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職教大發展需要新的課程模式

職教大發展需要新的課程模式

當前,我國職業教育進入了內涵發展時期,各地開展了多種形式的課程改革,然而仍存在很多問題,沒有從根本上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國際職教課程模式共同的發展趨勢是將職業能力培養作為課程發展方向,關注學習者的職業成長而不僅是崗位工作需求,強調基於工作的學習等,其關鍵點是如何處理和優化實踐學習與理論學習之間的關係。

階段一:理論與實踐並行的課程模式。

職業院校最開始的課程表現為理論學習和技能訓練兩個獨立的形態,沒有實現或無法實現學習內容和學習時間上的協調,這種課程模式呈現為「理論與實踐並行」,其目的是讓學習者掌握知識並解決職場中的問題,追求理論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課程開發過程是一個對學科理論知識進行簡化的過程,使複雜的知識能夠被學生所接受。

通過「教學簡化」開發課程,主要原因是職業院校管理者和教師基本是由傳統學科教育體系培養出來的,課程體系主要是在學科課程理念下建立的。但是,由於過分關注知識學習或由於基礎設施、組織條件和師資力量所限很難進行深入的實踐活動,學習者難以獲得針對複雜工作的經驗。而且現實中,由於職業院校學生的學業基礎所限,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不高,在脫離具體情境下開展理論學習很困難,更不要說能實現知識遷移。

階段二:理論服務實踐的課程模式。

生產流水線的誕生開創了大批量生產模式,對職業教育的發展提出了功利性的要求,由此產生了「能力本位教育」(CBE)模式,受此啟發,職教界研究者和教師開始基於崗位任務分析來開發課程,即從崗位實際需求出發,將理論知識學習作為獲得技能的手段和能力發展的基礎,力圖讓學習者通過知識技能的積累提高職業能力。

其中,國際職業教育界流行的DACUM課程開發方法,是把具體職業崗位的工作細化成為相對獨立的職責,每項職責被看作一項能力,再將每項職責細化成若干任務並對應一項技能,再歸類課程框架並組織課程內容。DACUM方法認為學習是「投入」和「產出」之間的線性關係,能力是完成崗位任務的技能、知識和態度,這些因素加起來就是職業的整體。但是,該方法基本沒有關注職業認知能力發展等教育性目標,忽略隱性知識,沒有關注工作的整體性特徵和經驗成分,因此開發的課程難以促進學習者綜合職業能力的提高。

階段三: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課程模式。

自動化技術的普及對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有效的職業學習是學習者在職業情境中對工作任務、過程和環境進行的整體化感悟和反思,須進行整體化的課程設計,讓學習者學習知識技能並在工作過程中獲得職業認知,形成對工作和技術的設計能力。從20世紀末開始,國際職教界開始關注一體化課程,德國研發了基於工作過程導向的學習領域課程,教育部在國家示範性高職院校建設工程中引入這種課程模式並進行了本土化改造。

一體化課程的高級階段體現為「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其基本特點是工作過程導向,課程目標是培養綜合職業能力,學習內容是職業典型工作任務,學習過程要體現工作過程的整體性,學習者在綜合行動中獲得工作過程知識。開發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需對課程開發的行業和職業分析、任務分析、課程設計和考核評估等環節開展質量控制,職業分析要關注技術發展、職業活動和職業教育的關係,要保證課程的內容有一定的開放性。但是,傳統的教學管理和職業技能評價規則等制度性因素,與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的要求存在衝突,因此目前的工學一體化課程開發有明顯的形式化、表面化、概念化的傾向,很多職業院校把職業能力理解為單項技能輸出,課程實施過程缺乏職業工作情境,呈現出知識技能的微型化、碎片化和程序化傾向,學習者無法獲得對工作過程的整體化理解,這直接影響了學習者的過程性能力和設計性能力獲得。

階段四:基於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新課程模式

工業4.0時代,基於信息物理系統的智能化擴展到整個工作環境中,對僱員的關鍵職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這些關鍵能力只能在工作過程中學習和獲得,同時離不開高度靈活、個性化和數字化學習模式,工作崗位成為重要的學習場所。因此,需要設計現代教育技術支持下的跨學科崗位學習任務,把複雜工作現實轉變為一種學習情境,確保學習者成為教與學過程的主體。創設具有「學習潛力」的工作崗位,是未來職教課程開發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基於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新課程模式是在理論實踐一體化課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具備工作過程系統化和行動導向等特徵,新課程模式需在更高層面整合理論與實踐的關係。新課程模式下的信息化學習平台要幫助學習者完成特定工作領域、工作環境和工作條件下的綜合性工作任務,通過信息化技術支持「針對複雜工作內涵」(工作對象、工具材料、工作方法、勞動生產組織形式和工作要求)的學習。新課程模式下的信息化學習平台要按照「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原則設計,強調知識構建和反思等設計性功能,幫助學生理解學習對象。開發此類學習平台需要了解企業生產流程和職業學習的實際需求,平台上運作的課程內容和組織方式應與學生學習能力相適應,遵循工作過程導向和行動導向原則且滿足企業生產安全和信息安全的要求。

綜上所述,作為一種教育類型,職業教育課程開發是使課程功能適應社會、經濟和技術發展需求的、持續決定和改進課程的過程。目前,我國職教課程研究和實踐集中在:一是由主管部門開展的教學標準和專業目錄製定,二是由職業院校進行的課程開發和設計。當前職教課程開發仍然是簡單的數據收集和加工過程,還沒有關注到課程開發方法論的重要性,這導致了課程開發結果的不確定性和不可比性。要想開發出高質量的課程,需要科學的職業資格分析和課程開發技術標準,課程開發的技術規範應幫助職業院校設置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專業,開發出符合學習者職業發展邏輯規律的課程體系,構建工作過程完整的學習情境,相關管理部門能夠依照技術規範對職業院校課程實施質量和學業進行有效的控制。

在當今社會,在技術可能性和社會需求之間存在著人為和個性化的設計空間,當代人才不但要有技術適應能力,而且應具備參與設計未來技術和工作世界的能力。職業教育的新課程模式不僅體現為課程形態、課程開發和課程實施的變革,而且還要從制度建設、流程再造、教師資源發展和質量管理等方面進行系統化設計。新課程模式對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理念和技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對照「中國製造2025」和「工業4.0」,把握未來職業教育課程發展方向開展新課程模式的探討有著重要意義。

(作者系江蘇建築職業技術學院高教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教育報》2019年05月21日第11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人工智慧使用需給予教師更大教育自主權
花帽節歡樂多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