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七絕中,這一首最為動情,句句皆是經典,句句充滿爭議
在唐朝的詩壇中,李白自然是萬眾矚目的焦點,也是文人墨客的偶像。即使是比他年紀大很多的賀知章,也要驚呼其為「謫仙人」,杜甫當年更是他的小迷弟。很顯然,李白並不完全是以才華征服了一個時代的文壇,更是用真情打動每一個朋友。即使是普通村夫汪倫,他也對其款待而感激涕零,寫下了千古名作《贈汪倫》。
對於所有的朋友,李白總是用心呵護著友情,從來沒有過抱怨,更沒有過憤恨,這在「文人相輕」的人看來,是多麼不可思議。詩仙以自己的洒脫,為大唐的明媚,奉獻了一份力量。在這首《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我們就能真切地感受到: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相信很多人都曾經讀過這首詩,但對此詩的題目,可能有些陌生。它是李白聽說王昌齡被貶至龍標尉的時候而寫的,寄予了詩人對好友懷才不遇的關心和同情。內容並不複雜,一如李白詩歌的清麗:在楊花落盡,杜鵑鳥鳴叫的時候,我聽說你貶為龍標尉。龍標遠過五溪,是邊遠之地。我將憂愁之心寄予給這一輪明月,希望它能隨風陪您到夜郎以西。
這首詩中沒有直接描述李白與王昌齡的友誼,但在字裡行間,都流露出詩人對朋友深深牽掛。雖然只是七絕,但李白在首句就營造了一個凄涼婉轉的場景,而第二句中又將龍標的險遠描述出來,第三、四句中,李白以明月、風為主線,將對朋友的牽掛之情,淋漓盡致表達出來,發出了對友人最強烈的聲援。
對於一般的讀者,對於王昌齡的印象,可能僅限於「邊塞詩人」這個概念中。其實,王昌齡流傳至今的詩歌,僅有181首,卻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他身為「四大邊塞詩人」,而宮怨詩又可與李白比肩。
王昌齡更傑出了成績在於七絕。初唐時七絕不過77首,盛唐時也不過472首,而王昌齡則貢獻了74首,幾乎佔據六分之一。因此他在七絕的成就也與李白齊名,被稱為「七絕聖手」,更被恐怖地尊為「詩家天子」。就是在他和李白等人的努力下,中、晚唐七絕數量急劇增加,僅次於五言律詩。
然而,李白的這首《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雖然極其凄美精緻,卻有著很多爭議。首先,它的創作年代,就有不同的說法。一說為天寶八年(749年),一說為天寶十二年(753年),還有人認為是在開元二十八年左右創作的。小珏認為天寶八年一說比較可信,因為王昌齡被貶為龍標尉,就是在天寶七年。
其次,在首句中,有的版本是「楊花落盡子規啼」,有的版本則是「揚州花落子規啼」。兩種說法都不影響閱讀,但前一句更有詩意,也更確定時間,而後一句則明確表明作者所處的地點。
再次,第二句中,關於五溪的地點,歷來也有爭議。比較廣泛地說法認為,五溪就是貴州東部湖南西部的雄溪、滿溪、潕溪、酉溪、辰溪,這也是北魏酈道元所著《水經注》的提法。但是歷代史書的地理志,也有不同的記載。
其實,古今地理名稱的不同,對此詩影響最大的還是「龍標」、「夜郎」二處。龍標在哪裡,眾說紛紜,我們還是按照《新唐書?地理志》的記載,認定是黔中道敘州潭陽郡,即今天的湖南省黔陽縣西南。夜郎是哪裡?普遍理解這裡不是指的古夜郎國,而是唐朝的夜郎縣。夜郎縣又在哪裡,又有湖南沅陵、湖南新晃、湖南芷江三種說法。
可是,詩中是說「夜郎西」,也就是認為龍標是在夜郎的西邊,從地理位置來說,即龍標在西,夜郎在東。但無論哪種說法,都並非如此,沅陵在黔陽之北,而新晃、芷江在黔陽西邊。可能大家都繞糊塗了,總之根據現在地理名稱,龍標應該是在夜郎東邊,並非「夜郎西」。
因此,很多學者認為,詩中「龍標」跟「夜郎」其實應該是一個地方。清朝劉獻廷早就發現了這個問題,他在《廣陽雜記》指出:
王昌齡為龍標尉。龍標即今沅州也。又有古夜郎縣,故有『夜郎西』之句。
當然,全詩最大的爭議,還是在於到底是「隨君直到夜郎西」還是「隨風直到夜郎西」。其實在明朝之前,一般的詩集都是「隨君」,這顯得過於樸實,而清朝詩集中大多數是「隨風」,這讓全詩變得更為空靈而又動感,更符合詩仙飄逸的風格。
※出土文物被當作尿壺,專家看到上面13個字,立即駁斥這個說法
※杜牧最著名的絕句,搖曳了千年的時光,末句更是驚艷世界
TAG:小珏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