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甲午戰敗」撕碎30清德友好!原來和列強是不能做朋友的

「甲午戰敗」撕碎30清德友好!原來和列強是不能做朋友的

自1840年後的百年歷史中,英國、德國、日本、美國對我國的影響比較大。四國當中,英國作為老牌帝國,與另外三個新興帝國間有著合作與競爭關係。從1840年代到1890年代的五十年間,英國對中國影響最大。

1890年後,日本、美國、德國先後加入與英國的「競合關係」,英國面對與德國的全球性競爭中的現實,採用先與日本,後與美國合作保持自己在我國的「不正當利益」。在1880年代後與英國的「競合」關係中「競爭多於合作」。

除了上述四國家外,法國、沙俄(蘇聯)在百年歷史中的作用相對較小。例如,因為中法戰爭,法國在1885年後就逐漸退出中國的軍火市場——這一對中國影響最快捷的領域。

本系列文章將對上述內容進行詳細解說,歡迎朋友們指點。

「甲午戰敗」撕碎30清德友好!原來和列強是不能做朋友的

同治皇帝(1861.12-1875.1在位)

(1)德國(普魯士)自1860年代開始逐漸與中國加強關係:1860年代到1890年代關係簡說

德國尚未統一前,普魯士就希望開闢通往中國的航線並用武力保衛商隊利益。1861年,中德就簽署了《中德通商條約》。由此,德國方面開始向中國發展經貿、軍火貿易。

A.純軍火買賣時期:1860年代到1880年代

普魯士需要統一、統一至少需要談判與利益交換,更多的還要戰爭。這些都需要金錢。因此,對於普魯士外交人員、軍事人員來說和中國做買賣便成為好的方式。

色當戰役勝利後,德國國內的容克資產階級更加醉心武器。然而,德國國內的工業需要大量的工業原料,例如鎢、鐵、錫。所以,德國在1870年代開始向非洲拓展殖民地,向中國、拉美開始出賣軍火與投資。

德國實現統一後,因為缺少殖民地,俾斯麥首先在嚴防法國再次崛起、防止法國復仇的心理下,德國在與世界主要帝國競爭時,進行了「自我抑制」。然而,威廉二世登基後與俾斯麥之間發生衝突,俾斯麥為了自己和家族的政治利益,特別符合德國「容克資本家」的訴求,開始拋棄自己的主張,與英法等國在「殖民地問題」上發生激烈競爭。

「甲午戰敗」撕碎30清德友好!原來和列強是不能做朋友的

威廉一世(1861-1888年)

B.德國和法國利用「教案」希望謀取更大利益,自1880年代開始

這也就影響到德國在中國的競爭。德國對中國缺乏軍事基地,因此,謀求在青島建立自己的軍事基地成為必然。再加上德國的天主教徒眾多,相對於基督新教來說,天主教的行為做事更粗暴,法國和德國先後在「宗教問題」上與中國民間爆發衝突。

法國在太平天國、捻軍活動時期,就不斷地與我方發生衝突。例如在福建、天津等地都發生過嚴重的教案。德國則在光緒年間,中國在基本和平狀態下與我方不斷地發生教案。與此同時,英國和美國的基督教教徒卻相對平和,為何?就是當時的德國、法國意圖突破在中國的利益。

C.1894年以前,通過軍火貿易加強對華影響,增強話語權

從德國政府角度講,除了軍事基地、教案問題可以謀取一定利益外,對華推銷軍火賺取的經濟利益更受中國歡迎,更容易獲得中國的認同。前者對形象有重大傷害,因此,在1894年以前,德國更多的是通過軍火貿易這一方式加強對華影響。

更重要的是藉助軍火貿易與我方的軍事將領和國防進行捆綁,進而影響政治關係,可以說,軍火售賣成為達成這一戰略目標最快捷的方式。

「甲午戰敗」撕碎30清德友好!原來和列強是不能做朋友的

光緒皇帝(1875.1—1908.11)

由此,德國開始「瘋狂」地推銷軍火。凡是到訪德國的「有權的中國人」、凡是到中國的德國人都受到重視。

為了推銷軍火,德國將領瘋狂巴結我方的實權人員。例如李鴻章冒雨前往德國海軍將領的駐地洽談,德國將領便吹捧李鴻章為「中國的俾斯麥」。俾斯麥在當時的世界政治、軍事領域那是「最知名的能臣」,李鴻章聽了當然非常受用,頓時拉近了和德國方面的關係。

再加上,許景澄等對德國有一定好感的官員地推動,德國的軍火大量地被引入。主要方面就是克虜伯大炮以及軍艦。

(2)為搶佔英國對華軍火生意,我方大量購進克虜伯大炮與海軍戰艦

自1870年「德國統一」後,德國人就向中國積極推銷克虜伯大炮。與此同時,德國軍事教官瑞乃爾也在1870年來到中國幫助我國軍隊使用該大炮。1876年,李鴻章又派遣卞長勝、王得勝、朱耀彩、楊德明、袁雨春、查連標、劉芳圃7人赴德留學,學習軍事發展。

經過十多年發展,李鴻章對克虜伯大炮讚不絕口,他說「德國軍器甚精,臣等近年購用不少。」「至炮位一項,英德兩國新式最精。德國克虜伯後門鋼炮擊敗法兵,尤為馳名」。其「精利無匹,在西洋各國最為著名利器」。

清廷僅購買克虜大炮一項業務,就向德國購買4千門左右大炮。

軍艦方面,德國採用「有誘惑的價格」搶了英國不少風頭。

1880年至1899年,中國海軍向德國購入各種艦船為36艘,同期向英國購買的船隻僅為10艘。

1885年至1892年間,德中軍火貿易清單:克虜伯大炮432門、艦用炮20門、魚雷炮9門、魚雷30枚等。

「甲午戰敗」撕碎30清德友好!原來和列強是不能做朋友的

慈禧(1861.12—1908.11實際掌權)

在德中軍事貿易中,最有名的當屬北洋海軍的兩大主力艦——「定遠」號、「鎮遠」號。兩艦戰艦以300多萬兩白銀的價格購自德國伏爾鏗廠,兩艦於1884年製造完畢,因「中法戰爭」德國以「中立」為由拒絕交付中國。直到1885年10月,才回到中國。

兩艦都集合英國「英弗來息白」號(武器設計)、德國「薩克森」號(艦體特點)鐵甲艦設計而成。

德國方面為了從英國手裡搶生意,特意以低價搶過來的,當然,他們也沒有吃太多虧。例如「濟遠」的性能遠遠不及「定遠」號,但價格卻達到68萬兩。很顯然,德國方面賺了不少。

(3)軍火是物質影響更重要的是精神影響,德國通過派遣教官、顧問等方式,希望獲取在華的更大發言權

德國派遣教官、顧問影響清廷的方式有很多,通過李鴻章是主要方面,次要方面則對左宗棠創立的福州船政局伸出了橄欖枝。1877年,福州船政學堂的第一批留學生劉步蟾、林泰曾、魏瀚、陳兆翱等在赴英法留學期間也都曾到過德國學習制船、制槍炮等方法。

1879年,第二屆學生李芳榮也曾在德國炮廠學習製造槍炮,學成回國。林殿鑠則從法國轉到德國柏林魚雷廠,學習修造魚雷。

1881年,第三批赴歐留學生中的魏邏、陳伯璋等三人派往德國留學學習魚雷技術。到了1880年代,德國的軍事實力、軍人素養已經被我方深刻認識。因此,希望利用德國的教授方法訓練我方人員形成了一種「風潮」。

1884年,李鴻章又請李鳳苞在德國僱傭25名退役軍官來華做教官,教授淮軍槍炮和新式戰法。

「甲午戰敗」撕碎30清德友好!原來和列強是不能做朋友的

俾斯麥(1862.9—1890.3任首相)

1885年,2月,李鴻章命令道員楊宗濂主持構建了天津武備學堂,學堂內的教官大多是德國退役軍官,課程分學、術兩科,其教學方法、課程設置都嚴格參考德國的教學方式。

1889年,直隸總督李鴻章派遣學堂學生段祺瑞、吳鼎元、孔慶唐、藤敏藻、商德全五人赴德學習軍事課程。武備學堂的畢業生許多都成為日後北洋軍閥的軍頭兒。例如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曹錕、吳佩孚等。

這些退役軍官的高素質讓清廷官員、學員印象深刻。同時,德國工作人員相對於英法美方面在個人廉潔方面也讓李鴻章等人驚訝不已。例如1890年,克虜伯公司在華的總代理包爾兼任武備學堂的總教習。在工作的三年間,包爾沒有接受過中方的薪酬。

(4)素質又高、人又好、對華也有好,這不是可教的朋友是什麼?

然而,「甲午戰爭」爆發後,一切都變了。

在「中日甲午戰爭」前,中國和德國間的關係較為和緩。但是到了1895年,看到之前一直重視的中國竟然如此不堪一擊。在此情況下,德國準備露出列強的牙齒。

1895年3月11日,面對「甲午戰敗」中的中國,德國外交大臣馬沙爾男爵就向海軍大臣何爾門提出:如果中國戰敗,「個別列強」組織的對中國有利的聯合干涉將會成功。同時有關列強會藉助這個機會要求中國以個別地點或土地作為補償。德國將要參加干涉,也就有了把中國的個別土地作為我們干涉的補償。

「甲午戰敗」撕碎30清德友好!原來和列強是不能做朋友的

很顯然,何爾門說的就是「三國干涉還遼」一事,而德國方面要求的補償就是海軍基地。其選擇地點包括:舟山群島、膠州灣、澎湖列島、大鵬灣、鼓浪嶼等地。之後,德國開始發動「膠州灣事件」,利用教案問題、義和團運動等成為八國聯軍的重要一員。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無論經濟關係多麼好,無論你是多麼想交到這個「朋友」。但國際間實力永遠是第一位的!當列強的「朋友」因為自身實力而註定會成為羔羊的時候,那個所謂的「列強朋友」也會毫不猶豫地撲上前去!

唯有自強!自尊!才是最關鍵的最穩固的保全根本!

不僅官鬥不過吏,嘉慶皇帝也沒斗過書吏

德國戰略短視談:沙俄能及時止損威廉二世何以不能

蜜月期的中德,德軍向蔣介石介紹如何抵抗日本的方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坐古談今 的精彩文章:

嘉慶對11年8任直隸總督處罰,以皇帝權威向不法書吏宣戰

TAG:坐古談今 |