹飪的鼻祖,創立了完備的理論體系。伊尹所著《湯液經法》融合了天道、地理、食材、藥材以及對人性的洞察,構建了完整的中藥,方劑,治療,食療的理論體系。可見,食療不是碎片化的養生建議,不是主觀不變的食材藥性,藥材和食材堆砌並不能變成食療,山藥和大棗並不適合每個人,雜糧粥也不是種類越多越好。


那麼,食療究竟是什麼?

食材地道、烹飪高超、菜肴美味是食療的精華,但依然不是精髓。食療的精髓是「天、地、人合一」,也就是站在「天、地、人」的坐標里談吃什麼,正所謂「看天吃飯,看地吃飯,看人吃飯。」

1、看天吃飯

吃飯前先想現在是什麼季節、什麼節氣,處於五運六氣的哪一支氣,主氣、客氣是什麼?這種天時之下,我能吃什麼,不能吃什麼?更具體點,抬頭看天,霧霾很重,天都運化不佳,我是不是也該吃的清淡些,好消化些?抬頭是湛藍的天,白雲朵朵,略吃些肥甘厚膩也能把它化掉。以上是「看天吃飯」的一部分。


2、看地吃飯

「看地吃飯」要考慮的是:用的是不是地道食材,並且是否適合食用?以最簡單的水為例,泉水和井水,化學成分都是水,卻由於地理狀態不同而性質不同。井水深藏地下,為陰中之陰,製作阿膠用的就是井水,因為製作阿膠的目的是滋陰,故取井水陰性。泉水雖然也來自地下,卻湧出了地表,為陰中之陽,是最適合人飲用的水。資深廚師都知道,用泉水燉雞,不論氣味和滋味都高出一籌,異常鮮美。又如水產之味腥;食肉動物味臊;食草動物味膻,這些味也都是有來由的。調味離不開酸、苦、甘、辛、咸,用多用少用什麼,調和之道也。


3、看人吃飯

再回到「看人吃飯」。你平素是什麼體質,今天處於什麼狀態,身體、情緒、心理都是判斷該吃什麼的參考。「胃喜為補,適口為珍」,胃覺得舒服,就是補益,吃著適口,就是珍品。「舒服」和「適口」看似簡單,其實隱藏著「吃」里最深刻的奧秘。它意味著你能否將眼前這盤食物化為自己的精。如果聞著不香,吃著沒滋味,還強迫自己吃下去,不但不能化為精,反而成為負擔。

地道食材、考慮天地陰陽四時、把握人之身心變化才是食療。法無定法,因天、地、人而異,整個系統隨時都在變化。從變化入手,抓住變化背後不變的東西,此乃食療秘而不傳之精髓。


「吃美了」的狀態

吃飯,是種享受。飢了、餓了,飯菜端上來,香氣撲鼻,吃起來有滋有味。飽了,放下筷子,多一口也不吃。吃完飯,精力充沛,神清氣爽,這叫「吃美了」,叫「怡」。如此簡單的吃飯一事兒,卻有多少人許久都沒有感受過它的樂趣了。有人說,很多年了,我都沒有過餓的感覺。有人說,我只是每天都吃些我認為該吃的東西,但從不覺得好吃。還有人說,這個「吃美了」的狀態,只存在於我兒時的記憶里。

「吃美了」是食物之精轉化為人體的精,煉精化氣,氣來養神。神得到滋養,人才會有發自內心的滿足。兒童腎精充足,精氣神的轉化最通暢,最能夠吃的香,吃的怡。可如今觀察身邊的一些孩子,多年食積,食欲不振,面黃肌瘦的不在少數,可悲的是,這些孩子還在大人的「威逼利誘」之下被硬塞進蝦仁,魚,雞,蘋果,牛油果……來「增加營養,補充維生素」,令人嘆息。「你在吃飯、飯也在吃你」

一定要明白:「你在吃飯,飯也在吃你。」還有就是:「不飢不餓不吃,不渴不喝。」人們習慣於聽從意識的指揮,該吃這個,有營養,該吃那個,補微量元素。卻從沒問過身體,你到底想不想吃,到底想吃什麼,吃下去的這些,是滋養還是消耗?

什麼?難道吃飯還會成為一種對身體的消耗嗎?當然。

飲食,是用元氣化谷氣的動態過程。人分泌的消化酶均是元氣所化,也正是這些酶,將「豬肉」化為「人肉」,把食物的能量轉化為人體的能量。吃適合的食物,消耗元氣少,吃不適合的食物,或者吃的太多,消耗的元氣就多,更嚴重的,當元氣無法將食物完全化掉,這些「半成品」滯留在體內,是造成血脂血糖尿酸異常的直接原因,久則成病。

食療需要解決的問題

食飲無邊,元氣有限。如何用最少的元氣換最多的能量,這正是食療解決的問題。

首先,你得吃到你該吃的東西,並且沒有一點多餘的東西。

對一個飽食肥甘厚膩的人,一盤白蘿蔔是適合他的,而非山珍海味,珍饈美饌。對一個剛剛生完寶寶,心氣心血耗損的准媽媽來說,補心應放在首位,比起油膩無鹽的豬骨湯,紅高粱米粥更適合她。再以五穀為例,小麥入肝,具有升發之性,水稻入肺,具有斂降之性。肝氣虛的人,應多吃小麥,比如麵食、饅頭都能補肝。而肝火旺,血壓高,易怒,甚至有黃疸的人,則應忌小麥,水稻更適合他們。那些習慣忍氣吞聲,什麼事都藏著掖著的人,應少吃或不吃大米,多吃小麥。你會發現,大米飯、饅頭這些最平常不過的主食,講究起來,竟有這麼大的差別。

知道自己的體質,知道自己該吃什麼,是件不容易的事。多數情況下,需要醫生的說明來判斷。

其次,食材是得天地之氣,渾然天成的。

第三,有了對的食材,還要用恰當的烹飪方法,才能最大程度展現出食材本味。

這相當於在食物吃進肚子之前,就已經完成了君臣佐使的搭配,酸辣湯已經不是醋,也不是胡椒,而是一道全新的湯。通過配伍和烹飪,替人完成一部分消和化的工作,吃這樣的飯菜,大大節省元氣。

《呂氏春秋本味篇》中說「水居者腥,肉攫者臊,草食者膻。」生活在水裡的動物都有腥味,如魚蝦蟹等,腥味入肺。食肉動物都有臊味,臊味入心,食草動物都有膻味,膻味入肝。這些味道都是食材的正味,也就是說,有腥味的魚,有膻味的羊才是對的。但過分的腥臊膻味,使人難以下咽,去除過分的味道,是烹飪中的一個關鍵步驟。專業廚師都知道,料酒去腥最好,蔥姜蒜也可。去膻要用醋,去臊要用火烤。廚師這些多年經驗和傳承積累的方法,與中醫五行生剋理論完全吻合。為什麼去膻味要用醋?為什麼不用八角茴香?食草動物味膻,是因為它得草木之精,性質發散,不能再用辛香發散的香料去反佐,如八角茴香。而應該用酸味的東西去平衡,故燉牛羊肉要放少許山楂出來的肉易熟更香。臊味入心,鼓舞人的心氣心火,要去除臊味,要用瀉心的苦味,比如炙烤的方法,將肉烤到焦香。除此之外還有種辦法,不把食材本身烤焦,而是把糖炒焦,包裹在食材上,這樣去除臊味,例如紅燒肉炒糖色就是這個道理。只有用對了烹飪方法,才能「久而不弊,熟而不爛,甘而不噥,酸而不酷,咸而不減,辛而不烈,淡而不溽,肥而不膩。」

量身訂製食療單、用對的食材及對的烹飪方法這三個關鍵點一脈相承,三者齊備,才可稱為完整的中醫食療。

來源:徐文兵微信公眾號


調料也是葯 調料在中醫治療的作用

日常生活中,我們做飯的時候都會加入調料,這些調料不僅可以為美味食物錦上添花,在保健養生方面也是功不可沒。

食鹽

鹽是非常重要的調味品,味咸,微辛,性寒,無毒。主要成分為氯化鈉,粗鹽尚含少量雜質,如氯化鉀、碳酸鎂等,海鹽中還有碘。功能清熱,解毒,涼血,潤燥,止嘔,消炎,通便,和脾胃,消宿食,助腎,堅筋、固齒,明目。由於其性寒,故體寒及體倦者少食,且此二類人易見虛腫,故多忌咸。

現代人多食「厚味」,其中鈉高而鉀低,易致水鈉滯留而腫,故西醫囑腎臟病患者忌鹽。高血壓者應少鹽,每日食鹽量當控制在5克以下。近年來,臨床上用食鹽治療疾病的報道不少,包括腹瀉、中暑、風濕性關節炎、痔瘡、牙痛、便秘、蕁痳疹等。民間驗方用鹽者則更是不勝枚舉。

花椒

花椒是芸香科植物花椒的果皮,香氣濃郁,是居家必備的調味品。具有定麻味、增香辛和除腥減膻的作用,位列調料「十三香」之首,素有「調味之王」的美譽。其實,花椒也是一味中藥,《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中品。其藥性辛熱,歸脾、胃、腎經,具有芳香健脾、溫中散寒、除濕止痛、殺蟲解毒、止癢等功效。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日:「花椒堅齒,烏髮,明目,久服好顏色,耐老,增年,健神。」現代醫學研究證明,花椒含揮髮油、生物鹼、香豆素和有機酸,具有局麻、鎮痛、抗炎、抑茵、抗氧化、抗腫瘤、殺蟲等藥理活性。

芥末

芥末,辛熱無毒,具有溫中散寒,通利五臟、利膈開胃的作用,能利九竅、健胃消食等。芥末香辣味可刺激唾液和胃液的分泌,有開胃之功,能增強人的食慾。它還具有解毒功能,能解魚蟹之毒,故生食三文魚等生鮮食品經常會配上芥末。

生薑

生薑為芳香性辛辣健胃藥,有溫暖、興奮、發汗、止嘔、解毒、溫肺止咳等作用,特別對於魚蟹毒,半夏、天南星等藥物中毒有解毒作用。適用於外感風寒、頭痛、痰飲、咳嗽、胃寒嘔吐。在遭受冰雪、水濕、寒冷侵襲後,急以薑湯飲之,可增進血行,驅散寒邪。

來源:古方中醫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自在樂讀 的精彩文章:

保健功法達摩易筋甩手功的功效及禁忌有哪些

TAG:自在樂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