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兵抵日德蘭:丹麥之殤與華倫斯坦的崛起之路

兵抵日德蘭:丹麥之殤與華倫斯坦的崛起之路

1620年的德意志,白山戰役的帷幕剛剛落下。大獲全勝的天主教同盟軍以凌厲的攻勢在布拉格郊外徹底粉碎了波希米亞人的叛亂。憑藉絕對的武力優勢,躊躇滿志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斐迪南二世隨後在波希米亞掀起無情的宗教壓迫運動。為了讓波西米亞永遠臣服在天主教皇權的統治下,血腥的清洗、無情的敕令接踵而至,新教貴族被屠殺流放,所有的波希米亞平民必須在新教與天主教做出選擇,選擇前者就意味著失去財產背井離鄉。波希米亞人的痛苦呻吟引發了北方新教諸侯深深的恐懼,他們的同盟軍在白山戰役中損失慘重,被打散了的新教徒士兵逃回家鄉訴說著蒂力元帥的帝國軍隊鐵蹄帶來的恐怖。如何應對即將到來的帝國軍隊的北伐,成為籠罩在新教諸侯頭上一片散不開的陰雲。

兵抵日德蘭:丹麥之殤與華倫斯坦的崛起之路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皇帝的軍隊軍威正盛

一、諾德人的野望

對於雄踞北方的丹麥-挪威聯統王國來說,繼續躲在幕後遙相操控德意志北部新教諸侯已經不可維繼。丹麥國王歷來身兼石勒蘇益格與荷爾斯泰因公爵,這兩個德意志北部邦國是神聖羅馬帝國的領土,與梅克倫堡、勃蘭登堡等新教諸侯接壤。因此對於丹麥人來說,不論是出於保護新教的意識形態需要,還是為了打造一條將天主教勢力隔離開來的"防疫帶",舉兵南下、發動預防性戰爭已經迫在眉睫。

兵抵日德蘭:丹麥之殤與華倫斯坦的崛起之路

信奉新教的丹麥王國即將南下

1620年,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四世已經統治北境24年了,這位在歷史上即將統治王國長達59年的國王對於北方人來說可謂是千古一帝的存在。他少年即位,不僅高壽,富有人格魅力,而且統治手腕十分高明。作為一個有為之君,他在位期間掀起一系列經濟、軍事改革,對內強化集權、擴建海軍、興建手工業工場,對外鼓勵丹麥、挪威人積極抓住航海大發現帶來的機遇,開拓遠洋貿易和建立海外殖民地,這一系列措施使得國力蒸蒸日上。穩固的統治地位和多年積累的雄厚資本讓他有足夠的實力施展他在地緣戰略上的抱負與野心。為此,他已經伺機等待了多年。

兵抵日德蘭:丹麥之殤與華倫斯坦的崛起之路

在位長達59年之久的克里斯蒂安四世是一個奇蹟

面對德意志地區的地圖,克里斯蒂安四世國王難免心潮澎湃,因為丹麥目前的外交局勢可謂十分有利首先,鄰國瑞典雖然是北方一霸,但是目前陷入與波蘭-立陶宛王國的戰爭之中無暇他顧,向南擴張少了一個競爭對手;其次,白山戰役使得新教徒人心惶惶,克里斯蒂安四世抓住機會,進一步通過外交手段籠絡新教徒諸侯國,將德意志北方的新教諸侯集結在自己的旗幟之下,不僅強化了丹麥對德意志北部地區的影響力,而且為即將到來的反天主教同盟戰鬥增加支援力量;第三,由於自己的女婿—原普法爾茨選帝侯弗雷德里克五世在波希米亞被帝國軍隊打得慘敗,老丈人英王詹姆斯一世一直尋求機會進行報復,無奈英國距離太遠,因此尋求一個合適的代理人顯得十分迫切,丹麥就成了英王投資大陸戰爭的最理想選擇;最後,法王路易十三在紅衣主教黎塞留的建議下,決定通過支持丹麥來維繫中歐地區的平衡。如此有利的外交局面讓克里斯蒂安四世無法再繼續觀望下去。

躊躇滿志的丹麥國王制定了一系列作戰部署。丹麥人此次南下要實現多個戰略目標。他們計劃牢牢控制住易北河和威悉河下游的航道控制權,這樣有利於把控水上貿易通道而且可以保護波羅的海安全。此外,吞併不萊梅和凡爾登兩個主教區,將其轉變成皇室的封地並消化掉。富裕的自治市漢堡也在計劃之內,這座城市是易北河上最繁榮的都市,控制住漢堡就相當於扼住了易北河的出海口,其戰略意義不言而喻。

兵抵日德蘭:丹麥之殤與華倫斯坦的崛起之路

控制易北河和威悉河是丹麥國王的首要目標

克里斯蒂安將手中2萬名僱傭兵與前來支援的15000名英格蘭-蘇格蘭援軍以及其他德意志北部新教諸侯援軍整合起來,形成一支丹麥迄今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遠征軍,加上英法荷對丹麥的金錢支持和物資援助,丹軍已是兵精糧足。1625年5月9日丹麥正式向神聖羅馬帝國宣戰。

二、新晉將星華倫斯坦

對於遠在維也納的皇帝斐迪南二世來言,白山之戰帶來的波希米亞的徹底臣服固然是一局開門紅,極大地提高了天主教同盟的士氣,但是他來不及慶祝,因為德意志北部和中部的大部分地區依舊是新教徒的地盤,一小撮新教徒叛軍依舊在僱傭軍首領曼斯菲爾德的帶領下流動作戰,波希米亞遭受的嚴重破壞需要時間來重新恢復,凈化新教瘟疫依舊是一項讓他寢食難安的難題。北部地區複雜的政治局勢和眾多的敵人讓皇帝渴求將才,在廷臣的舉薦下,一位名叫阿爾伯特·馮·華倫斯坦的新貴引起了皇帝的注意

兵抵日德蘭:丹麥之殤與華倫斯坦的崛起之路

華倫斯坦是那個時代最傑出的軍事天才,影響歷史走向的人大多如此

華倫斯坦出生於一個捷克的沒落新教貴族家庭但是他在23歲那年改宗了天主教,此後他將以天主教戰士的身份在歷史中出現。雖然家道中落,但是他與一位富裕寡婦的結合使他擁有了大量的財富,第一桶金開啟了他的軍事承包商生涯,這在僱傭兵泛濫的近代歐洲是一個有利可圖的職業。而且他還是個語言天才,他能流利地講德語、捷克語、拉丁語、義大利語,對西班牙語和法語也很熟悉,多語種優勢讓他可以和各國的僱傭兵暢通交流,這就為他積累了廣泛的軍事和人脈資源。此外,他還在前任皇帝魯道夫二世時期參加了帝國對奧斯曼土耳其的戰役和鎮壓匈牙利叛亂,這些履歷為他成為獨當一面的將領鋪平了道路。

兵抵日德蘭:丹麥之殤與華倫斯坦的崛起之路

不到30歲華倫斯坦的從軍履歷已經是十分豐富

1618年爆發的波希米亞大叛亂讓華倫斯坦終於找到了嶄露頭角的機遇。他在帝國軍隊中表現優異,成為了蒂力元帥的得力助手。通過對波希米亞人的鎮壓,華倫斯坦收回了被新教暴徒佔領的祖宅,並將許多原新教貴族的土地佔為己有。他最大的一塊領地在弗里德蘭,成為弗里德蘭公爵。他不斷增長的財富和威望吸引了許多僱傭兵加入他的隊伍,甚至連皇帝斐迪南二世都對他的財力人力十分依賴,通過這些資源,他打造了一支只聽從他號令的私家軍。雖然手握十分可觀的資源和權勢,但是華倫斯坦一直對哈布斯堡王室保持步調一致。出於制衡國內貴族和蒂力元帥的需要,以及滿足實現征服北部諸邦、統一德意志的戰略雄心,皇帝也樂於提攜華倫斯坦,將北部戰區的統帥權交給他。

兵抵日德蘭:丹麥之殤與華倫斯坦的崛起之路

榮升帝國北方軍總司令

三、德紹橋之戰與魯特爾戰役

克里斯蒂安四世計劃兵分兩路,他的手下有兩位經驗豐富的將軍,曼斯菲爾德與布魯斯維克。前者來自薩伏伊,他是一名私生子,得不到封地只能通過自己的軍旅生涯來實現人生逆襲。他雖然出身於天主教家庭卻為新教徒而戰,而且即便加入了新教陣營,他依舊保持著天主教信仰,他的背景與華倫斯坦神似,同樣通過長期的僱傭兵統領生涯積累了豐富的軍事經驗和戰術才能,是當時僱傭兵圈子裡鼎鼎有名的人物。當得知克里斯蒂安舉起了反皇帝的大旗後,他立刻飛馬前來投奔,並被丹王招入麾下。布魯斯維克是丹王的外甥,其新教背景自然是十分深厚,他曾在尼德蘭參加抵抗西班牙的戰鬥,不到25歲就有3次戰役的履歷。他熱愛戰爭,生性殘暴,對待敵人毫不留情,天主教陣營給他冠以了"瘋狂的"外號,因此瘋狂的布魯斯維克就成了丹王南下的不二人選。按照計劃,曼斯菲爾德率軍前往德紹地區尋找華倫斯坦,而布魯斯維克插入下薩克森與蒂力對決。

兵抵日德蘭:丹麥之殤與華倫斯坦的崛起之路

老兵油子曼斯菲爾德是一個極為難纏的對手

德紹位於易北河河畔,其中的橋樑是連接兩岸的交通要道,如果要摧毀河對岸天主教同盟的軍事基地馬格德堡,就必須拿下它,因此誰先搶到這座橋誰就能佔據主動。華倫斯坦加快行軍速度,為了能第一時間搶佔橋樑,華倫斯坦派阿德靈根率領少數部隊以最快速度直奔德紹橋,並趕在曼斯菲爾德之前將其佔據。

阿德靈根果然成為第一個趕到的人,他隨即在橋頭部署火炮和工事障礙,由於人數太少,阿德靈根只能儘可能以遠程火力消耗拖延敵軍,如果華倫斯坦來得太晚,他們就將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

兵抵日德蘭:丹麥之殤與華倫斯坦的崛起之路

德紹橋戰役的過程非常精彩

曼斯菲爾德隨後不久抵達。當他看見對面只有少數部隊時大喜過望,輕蔑地判定對方已經犯了分兵的大忌,下令全軍火速過河,他要在華倫斯坦趕到之前殲滅這支偏師並奪取河對岸的陣地。雖然阿德靈根的火炮部隊在橋頭給曼斯菲爾德帶來了不小的麻煩,但是對手憑藉人數優勢已經大量湧入河對岸,阿德靈根的部隊馬上就要支撐不住了。

就在這緊急時刻,華倫斯坦的部隊終於抵達戰場並直接從側翼對曼斯菲爾德的部隊展開進攻,驚慌失措的丹軍瞬間陷入被前後夾擊的劣勢,不久開始潰散,大量的人員墜入河中溺斃和死於橋上的踩踏,曼斯菲爾德損失了近一半的兵力,無力再戰。

兵抵日德蘭:丹麥之殤與華倫斯坦的崛起之路

阿德靈根將軍的炮兵部隊榮獲德紹橋戰役MVP

在魯特爾戰場,布魯斯維克被蒂力打得大敗,帝國火炮部隊的優異表現和步兵的猛烈衝鋒將他的陣線撕成了兩半,薩克森盟軍被帝國的騎兵衝殺大半,丹軍隨後被徹底擊潰。他的坐騎在帝國軍的火槍下被接連打死四匹,最後在自己騎兵的拚死掩護下僅以身免,負傷逃離戰場,正值炎夏,不久後因傷口感染而不治身亡。

兵抵日德蘭:丹麥之殤與華倫斯坦的崛起之路

帝國的騎兵部隊一直令他們引以為傲

經過這兩場戰役,南下的丹軍被重創,士氣也極大受損,德意志北部的新教諸侯大呼戰爭無法繼續維繫,並拒絕再向丹王提供支援。不萊梅與凡爾登這兩個主教區被帝國軍隊順勢拿下,易北河現在掌握在皇帝的手中,進軍波羅的海的門戶已經洞開

四、沃加斯特戰役與呂貝克和約

帝國軍攜勝利餘威橫掃日德蘭半島。雖然佔據了丹麥王國的本土,但依舊不足以將其徹底征服。因為丹麥王國的首都哥本哈根在西蘭島上,如果要拿下首都,必須打造一支強有力的波羅的海艦隊。斐迪南二世下旨賜予華倫斯坦北海艦隊司令銜位,令其在波羅的海南岸建設海軍基地,打造艦隻,軍港城市斯特拉松德就成為了華倫斯坦重點進攻的目標

但是帝國軍在圍攻斯特拉松德的過程中爆發了黑死病疫情,城內的蘇格蘭僱傭軍表現出色,丹麥海軍還從海上不斷提供支援,歷經四個月攻城戰沒有起色。這是華倫斯坦參戰以來的首個挫折,為了避免使皇帝不悅,他開始轉攻沃加斯特,尋求與丹王克里斯蒂安四世的正式對決,以彌補在斯特拉松德的失利局面。

兵抵日德蘭:丹麥之殤與華倫斯坦的崛起之路

德高望重的老國王克里斯蒂安四世親自領軍

雙方在8月22日清晨在沃加斯特城郊開始布陣,丹王擁有6000名士兵參戰,其中有近2000名驍勇善戰的蘇格蘭援軍,由蘇格蘭僱傭兵將領唐納德·麥凱帶領。華倫斯坦統領8000人,包括33個重步兵團,20個胸甲騎兵團和11門火炮。

戰鬥以華倫斯坦的主動進攻打響,依仗優勢兵力,帝國軍迅速對丹軍的側翼展開包抄。帝國胸甲騎兵的衝鋒極為迅猛,丹軍被衝殺了1000多人並有數百人被俘,但是蘇格蘭軍隊的頑強抵抗超出了華倫斯坦的預期,戰鬥隨後進入蕉灼狀態。

兵抵日德蘭:丹麥之殤與華倫斯坦的崛起之路

帝國騎兵部隊再次斬獲殊榮

面對這塊難啃的骨頭,華倫斯坦下令一支騎兵部隊前去奪取沃加斯特城,城中僅只有500名守軍,眼看自己已經與丹王的大部隊失聯,沃加斯特守軍不戰而降。當看到城中升起的帝國旗幟後,在戰場上負隅頑抗的蘇格蘭軍隊隨即士氣崩潰開始潰逃。帝國軍隊再一次贏得了對新教徒的大勝。

沃加斯特戰役結束後,丹王深知無力再戰,這標誌著丹麥王國與帝國戰爭的徹底失敗。現在雙方都感到筋疲力盡,簽訂和約重歸和平開始提上了雙方的外交日程表。

兵抵日德蘭:丹麥之殤與華倫斯坦的崛起之路

疏於戒備的沃加斯特城早在華倫斯坦的戰略預測之中

1629年5月22日,雙方在波羅的海港口城市呂貝克簽署了《呂貝克和約》,華倫斯坦代表皇帝參加和會,6月7日經斐迪南二世的御批後正式生效。按照和約規定,丹麥王國可以拿回戰前所有領土,放棄對所有德意志北部主教區的領土要求,解除與德意志北部諸侯國的同盟關係,丹麥王國從此不得再干預帝國事務。

《呂貝克和約》是一項內容較為寬大的和約,它的簽訂並沒有讓丹麥損失很多,因為華倫斯坦不想過分得罪丹麥,如果過於壓榨丹麥,就會為帝國招致更多的敵人。皇帝與蒂力曾經決心要讓丹麥付出更多的代價,例如賠款200萬帝國塔勒,永久割讓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和朱特蘭等,但是最終在華倫斯坦的勸說下做出了讓步。

兵抵日德蘭:丹麥之殤與華倫斯坦的崛起之路

《呂貝克和約》的原本

儘管如此,和約的誕生還是標誌著丹麥在歐洲國際關係的地位急劇下降,北方霸主的地位將被瑞典取代。此外,由於丹麥與德意志新教諸侯同盟關係已經破裂,皇帝開始大膽地在這片土地上推行宗教壓迫政策。不久之後,斐迪南二世下令實施《歸還敕令》,勒令所有新教諸侯歸還《奧格斯堡宗教和約》以來所侵佔的天主教徒財產,這項敕令在歐洲掀起了軒然大波,新教徒與天主教徒的矛盾推向了新的頂點,帝國國內的政治、宗教格局都將因此而發生巨變,整個歐洲的國際關係格局也將受到嚴重衝擊。

僅僅一年後,在曾讓華倫斯坦吃癟的斯特拉松德海外,大量的風帆戰艦乘著獵獵北風出現在海平面上,旗艦艦首上,一位金髮碧眼名叫古斯塔夫·阿道夫的瑞典貴族尤為引人注目,他的到來,將會給德意志帶來一場猛烈的北方風暴……

兵抵日德蘭:丹麥之殤與華倫斯坦的崛起之路

瑞典人的參戰標誌著三十年戰爭的高潮即將來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